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無聊的時候幹什麼?當然是去找自己的知己好友啊,聊聊天,喝幾杯,吃頓飯,所謂的無聊,還有近段時間的煩悶就全部都沒有了。
我自己雖然到現在為止朋友數量很少,但是很慶幸的是交到的朋友都是能說上話的,有著共同的興趣和愛好,這樣無聊的時候也知道應該幹什麼。
現在我們聯繫朋友當然是很方便,打個電話發個微信,就可以把行程都敲定下來了。但是這件事對於古人來說,就沒有這麼的方便了。
古代沒有這種即時的通訊工具,一時間來了興致,總不能再去寫信通知朋友吧,等信送到了,這樣的機會也就沒有了,「下次再約」。
沒什麼辦法,就只好是親自登門拜訪,但是你去的時候又不知道自己的朋友這會兒在幹嘛,所以並不是百分百能夠得償所願的。
乘興而來,掃興而歸的例子在古代也不少,如賈島的「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就是一個例子,本來想要找世外之人暢談一番,沒想到卻進山採藥去了,賈島還不死心,追著童子問東問西,最終悵然而歸。
【臨其詩境】
今天我們來看劉長卿尋友不遇的作品。和賈島一樣,他也吃了一個閉門羹,但是與賈島不同的是,他的心情並沒有被這樣的挫折衝垮,反而是順水推舟,自娛自樂的欣賞起了友人家邊山上的風景,最後,盡興而歸。
雖然沒有見到朋友,卻也在山光水性中得到了精神層面的愉悅和頓悟,唐代詩人裡還有這樣一首作品:「雖無賓主意,頗盡窮通理」,其中意境與劉長卿這首詩大致相同。
【經典原文】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唐代:劉長卿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條分縷析】
這首詩的構造很奇特,詩的題目,第一個字就點出了「尋」,然後通篇的內容,就圍繞著這一個「尋」字展開,隨著詩人的腳步,移步換景,一起來欣賞山中的美妙吧。
首先是來路,自己這一路走過來,回頭發現路上的莓苔,上面都印有自己的腳印。劉長卿走的大概是山中的一條小路,這與隱居道士的身份是相符合的。而自己的腳印在苔蘚上清晰可見,充分的說明了平日裡走這條路的人很少很少,或許只有道士自己在不得已要下山的時候,才會再一次踩到青苔上吧。
第二句是到了朋友家門口,描寫的是家門口的風景,首先是遠望,天上的白雲悠悠閒閒,依偎在一片靜靜的水灣邊上,美輪美奐。春草茂盛,將自己朋友家的門遮掩起來,若隱若現之間,如在雲間幻境。同時,詩句中也暗含了「閉門」的因素,說明了隱士不在家的情況。
不在家,那就走唄,然而劉長卿並不是原路返回,反而是隨著水流溯源而上,一直走到了山中小溪的源頭。看山中松樹的顏色,雨後更添了一份清新。
在二三句中,有白雲,有青松,實際上已經在氤氳著禪宗的氣息了。最後一句破題,溪邊的小花與我頓悟的禪意,兩相對視,得意忘言。
為什麼是溪花與禪意相對?佛教中本來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將這兩個意象放在一起,詩句變得更加神秘多彩,更加哲理幽微,審美上也高了一層。
佛家本來喜歡「曲徑通幽」,與道家的佔山林泉,幽徑尋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到劉長卿這裡,佛道融合,共同沉醉在水光山色之中,正所謂世間之大美,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