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節註定讓人難忘,在這個本應該熱鬧、溫暖的傳統節日裡,在這個往年中,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歡聚時刻,我們卻迎來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在大年初三的凌晨,週遊君努力著想醒來看一下數據的變化,看到的卻是科比飛機墜亡的消息。科比一個曾經非常熟悉的名字,雖然他是在2016年退役的,但是週遊君仿佛很久沒有關注科比了。不是因為科比老了,而是因為週遊君老了。因為那個可以無憂無慮看籃球比賽的日子,早已經在我們的生命中結束了。在我的印象中,科比還是那個籃球場上的黑曼巴,一個以籃球為劍,可以一劍封喉的籃球劍客。說不太清楚為了什麼,在看到科比去世的消息後,我瞬間淚眼朦朧了,可能是這個春節對我們太過艱難,可能想不到科比會以這樣的方式離開。
其實準確地講,我不能算一個標準的籃球迷,對於看籃球比賽,我也是僅能知道大概的規則。知道那裡是罰球線,知道那裡是三分線,明白大概的計分辦法。我關注籃球的原因,是因為小時候經常看一部名叫《灌籃高手》的動畫片,雖然那個時候科比已經成名,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傳說中的喬丹才應該是籃球之神。直到2006年,我到大學讀書,才開始正式的看籃球比賽,那個時候科比是整個籃球領域的絕對巨星,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科比執拗、驕傲、求勝心切的特點,深深的吸引了我。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出神入化的籃球技巧,以及在籃球場上捨我其誰的霸氣和信心。
那個時候開始,我隱約地知道了科比還被稱為籃球場上的黑曼巴,這源於他犀利的球風,以及超強的得分能力。但是那個時候我並沒有多想,也沒覺得科比對我的人生會有多少特別的含義。直到前幾天得知科比去世的那個凌晨,我才明白原來科比在我的腦海中曾留下如此深深的烙印。但是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哭,同時我也不相信科比會這樣離開。雖然曾經我也擔心過,擔心科比離開籃球退役後,生活枯燥,擔心他像很多偉大的運動員一樣在無所事事之後走向墮落。但是從網絡上零星傳來的消息,卻是科比創辦籃球學校,積極投身到更多籃球以外的領域當中。這個時候我更加堅信,科比一如既往的努力,一如既往的延續他生而為人的優秀。
這是我認識的科比,僅僅通過籃球,僅僅通過網絡和媒體。我仔細想想,這種認識也許不是很客觀,但是誰又能最全面的,客觀理性的,認識另外一個人呢?而再仔細想想,像科比這樣的體育巨星,是幾十年都罕見的,一個人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能夠贏得那麼多球迷的愛戴,他應該是值得大眾為他這樣做的。而科比,也絕對能夠稱得上一代人的偶像,科比的英年早逝,讓我還想到另外一位傳奇的電影明星,華語功夫片的開創者,一代武學大師李小龍。
從已知的信息來看,李小龍和科比有著非常相似的性格。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傑出代表,而他們也因為在各自領域中所取得的成就,成為了一代人的偶像。我簡單的分析之後,發現兩個人都是那種很有個性的明星,但是他們也都懂得憑真本事吃飯。李小龍和科比都屬於「星二代」,李小龍的父親是一位粵劇大師,科比的父親是前NBA球員。但是他們都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在父輩的基礎上,在各自的領域中又更進一步。他們雖然從出生就被貼上「星二代」的標籤,但是他們也很快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人認識到,他們要做的是自己。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成為一代人偶像,一個時代精神圖騰的決定性因素。
又因為他們的偶像效應,使得他們的死,不再是一次單純的生離死別,週遊君姑且稱他們的死為「偶像之死」吧。其實在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人物的死亡也是類似的偶像之死,如項羽,如李白。因為這些驕傲的,肆無忌憚的生命,曾經寄託了太多人關於生命的夢想,所以當這些偶像去世之後,不僅成為當代人,甚至會成為千古遺憾。因為人們還希望他們在這個世界上,能夠繼續發光發彩,再創造出更多的生命奇蹟,因為人們想看到,作為人類優秀的代表,他們所能夠觸及的高度究竟在何處。
而「偶像之死」除了帶給很多人深深的遺憾之外,還會引起社會群體的轟動效應。如李小龍去世時,年僅33歲,當時李小龍的事業正如日中天,當他猝逝的消息席捲報紙的時候,很多影迷和「龍迷」根本無法相信這個事實,畢竟李小龍還太過年輕,當時他剛剛成名3年。當時李小龍以一己之力,幾乎改寫了華語電影,為華語電影注入了以功夫為題材的,新的類型片。他的努力,改變了全球華人在世界的形象。他不僅在銀幕上,同時他也通過自己在銀幕上塑造的功夫形象,成功在世界上打碎了那塊「東亞病夫」的牌匾,也從形式上,撕掉了這個黏在中國人身上上百年的標籤。
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成就,使得人們更願意相信李小龍是完美的?然而世界有時候就是這樣的戲劇化,李小龍也好,科比也好,他們在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之前,首先他們也都是凡夫肉體。如果從偶像效應來看,人們都願意相信李小龍真的是武林高手,科比真的是「小飛俠」。然而殘酷的事實是,李小龍是在情人丁佩的寓所中猝死的,而科比也曾有過一段不太光彩的往事。李小龍到如今也死因不明,更沒有太多的事實證明李小龍真的是所向披靡的戰將。而科比呢?他雖然是籃球高手,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也不是完全最頂尖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科比也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經歷過低潮期。同樣李小龍也是到三十歲才逐漸成就自己的事業,而且當時邵氏電影的當家人邵逸夫還覺得李小龍片酬太高。
所以李小龍和科比的成就並不是偶然的,他們也和很多普通人一樣,曾經經歷過挫折、失敗、低落。這也是他們和一些流量明星的區別,他們的成就最終能夠得到更廣泛人們的認可,除了他們的事業成就外,更重要的是他們靈魂深處,在精神層面上的堅韌、執著、不屈不撓。而當他們登上人生巔峰的時候,他們的故事沒有那麼多的雞湯文化,拖泥帶水,他們更多的是以一種驕傲,自信,我成功了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的面前。這也是他們能夠從普通偶像,上升為一個時代精神圖騰的核心原因。他們沒有太過刻意去講自己的故事,因為他們忙得根本沒有時間去分享這些。
所以當李小龍和科比驟然離世的時候,太多人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這就會產生特別轟動的社會效應,這種社會效應的原動力便是「偶像之死」。雖然李小龍和科比的影響力很大,但是也僅限於對他們崇拜的粉絲。所以當他們去世之後,通常社會中會表現出幾個聲音,一種是他們的粉絲,被他們影響過的人發出的,他們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悲痛。而另有一部分對他們不太了解的人,則完全無法理解這種心情和轟動效應,他們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質疑聲音。而在此之外,還有兩個聲音,甚至夾雜其他社會事項的辯論。由此便形成了,因「偶像之死」所引發的社會轟動效應。
在這裡週遊君要強調一下偶像的意義所在,我們依然以李小龍和科比為例。他們雖然屬於功夫明星和籃球明星,但是他們在各自領域中奮鬥時,所呈現的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任何領域都值得借鑑和學習的。這便是他們有資格成為時代精神圖騰的原因,而在崇拜偶像的過程中,粉絲們也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所謂正確的態度,是應該學習他們身上內在的意志品質,並將這種意志品質體現在自己的事業當中。這才是一種客觀的崇拜,而不是將偶像過度地美化和神化。如很多人拿李小龍跟泰森比實戰能力,這種偽科學的假設根本不要有,如果可行的話,那麼拳擊比賽就沒有必要分重量級了。
所以李小龍和科比值得人尊重的地方,不是他們神級的,不切實際的表現,而是他們從一個普通人奮鬥,成為一名萬眾敬仰偶像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他們所展現出的,超出常人的意志品質。這種精神,是他們作為一名偶像的意義所在,這也是人們給予他們最真實的尊重。說到這裡,我大概明白我為什麼在聽到科比去世的消息時,突然眼含熱淚了。因為他在賽場上所表現出的體育精神,突然和我們當下所經歷的磨難形成了呼應。這種精神,不正是我們當下面對困難時,所應該具備的嗎?迎難而上,克服阻力,取得最後的成功,不正是體育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最好的應用嗎?這便是偶像的實際社會意義,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修為和影響,這是自我成長過程中所必備的。所以偶像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偶像所引起的社會轟動效應經常是無意義的,但是偶像所引發個體的精神思維,卻是必要的。
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偶像崇拜所起到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修身的過程中,而修身又是後面三個階段的一個基礎階段。所以對於崇拜偶像,社會大眾不是阻礙,而是應該引導,引導人們正確的追星,對於偶像我們要懂得甄別,而不是一味的,無依據的詆毀。在精神層面上,科比和李小龍一樣,應該被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