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腫脹、變形,膝蓋疼痛是怎麼回事_膝關節變形怎麼治療
膝蓋,即膝關節,是人體最易被各種病痛創傷侵襲的關節之一。人類站立行走這一進化成果,使得膝關節需要在承受身體大部分重量的同時,還必須具備相當大的活動範圍以便於個體的各種活動,如跑、跳、踢等。
為了實現穩定性與活動性的對立統一,膝關節進化成了人體最複雜的關節,具有了韌帶、關節盤(半月板)、滑膜囊等多種特化的結構。額外的組成部件,增加了膝關節額外受損的危險。
傳統的觀念中,運動會磨損膝關節,是消耗膝蓋「壽命」的行為。但實際上運動對於膝蓋的作用非常複雜,一些競技性運動如足球、籃球等確實有可能會對膝關節造成損耗,但運動不足繼發的肌肉無力同樣也會加速骨關節炎的發展。不論是運動過量,還是運動過少,它們都可引起膝關節疼痛。
膝痛原因多種多樣
膝關節結構複雜,決定了可能引起膝關節疼痛的原因可能各種各樣:關節內軟骨的過度受力或受力不均勻、肌肉不正確的用力、肌腱被過度牽拉、關節周圍軟組織勞損等都可能是引發膝關節疼痛的原因。
而這些損傷除了受運動的強度影響外,也與運動姿勢密切相關,所以除了廣為人知的「傷膝運動」籃球、足球外,其他許多被認為強度較低的健身運動如慢跑、騎自行車、滑冰等,如果運動時姿勢不正確,同樣能對膝關節產生磨損傷害,甚至一些被認為是老年的養身運動如太極拳,在動作不標準,沉膝過深的情況下也會有引起髕骨軟骨軟化症的危險。
但如果因為擔心運動造成的膝損傷而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動或儘量少動,依舊不能躲過病痛對膝蓋的侵襲。與膝關節活動相關的肌肉如果長期得不到使用與鍛鍊,會逐漸萎縮無力,就無法在日常的站立、行走、上樓爬梯時保持住膝關節的穩定性,組成膝關節的骨骼間的相互位移會較正常情況下增大,碰撞因此增加,骨關節炎的發生的機率也隨之增加。
膝痛共因——結構不穩
儘管多動少動,膝蓋都痛,但若深究這些膝痛的根源就會發現,膝關節穩定性不足是它們的共同病因。
膝關節穩定性不足時,外力不能被有效的削減抵消,膝關節結構會在運動中產生額外的位移、摩擦。運動過量時膝痛是膝蓋穩定性的相對不足,而運動不足則是穩定性的絕對不足。
所以對膝蓋疼痛的預防措施可以歸納為兩個:
一是:正確的姿勢最重要
很多情況下作用到膝蓋的外力會因為不當的運動姿勢而增加,如果不願意放棄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一定要採用正確的姿勢做運動,不僅減少易損部位的傷害累積,還提高了自己運動的專業水準。例如,下圖的左側姿勢容易導致膝關節疼痛、而右側:跑步時做到身體稍前傾、小步幅快步頻、腳掌中部或全腳掌著地、步子輕盈、全身放鬆、雙臂自然擺動就能避免許多對髖膝關節的傷害。
二是:增強膝關節穩定性
膝關節的穩定性有賴於周圍的韌帶、肌肉、肌腱等附屬結構,當它們得到增強時,尤其是膝關節周圍肌力足夠強大時,就可以有效緩衝外力造成的衝擊位移,減少關節損傷。增強髖外展和後伸肌群肌力量就是預防跑步者膝的一個好辦法。
但要注意,對膝關節本身的鍛鍊動作同樣也在對它施加外力,所以相關動作的負荷與頻度需要從小開始,並確保一直處於膝蓋可承受範圍之內,更重要的是,鍛鍊後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休息——肌力的增強不是出現在鍛鍊進行時,而是在鍛鍊後的休息中。鍛鍊後的拉伸也必不可少,這是防止肌肉出現積累性損傷的最好方法。
膝蓋疼痛,骨關節炎如何治療好呢?
對於中輕度的患者,建議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的方法很多,包括理療、藥物、關節內注射等等。
對於重度患者,膝關節經常出現交鎖,摔跤頻發,疼痛難以緩解,可能是關節內的一塊重要軟骨——半月板出了問題,可以通過拍X光片和CT尋找原因,在對症的情況下進行關節鏡下的清掃。
人工膝關節置換——中老年人膝蓋疼痛的終極治療方法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針對終末期骨關節炎成熟且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尤其是伴有各種嚴重畸形時,能非常有效的解除患者病痛,極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