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是戰國後期趙國一代雄主,他12歲即位,用了三十年時間,把趙國由一個貧弱之國變成了雄踞北疆比肩秦楚的強國。他曾經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使趙國變強;他曾經消滅中山國,使趙國全境連成一片;他曾經選立秦昭襄王、燕昭王為王;他曾經在信都的信宮大會天下諸侯,諸侯莫敢不來;他甚至雄心勃勃,試圖稱霸中原。但是,他卻在正值壯年,47歲時悲慘死去,具體說是餓死的。趙武靈王的悲慘結局,是他自己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壯年退位,失去主政權。
公元前299年五月,41歲的趙武靈王傳位於次子趙何,自稱主父。趙武靈王壯年退位,是希望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自己可以全心專注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趙武靈王的本意是在趙國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國王的稱號,而是使用有著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趙武靈王讓趙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個考慮是,自己經常親自帶兵打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遭到不測,到時候,趙國必定會大亂。先前幾代國君都是在政變中或者在反政變中即位的殘酷事例,讓趙武靈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權平穩的交給自己的接班人,而且還要送上一程。但是趙武靈王的這番設想卻嚴重違背了政權構建的基本規律,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內亂。
第二,廢長立幼,長子心有不甘。
趙武靈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韓王的女兒,為趙武靈王生了公子章。公子章本來是太子。韓夫人去世後,趙武靈王又娶了美貌的吳娃,生了趙惠文王。吳娃在短暫的一生裡為趙武靈王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但從來沒有求過趙武靈王一件事,這讓趙武靈王對吳娃感到很愧疚。吳娃最愛趙王何,死前求趙武靈王立何為太子。於是,趙武靈王廢掉公子章,而立何為太子。公子章在無辜被廢後,毫無怨言,孝順父親,順從任新國王的弟弟。
後來,趙武靈王心有愧疚,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相公子章。田不禮本是齊國的失勢貴族,一直希望能夠東山再起。在被趙武靈王任命為廢太子章的相後,田不禮認為機會來了。田不禮對趙武靈王的廢長立幼的做法很憤慨,經常以立長乃天經地義、人間正道的說辭影響公子章。公子章被廢後,對王位本已經心如死灰,但田不禮不斷煽風點火,公子章又聯想到趙武靈王對自己及母親是如此的絕情,那點死灰竟又復燃了。
最後,想封長子為王,引發兄弟之爭。
趙惠文王即位後,公子章在朝見弟弟趙王何時的萎靡頹廢讓趙武靈王十分痛心,心生愧疚,他想找一個填補自己愧疚之情的辦法。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而趙惠文王在肥義的輔佐下,已經取代趙武靈王成為趙國的一號人物。對於趙武靈王的想法,趙惠文王自然不會贊成。因為這明顯是分裂趙國,給自己樹敵嗎。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與趙章在朝會之後,一同來到位於沙丘的行宮。田不禮勸公子章殺趙王何,再控制趙武靈王,既而以奉趙武靈王之命的名義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趙武靈王的令符請趙王何到主父宮議事。但還沒殺掉趙惠文王,叛亂之事就已敗露。趙章等人為求生路,只好逃入趙武靈王居住的宮中。趙惠文王的軍隊團團圍住了主父的行宮。
李兌想向趙王何請示如何處置,被公子成制止。公子成說,以目前之勢,如果請示趙王何,趙王何很難下達趕盡殺絕的命令,親口誅其父兄。如此一來,圍主父宮,趕殺公子章就會成為信期、李兌、公子成的罪過。而如果不請示趙王何,自己處置,趙王何也一定會接受這個結果。李兌與信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黨羽,主父不能制止。公子成盡出主父宮人,不許主父出宮。主父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圍不戰,無人敢擔刺殺主父的罪名。主父被圍在內宮裡,內宮本無存糧,一些日常的瓜果點心沒過幾天就被吃光了。公子成對主父斷糧斷水前後達三個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餓死。公子成在確定主父必死之後,才打開內宮,為主父收屍。趙王何對主父之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主父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一代雄主就這樣被活活餓死了,他的悲劇結局令人唏噓,令人感嘆,但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不正是他自己的錯誤決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