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
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
聚焦自然和生物多樣性
主題為「關愛自然,刻不容緩」(Time for Nature)
旨在制止人類活動造成的
物種加速滅絕和自然世界的衰退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將6月5日設為"世界環境日",讓世界各國人民永遠紀念它。
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要在每年的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在過去幾億年裡,地球曾出現過幾次生命多樣性驟減的情況,其中有5次非常慘烈,被稱為「五大滅絕事件」。
來自國際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未來二十年內,將有500多種陸生動物瀕臨滅絕。團隊研究了極度瀕危物種的數量和分布(數據來自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在分析的29400個物種中,發現數量只剩不到1000的物種有515種:哺乳動物74種、鳥類335種、爬行動物41種、魚類65種。
其中有一半物種剩下不到250個個體,大多數高度瀕危物種都集中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而且這些地區物種瀕滅的主要因素是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進一步的分析表明,自1900年以來,累積喪失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超過237000種。在過去的100年中,地球上脊椎動物滅絕數量已經超過400物種;如果在正常演化進程中,400種物種滅絕一般需要10000年以上的時間。
報告指出,導致物種滅絕有棲息地破壞、過度狩獵、有毒汙染物、外來物種入侵及氣候變遷等因素,但最主要因素來自野生動物貿易和人類活動。
同時這些物種的滅絕可能會與其他物種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因為有84%數量不足5000的物種是和數量僅剩不到1000的物種生活在同一個地區。
因此,就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中一個物種的滅絕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使得其他物種處於更加高危的滅絕風險中。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生態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傑拉爾多·塞瓦洛斯(GerardoCeballos)表示:「目前物種的滅絕速度比6500萬年前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高,我們要決定留給後代的世界是一個可持續的世界,還是一個荒涼的世界!」
凱奇集團
呼籲大家行動起來
為終結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危機
貢獻自己的力量
只有每個人盡到責任與義務
我們才有可能讓大自然逐漸恢復元氣
並確保留給後代一個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