徐悲鴻在我們的印象裡是畫駿馬的大師,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我們熟悉他的畫藝成就,卻對他的情感經歷知之甚少。在事業上獲得非凡成就的他在情場上走過了一段坎坷崎嶇的旅途,往昔恩愛的夫妻在離婚後甚至成了債主關係。
往昔陪伴
她曾陪他走過籍籍無名的歲月。
認識她的時候,徐悲鴻還是個沒有名聲的小畫家,而她則是富貴人家的小姐,並且早在13歲的時候就已經和查家公子查紫含訂了婚約。雖然兩家門當戶對,但查紫含不學無術,蔣棠珍自然對這個未婚夫沒有好感。
後來,徐悲鴻結識蔣家,並對美麗又有才情的蔣棠珍一見鍾情。但迫於家庭原因,蔣棠珍並不敢回應他的愛意。直到後來查紫含考試作弊的消息暴露,蔣棠珍才在糾結過後毅然決然地和徐悲鴻私奔去了國外。
蔣家無奈,只得默認了蔣棠珍和徐悲鴻的愛情。至此,有情人終成眷屬。更浪漫的是,徐悲鴻送給蔣棠珍一個名字—蔣碧薇。在國外的那段日子裡,徐悲鴻潛心作畫,努力讓蔣碧薇過上更好的生活。
愛情從來不是單箭頭,蔣碧薇不僅在工作上支持他,還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二人還曾為了給對方買禮物省吃儉用,他送給她大衣,她送給他懷表。那時的生活簡單平凡,卻也明朗可愛,好像一切都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冷淡疏離
時間會慢慢消磨掉從前的熱情。回國後生活在一起的時間長了,徐悲鴻對藝術的熱愛也越來越明顯,蔣碧薇能清晰地感覺到丈夫對自己不再像往日一般關心。他更多地把時間放在畫室,整日沉浸在工作的忙碌裡,根本沒有意識到妻子的落寞。恰好那時是徐悲鴻事業的上升期,他正從一個畫界的小透明變為前途不可限量的新星。
為了宣傳藝術教育,徐悲鴻去了南國藝術學院義務教育。沒想到蔣碧薇卻對此不滿,她甚至自作主張替徐悲鴻將這份工作辭了,以至於後來社會上出現了徐悲鴻愛財的傳聞。為此兩人還大吵了一架,蔣碧薇置氣離開了南京。
他的白玫瑰
"你快回來吧,你再不回來,我就要愛上別人了。"這是徐悲鴻給離開南京的蔣碧薇寫的一封信裡的內容,他在深切地焦慮和糾結著,對方卻不以為意並且大罵了他一頓。
信裡的"別人"是徐悲鴻的學生孫多慈。相對於蔣碧薇的熱烈,孫多慈就更溫婉一些,她在徐悲鴻煩心的時候給了他平和的陪伴,並且孫多慈畫藝精湛,和徐悲鴻在心靈上也有共鳴。加上長久的相處,兩人都互生情愫。
這種細水長流的愛情讓徐悲鴻和孫多慈沉陷其中,但孫多慈的父親孫家鼐卻堅決反對他們的感情。在他看來,徐悲鴻對待感情不負責任,並且道德上有問題,更不用說他和自己的女兒相差了約二十歲。得知情況的蔣碧薇也大發雷霆,她憤怒地撕裂徐悲鴻為孫多慈作的畫,並燒掉孫多慈送給南京公館院的楓樹。
白玫瑰不同於紅玫瑰的烈性,孫多慈在種種坎坷之下不得不妥協了,她於1940年與許紹棣結婚。他的白玫瑰終究成了別人的妻子。
孫多慈是個長情的女人,雖然沒能在一起,但她一直惦念著徐悲鴻。中年時,她經常對著徐悲鴻的畫黯然神傷。後來1953年徐悲鴻去世,孫多慈為他守了三年的孝,緬懷他們逝去的愛情。1975年孫多慈去世,這段戀情才在人間徹徹底底地結束。
決裂
事實上,導致徐悲鴻和蔣碧薇離婚的直接原因就在於孫多慈。由於蔣碧薇此前一連串無理取鬧的行為,徐悲鴻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向蔣碧薇提出了離婚。他也清楚地明白,蔣碧薇不再是從前的她了,她把心重新交給了另一個男人,為他發怒也無非是佔有欲作祟。即便不喜歡了,也不想讓他人"染指"。
那個讓蔣碧薇重新陷入戀情的人是張道藩,先前張道藩單身時就向蔣碧薇寫信吐露愛意,但已為人妻的蔣碧薇回信拒絕了他。後來張道藩和一個外國姑娘結了婚。本來以為他們的故事就會這樣無疾而終,但沒想到之後他們又相遇了,在蔣碧薇無比痛苦黑暗的日子裡。
那時徐悲鴻和蔣碧薇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固執的兩個人誰都不肯先認輸。一個人難過的時候就會想起別人的好來。蔣碧薇寫信向張道藩詢問過意見,自己的婚姻到底該怎麼辦?得到回信後,蔣碧薇就成了張道藩的情婦,兩人在交往期間互相寫過兩千多封信。即使互相喜歡,張道藩卻不能給她一個名分,因為一些政治原因,他不能離婚。
蔣碧薇同意了徐悲鴻離婚的要求,但婚也不是白離的。蔣碧薇獅子大開口,向徐悲鴻索要一百萬現金、四十幅古畫、徐悲鴻的一百幅畫作以及孩子們每月四萬的贍養費,以此作為離婚賠償。看起來有些不太公道,但徐悲鴻鐵了心要和她離婚,答應了這個要求。
從前愛得有多深,現在決裂的就有多徹底。明明以前是那麼相愛的戀人,最後卻漸行漸遠,站在對方的對立面,連和平分手都是奢求。
最後是你
晚年的徐悲鴻一直在拼命作畫,後來還上前妻蔣碧薇要求的賠償。據他的最後一任妻子廖靜文所說,徐悲鴻積勞成疾,身體虛弱,才58歲就逝世了。為此,廖靜文對蔣碧薇十分不滿,認為是她間接導致了徐悲鴻的早亡。
愛情路上坎坷不平的徐悲鴻在晚年不是孤身一人,當時他在中國美術學院工作,錄用了廖靜文當他的學生。廖靜文仰慕徐悲鴻的畫藝,徐悲鍾情她的溫柔,再加上多日的相處,兩顆心發生了碰撞。
歷史仿佛在重演,和孫多慈一樣同為學生的廖靜文與徐悲鴻墜入了愛河。但她們所遭遇的挫折也是同樣,徐悲鴻向廖靜文提親,但對方的父親認為徐悲鴻年紀太大,不適合和女兒在一起。
這一次徐悲鴻沒有退縮忍讓,他想盡了辦法來解決困難。最終,他還是牽上了她的手,兩人攜手相伴了八年。廖靜文深知丈夫對中國美術事業的重視,在他逝世後一直致力於中國美術教育。
除了蔣碧薇要求的賠償,額外贈送的《琴課》是徐悲鴻給蔣碧薇最後的溫柔,那是她最喜歡的畫作。在他一無所有的時候,是蔣碧薇義無反顧地和他私奔到國外,陪他捱過籍籍無名的悠悠歲月。他也曾為她獻出自己的全部柔情。但對雙方都厭倦了的他們卻中途轉身奔向他人。故事的最後,是一拍兩散,橋歸橋,路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