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西遊》,前前後後看了不下十遍,至今不覺厭煩。高三時第一次看,認為周星馳的無釐頭很了不起,顛覆了傳統。後來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才明白無釐頭只是《大話西遊》的表面,背後想表達的,仍然是西行取經主題的理性回歸。
一、西行取經的主題是什麼
對於《西遊記》的主題解讀有很多,比如有人說是忠君愛國,因為前文有過唐太宗遊地府的經歷,讓唐僧去西天取經是為了度化眾生、保李氏江山永固。有人說是為了弘揚佛法,文中多次提到如來和觀音安排唐僧的取經之行,是為了傳播與弘揚佛法。在我看來,有個主題是非常明顯並且貫穿全文的,那便是在普度眾生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救贖和自我成長。
唐僧本是如來親傳弟子,因為犯錯被貶到凡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方才回歸。孫悟空本是石猴,習得一身本領,卻攪亂天庭,蔑視如來,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也是經歷西行方才修成正果。豬八戒調戲嫦娥、沙僧摔碎琉璃盞、白龍馬犯天條都是犯過錯誤的人,而西天取經則是對自我的救贖,通過普度眾生、勸人向善的方式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實現了自我的成長。
如來評價四大洲的時候,就指出南贍部洲多殺多爭,點明"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從中看出如來讓唐僧取經的真實目的是普度眾生、勸人向善,這也是唐僧西行的主要方向。帶著這個任務和責任,唐僧師徒四人歷經艱辛,方才取回真經,功德圓滿。
《大話西遊》看似嬉笑怒罵,但是到最後依然是對這一主題的回歸,比如至尊寶在準備戴上緊箍咒成為孫悟空時,曾經疑惑地問觀音"為何仇恨會大到這種地步呢",而觀音的解釋是,唐僧西行的目的便是取經化解這種仇恨。聽罷觀音一番話,至尊寶戴上緊箍咒,成為孫悟空,保唐僧取經。這種對取經主題的回歸,在《大話西遊》中處處可見。
二、二難選擇:在愛情與西行之間,孫悟空做出了最痛苦的選擇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無疑是個值得崇敬的英雄形象,勇敢無畏、自信滿滿,但一直是妖猴、是神仙、是聖佛,離普通人還是有差距的。《大話西遊》卻添加了愛情這一人類的永恆話題,孫悟空的形象立刻豐滿起來,讓觀眾尤其是大學生非常喜歡。
對於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四人來說,他們都有許多選擇,比如唐僧可以選擇在大唐繼續當個頗有名氣的和尚,不用忍受風餐露宿之苦;孫悟空也可以選擇重回花果山,而且書中還有過重回花果山的經歷;豬八戒也可以不去取經,選擇在高老莊過著快活逍遙的日子;沙和尚也可以選擇在流沙河吃人為妖。然而,他們最後還是選擇了歷經磨難,選擇了取經大業。
《大話西遊》中對於選擇的表現更顯張力,也更加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孫悟空一直處於二難選擇的痛苦經歷中,先是在白晶晶和紫霞仙子之間的二難選擇,後來又是愛情與西行的二難選擇。
想要從牛魔王那裡救回心愛的姑娘,至尊寶就得戴上緊箍咒成為孫悟空,可是戴上緊箍咒之後又不能擁有愛情,看著愛人在前卻沒法相愛,"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如此"。其實我們普通人不都是如此嗎?常常在理智和情感面前痛苦的博弈,最後無論選擇哪個都會留下遺憾,但只要像孫悟空一樣認清自己的責任,今後的日子裡內心就不會備受煎熬。
三、從孫悟空到至尊寶再到孫悟空,完成從"本我"到"超我"的蛻變
想要完成自我救贖,完成普度眾生、勸人向善的任務,就要勇於擔負起責任。很多時候,看起來是束縛的東西,實際是督促個人成長超越的外在動力。
在《大話西遊》中,孫悟空一開始就是嫌唐僧囉嗦、不願意受那麼多的約束,才與牛魔王合謀陷害唐僧,後來陰差陽錯成為強盜頭子,過上了無拘無束、沒心沒肺的快樂日子,這個時候的孫悟空,代表的是"本我"的人生。
後來孫悟空無可救藥地愛上了白晶晶,開始從外貌和氣質形象改變自己。為了救白晶晶,孫悟空想盡辦法,多次經歷了月光寶盒輪迴的折磨,此時的孫悟空已經開始超越"本我",開始成為"自我"。
到了最後,為了拯救紫霞仙子和唐僧,孫悟空放下"本我"和"自我",成為"超我",主動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放棄所謂的自由,為了正義的取經大事,再次主動接受約束,護送唐僧一路西行。
總結
猶記得當年許多人從後現代主義的視角解讀《大話西遊》,當時看來這些文章分析得頭頭是道,然而很多地方卻有些斷章取義。看待這部經典影片,應當從整體而不是從個別情節來看,雖然整個過程充滿詼諧與譏諷,很多情節成為經久不衰的橋段,然而到最後,這部影片還是回到了責任,回到了救贖,回到了自我超越這些最深沉的情感元素,回到了求取真經讓世間更美好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