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
最熱門的事兒是什麼?
應該是查詢個人所得稅
看看有沒有「意外之財」
近日
廈門在校學生小李發現自己「被入職」
還獲得所謂勞務報酬20780元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點擊播放 GIF 1.5M
近日,廈門某高校在校學生小李查詢個人所得稅App時發現,其在2018年8月至12月期間,任職於廈門某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每月取得3000多元至4000多元不等的工資,合計20780元。
但實際上
小李從未在這家公司工作過
也沒收到過這幾筆所謂的勞務報酬
據小李回憶
自己從未籤過任何第三方協議
怎麼會「被入職」呢?
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小李在個人所得稅App上進行了申訴
市稅務局第二稽查局
根據案源線索進行了調查核實
結果卻出人意料
點擊播放 GIF 1.5M
原來,小李「被入職」的某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從非法渠道盜取了小李等人的個人信息,用以虛列員工工資,從而實現逃避繳納稅款的目的。
目前
該建築公司已被立案檢查
並將依法進行進一步處理處罰
稅務部門表示
冒用他人信息,通過虛列工資偷逃企業所得稅是稅務部門嚴厲打擊的違法犯罪行為。在大數據監管的環境下,違法行為難以遁形,企業不應存在僥倖心理,誠信經營才能長遠健康發展。
事實上
這類事情的確不少見
早在四月份
就有多家媒體曝出類似案例
01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大數據學院的很多在校學生偶然發現,自己明明還沒開始工作,個稅App上卻顯示有好幾個月的工資記錄。
據了解,2018年,學院的一位老師曾以兼職為由,讓學生們填寫過個人信息,但後來沒有與發放工資的公司合作成,帳目卻仍在這些學生名下。對此,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稱正在調查。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也就此事發出通報,稱學院前期對學生反映的情況並不知情,已經第一時間調查處理,除了與學生保持溝通,同時也在積極聯絡河南睿德智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維護學生合法權益。
02
4月17日,據媒體報導,有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的大四學生在使用個稅App時發現,有非實習單位在給自己「發」工資,於是也讓低年級學生查了一下,沒想到不少人都有同一個公司的工資記錄。
對此,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表示,經排查,涉事公司冒用的多為大三學生信息。學校與涉事企業沒有任何性質合作,也沒有學生在涉事企業就業或籤訂任何協議。
22日,該校再次發表聲明,經初步查明,截至4月17日17時,該校大一到大四年級共有614名學生納稅記錄異常,涉及83家企業。其中,涉及3人以上的企業22家,可能存在冒用信息、虛發工資的情形。
該校還表示,已就上述情況向轄區公安、稅務部門報案,公安和稅務部門已介入調查。
所以
大家不妨查一查
看看自己有沒有「被入職」
另外
根據新個人所得稅法
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年度彙算的
截止時間為2020年6月30日
尚未辦理彙算的小夥伴
建議您抓緊申報
及時獲得退稅
充分享受改革紅利
也避免逾期申報補稅而產生稅收滯納金
來源 廈門晚報
值班編輯 王雅君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