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教書先生們都是先從經典的四書五經開始講起,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以四書五經作為修身、齊家、立德的根本。
經典之所以被奉為經典,是因為其所講述的道理在那個年代看來都是對的,因為這是人類智慧的最高體現,是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
品讀經典不是一遍兩遍就能讀懂的,就像是一道美食一樣,需要用心做好各種步驟,越用心品味,越有味道。
在人生的各個年齡段,都可以從中找到不一樣的體會,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老祖宗漸漸單單的兩句話,別看只有兩句,卻道盡人生智慧,不服不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這句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說的就是一個明智的人,是不會隨便說話的,而隨便說話的人,往往沒有真知灼見。接下來我們為大家深刻的剖析這句話。
首先就是處於人類智慧巔峰的人,比如釋迦牟尼、老子,都是看透人生百態,和天地融為一體,做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世間所有的道理都懂了,沒有疑問了所以沒必要再說話了,除非當有人向他們詢問的時候,這類大神才開口說教。如果別人不問,他們繼續保持著沉默。
第二類人,也是學問很深的人,人這一輩子都走在自我認知的道路上,你會發現人生活得越通透的人,往往越謙遜,因為他們能看清身上的不足之處,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所以一般也不會輕易發言。
而第三類人,就是那種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人,這類人平時啥也不信,沒有敬畏之心,自己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是完完全全的做到了口無遮攔,想要用言語來襯託出自己的厲害,但其實是在暴露自己的無知也愚蠢。
我們平時也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人,自己是不是一個真正的智者,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正。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這句話同樣也是出自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福和禍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不是說可以算出來的,而是都是靠自己的德行感召來的,你生平做的好事多,你召來的福報就多,你平時作惡多端,找來的禍端也就多。
只要我們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那麼自己的人生也就可以由自己控制,一切禍福的源頭,都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但是老子曾經也提出過「禍福相依」,不要以為平時多做好事就夠了,還要時刻警惕著,居安思危,一旦福氣來了,就容易滋生不好的想法,都說飽暖思淫慾,一旦過上好日子,這腦子就不老實了,開始貪圖享受,漸漸的禍就跟著來了。
而禍降臨到頭上的時候,也是給我們提了一個姓,只要用心改過,痛改前非,自己的福氣也會跟著禍患後面來到。
所以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 ,都不要氣餒,一定要會居安思危,在困境中學會期待美好的未來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