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壺,聽起來文雅別致,像工藝品的名稱,其實不是,我們在海濱漫步,會看見攀附在巖石上一簇簇灰白色的貝殼,這不是貝殼,是藤壺。
藤壺拉丁學名Balanus,來自達爾文的取名,原意並不雅,表示藤壺納入金氏世界紀錄的生殖特徵,感謝馬君武1901年翻譯《物種起源》時的用心良苦,賦予它雅致的名稱。
藤壺形狀有點像馬的牙齒,因此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常叫它「馬牙」。藤壺不但附著在礁石上,而且還能固著在船體、鯨魚、海龜上,任憑驚濤駭浪也衝刷不掉。
因長有石灰質外殼,長久以來一直被誤當作貝類,直至上世紀初生物學家觀察到它的幼蟲後,才認識到藤壺不屬於貝類,和蝦、蟹的關係更近,屬節枝動物。
藤壺種類繁多,其中鵝頸藤壺(gooseneck barnacles)在美食界鼎鼎大名,別看它模樣醜陋噁心---真心佩服第一個吃它的人,卻是海裡頂級的美味珍饈,深受食客的青睞,被歐洲人譽為「來自地獄的海鮮」。
鵝頸藤壺一般不會出現在內海,長在外海礁巖深處,一簇簇生長,成年固定後不再移動。
鵝頸藤壺的頭部呈長柄狀附著在基部,下面具有青白色鈣質骨板,骨板開口邊緣為橙色。張開骨板,終日不斷伸縮其褐色的觸手,觸手組成一個濾網,水可以流過濾網,將水裡的微生物和其它有機物過濾出來作為食物。退潮後骨板關上,漲潮後它們又打開。
沿著西班牙西北部 Costa da Morte崎嶇的石路和湍急的海水,是鵝頸藤壺最好的出產地。
鵝頸藤壺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鈣以及碘,肉質飽滿。經典的烹飪方式十分簡單,如同蒸煮蝦蟹一樣,用水燒開,放入鵝頸藤壺,撒些許月桂葉或是檸檬即可出鍋。
一根鵝頸藤壺可以食用的部分相當少,吃的正確方法是:沿著硬殼板下端把柄部粗糙的硬皮撕掉,吮一口裡頭溢出來的鮮甜汁水,露出的「肉」就可以直接食用,當然爪子部分是不可食用的哦。
口感介於海蟹和貝類之間,味道之鮮美卻遠勝過蟹貝,餘味在口腔內久久不會散去,是人間至味。
當然,還有其他做法,比如,與橄欖油、紅蔥頭、羅勒和胡椒一起翻炒,淋上白葡萄酒和鮮奶油小火燉煮,最後擠上些許檸檬汁,就著麵包一起入口。如此濃重的口味也掩蓋不了藤壺本身的絕美,那股濃縮的海味會在口中久久縈繞。
對於藤壺,我國人民還發明了「醉觸」的做法。「醉觸」分為生醉和熟醉,生醉即把新鮮的生藤壺洗淨,放進玻璃瓶,倒入黃酒,再加少量的白糖和鹽,密封數日後食用。若把新鮮生藤壺換成氽水後的半熟藤壺,那就是熟醉了。生醉比熟醉可保存得更久,風味也更原始,下酒下飯都是上選。
鵝頸藤壺是一種頂級的海鮮食材,為美食家所推崇,價格不菲,一磅市面上賣一百多美元,大批漁人甘願冒險尋找,這些漁人也被稱為「藤壺獵人」。
世界上另外一些海域同樣也有與鵝頸藤壺同屬的相似物種,比如產自北美太平洋沿岸的灰藍太平洋鵝頸藤壺P.polymerus和美洲智利沿岸的P. elegans。普遍認為大西洋產鵝頸藤壺口感最佳,後兩者的殼板數目多於前者,因此相對容易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