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用中文英文,當你在搜尋引擎裡同時打下吉米·巴特勒和麥可·喬丹的名字,一些和父父子子相關的詞條,就開始不斷地往外蹦——你們當然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有不少人願意相信,巴特勒和喬丹之間是存在血緣關係的。
這當然是一種極其荒誕的論調,但有些時候,這種狗血的八卦故事,就是越荒誕才越會被廣泛傳播,而且聽眾們只要相信了這個最終的結論,就會自然而然地找出無數證據來。
什麼兩個人在長相上有多麼相似,喬丹年輕時的臉就是巴特勒這樣的;
什麼兩個人身體條件相仿,喬丹比巴特勒大26歲在年齡上完全可行;
甚至還有什麼Air Jordan品牌,把巴特勒籤在旗下以貼補其收入……
這些明明聽上去就非常滑稽的內容,偏偏就會被口口相傳。但這樣的消息之所以會非常有市場,其實在本質上說明的是兩件事:
第一,喬丹自己的兒子們,在打球上實在是太不爭氣了;
第二,巴特勒有時候又太過出色,帶得球迷不自主地浮想聯翩。
把他們生拉硬拽到一起,才符合人們對「虎父無犬子」的期待。
吉米·巴特勒和喬丹當然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巴特勒來自德克薩斯州一個叫做湯博爾的小城市,喬丹很可能一輩子都沒去過這個地方。至於說他跟喬丹在外表、球風、身體條件上有多麼相似,更難免有穿鑿附會之嫌,喬老爺子龍驤虎步,恨不能雙手過膝,要真有個兒子怎麼突然臂展優勢就沒了?
巴特勒絕不是喬丹那樣的天之驕子,雖然有關麥可·喬丹,至今也還流傳著他在蘭尼高中曾被校隊開除的故事,但那更像是一個小意外。一定程度上,那段被開除往事,甚至像是為了讓NBA歷史最偉大的英雄,令他的人生更富戲劇色彩的一段小插曲。
但吉米·巴特勒卻截然不同,他不是喬丹那樣大學時代就名滿天下,一進NBA就嶄露鋒芒的天之驕子。
在2011年NBA選秀大會前,一位NBA球隊的管理人員就評價巴特勒說:「巴特勒的故事,是我從事籃球工作多年以來最令人感嘆的。在他的人生當中,有那麼多次,看上去他就是註定要走向失敗了。」
別看如今跟熱火隊一起在季後賽打得風生水起,但初入邁阿密之時,巴特勒就又失敗了一次。
那是他在熱火隊內的第一次亮相。
帕特·萊利麾下的這支球隊,在NBA一直以訓練強度大,對球員要求高而聞名。比如每年訓練營開幕時,熱火隊就會舉辦一次這樣的身體測試,有不少訓練師認為:熱火的測試強度,不僅冠絕NBA,甚至超過了許多NFL橄欖球隊的要求,為了通過測試,有不少球員甚至得花上幾個月去準備。
這項測試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名球員需要在1分鐘時間內,在一個籃球場內來回跑10趟,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高強度的折返跑,10趟也就是5個來回,相當於每次通過全場的時間不得超過6秒鐘。這還不算完,第一組跑完後,休息兩分鐘,再來一組,然後再來、再來、再來……
這種測試聽上去並不複雜,但對球員的爆發力、敏捷性乃至體能都是巨大的考驗,在熱火隊連續4年打進總決賽那段時間,韋德因為膝蓋傷勢過重,都不得不動用小小的特權,申請免於這樣的「酷刑」。但吉米·巴特勒初來乍到、精力健旺,加之在測試時,球隊總裁萊利就在賽場邊盯著,他自然想露幾手給球隊看看。
測試開始了,前幾組巴特勒健步如飛,都穩穩通過了。但測到第五組時,巴特勒的背部突然抻到了一下,因為這小小變故,他的成績最終並未達標。
了解巴特勒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多麼要強的傢伙。
入營測試失敗的第二天,他凌晨4點就起了床,要重新回球館再測試一次,與此同時他又有點不敢看手機,他很怕手機裡突然彈出這樣一條消息:「籤下1.4億美元頂薪的明星球員,在NBA未能通過體能測試。」
謝天謝地,沒有媒體曝出這個故事,熱火全隊上下都守口如瓶,沒有人想讓這個新來的夥計難堪,不僅如此,隊友們甚至還用行動表達了對巴特勒的支持。
當他凌晨4點就回到球館訓練的消息,在隊內不脛而走後,他的隊友們竟然選擇了紛紛加入巴特勒的行列,有不少熱火球員凌晨3點半就開始在球館打卡報到——ESPN的記者布萊恩·文霍斯特在講述這段故事時,隨後加了一句小小的評語,「巴特勒從未在任何地方感受到這樣家的溫暖。」
這當然只是一種修辭手法,但文霍斯特可能把這句話改成,「從未在任何一支NBA球隊,感受過這樣家庭般的溫暖,」可能會更合適一些。
因為在巴特勒的人生裡,像這樣感受到家庭氛圍的故事,還是發生過一次的。
那就是在他的家鄉,得州的湯博爾。
為什麼說巴特勒的人生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在NBA為數眾多出身窮苦的孩子裡,巴特勒的童年可能都是最為悽慘的。
不負責任的父親,在他還是個嬰兒時就拋妻棄子跑了,這種段落我們確實在NBA聽過太多回。但巴特勒的媽媽也沒把這個孩子撫養成人,這便有了那個心酸的時刻,在巴特勒13歲時,他的生母把他關在了家門外,「我不喜歡你的長相,快滾吧!」
旁人無法想像,這句話到底怎樣如尖刀一般,戳中了年少的巴特勒,中國人都說「瘌痢頭兒子自覺好」,巴特勒的母親是如何忍心刺出這一刀的?
但巴特勒沒時間悲傷,他必須為活下去想辦法。他開始了吃百家飯的生活,在這個朋友家住幾天,然後就不得不再求助下一個朋友,對彼時的巴特勒而言,任何一個能躺下去的地方,都能算是一張床。
這種居無定所的日子,是被一個叫喬丹·萊斯利的人所改變的,算起來,萊斯利比巴特勒還要小兩歲。
在當時的湯博爾,巴特勒在籃球上逐漸有了一點小小的名聲,萊斯利在某片球場遇到巴特勒之後,邀請對方跟他比試了一次三分球。
投籃的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巴特勒贏得了萊斯利的心,他們很快成為了好友,萊斯利邀請巴特勒到家裡打打遊戲,甚至睡在家中過夜。
但對於一個陌生孩子突然來到家中,萊斯利的母親,米歇爾·蘭伯特一開始是抗拒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的家庭本不富裕。
米歇爾本來自己就有4個孩子,前夫去世後,她重組家庭,新丈夫又帶來3個孩子,一對夫婦要養育7個孩子,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在當時的湯博爾小地方上,還有很多關於巴特勒的傳言,大家都說這個沒有家的孩子是個問題分子。
蘭伯特夫婦已經儘量展現了他們的善良,他們同意巴特勒暫時藉助,但只能是短暫的幾天時間。可每當新的一天到來時,7個孩子中總有一個會站出來說「今天該輪到我邀請吉米過夜啦」,這種輪班式的邀請前後持續了數月之久,蘭伯特夫婦終於決定,邀請吉米·巴特勒成為他們家庭的新成員。
這7個孩子,聽上去多像熱火隊內那些凌晨3點半起來的球員。同樣是新朋友初來乍到之時,就對他展露出濃烈的情感,讓巴特勒感受到家的溫暖。
對有仇必報,有恩也必報的巴特勒來說,他在熱火隊內做的事,其實和當初在蘭伯特一家也是一樣的:你要我做什麼,我就會120%地為你完成它。
NBA球迷都知道,和當初在湯博爾類似,這兩年巴特勒在聯盟的風評並不算好,很多人認可他的實力,卻將他視作一個更衣室毒瘤,因為他在森林狼隊鬧出的訓練場風波,因為他入選全明星賽卻號稱「身體酸痛」拒絕上場。
但不管是當初的米歇爾·蘭伯特女士,還是現在的帕特·萊利,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原則:認識一個人,不能靠聽信傳聞,而且你真的對這個人負責的話,是可以靠嚴格要求改變他的。
米歇爾女士就是這樣,她不僅給巴特勒設定了宵禁的時間,還要求他在學習上,在道德規範上都做一個真正的楷模,「你要知道吉米,我的孩子們可都在看著你。」而在熱火隊內,納恩、希羅、鄧肯·羅賓遜這些年輕人,當然也都在看著巴特勒。
如果你還記得,吉米·巴特勒曾經對森林狼有過一次著名的訪談:「我絕不是這支球隊最有天賦的人,誰最有天賦?唐斯啊。誰是得到了上帝最多恩賜的人?維金斯啊。但誰打球最玩命?那只有我,只有我每天在訓練裡都豁出自己的一切。」其實巴特勒很願意當一個領袖,他從來都知道年輕人會在身後看著自己,但如果年輕人並不願意像他一樣努力,乃至於始終在揮霍天賦,巴特勒「惡漢」的那一面就會慢慢展現。
因為他已經認定:這和我絕不是一路人。
正如巴特勒所言,他並不是一個天賦極度出眾的球員,在蘭伯特家念到高中畢業時,巴特勒甚至沒有得到任何一個NCAA一級學校的獎學金,他唯一的選擇是就近上一所專科學校,然後慢慢等待命運自己的選擇。
在泰勒專科學校(TJC),巴特勒開始展露身手,在相對低級別的比賽裡,他時常能砍下單場30+的高分,而連續有這樣的表現,也終於贏得了NCAA名校遲來的青睞:馬奎特、肯塔基、克萊姆森、愛荷華州大等等學校,都給巴特勒發來了邀請函,在巴特勒猶豫不定時,還是米歇爾女士拍了板:去學術上非常不錯的馬奎特大學,哪怕籃球打不出來,也得拿到文憑給未來鋪個路。
巴特勒言聽計從,但在抵達馬奎特之後,卻一度後悔了:好不容易在專科學校建立的自信又被反覆捶打,馬奎特的主帥巴茲·威廉士並沒有迅速對巴特勒委以重任,畢竟當時的馬奎特在鋒線擁有兩位日後的NBA球員拉扎爾·海沃德、韋斯利·馬修斯(對,剛剛被巴特勒淘汰),所以球隊教練的選擇似乎也完全可以理解,只是遭遇挫折的巴特勒忍不住打電話回家。
他告訴他的「媽媽」米歇爾:我想回家了。
米歇爾告訴巴特勒:否定,不代表不信任。
多年以後,巴茲·威廉士教練也承認:他對巴特勒嚴格到幾乎有一些殘忍,「因為他當時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成為多麼出色的球員。」但凡事有因必有果,當初在馬奎特的經歷,也在日後被投射到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之中。
比如第一年在學校枯坐板凳,場均只得5.6分的經歷,讓巴特勒在以2011年首輪第30順位進入芝加哥公牛隊以後,也不再為替補的身份而焦躁不安,在NBA新秀賽季場均2.6分的巴特勒,一直在板凳上觀察並汲取養分。
比如在馬奎特他後來所扮演的角色:「教練和球隊大哥們,不僅教我打球,也都在教我為人,尤其是我明白了一件事,相比於做一個得分手,倒不如學會如何做一個領袖。」這是巴特勒在2011年從馬奎特畢業時就悟出的道理,而2019-20賽季,在邁阿密熱火隊的他,不正是這麼做的嗎?
巴特勒確實是熱火隊的頭號得分手,常規賽也有場均20分的貢獻,可只要看過他的比賽就會知道:他根本不在乎得分這件事,他只想通過各種方式,去幫助球隊贏得比賽,很多時候他非常樂意扮演進攻發起者的角色,給隊友創造機會。
本季巴特勒場均6.7籃板6.0助攻,這些數字都在熱火的第一年就寫下生涯新高,而在這支球隊裡,他身邊的隊友也和唐斯、維金斯截然不同,他們沒有狀元之才,在交易到伊戈達拉之前,熱火隊內沒有任何一名選秀順位前10的球員,可他們就和巴特勒一樣,有著渴望改寫命運的訴求。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對吉米·巴特勒而言,熱火隊就像多年以前的蘭伯特一家,是一個張開懷抱,歡迎他到來的地方。在帕特·萊利執掌熱火的漫長歲月裡,這支球隊曾經向很多人表達過這樣的深情,比如阿隆佐·莫寧、蒂姆·哈達威、德韋恩·韋德,以及至今仍在隊內的哈斯勒姆。
這些球員的出身全然不同,但卻都有著為熱火傾盡一切的戰鬥精神,前三位的球衣都已經被高掛在了熱火主場,哈斯勒姆得到同樣的禮遇也只是時間問題。
而萊利和斯波爾斯特拉,這對搭檔多年以來,都在對構建球隊文化這件事孜孜以求,但他們也從未像這次一樣,從見到巴特勒的第一眼開始,就向他表達了莫寧、韋德、哈斯勒姆那個級別的熱愛。
這意味著,那些了不起的前輩,都花費了一段時間,才讓球隊確認「這就是熱火想要的人」,但吉米·巴特勒,「生來就該是熱火的人」。
甚至有這樣同感的人,早已不再是萊利和斯波,韋德和哈斯勒姆也早已感同身受。季後賽每場比賽結束後,韋德都會是第一個給巴特勒發簡訊的人,他是巴特勒在馬奎特的大師兄,是公牛時期並肩作戰的隊友,更是在2019年把球隊接力棒交給小老弟的人。
至於哈斯勒姆,更是那個每天在巴特勒身邊注入能量的人,和雄鹿系列賽關鍵的第3戰,第三節當熱火逐漸落後時,哈斯勒姆對巴特勒耳語道:「別讓我們輸掉這一場,贏下來,去把你的開關打開,你可以。」
於是吉米·巴特勒末節獨取17分,系列賽大比分頓時變成3比0。
我們該回到文章最初的那個問題了:巴特勒,他到底哪裡最像喬丹,其實帕特·萊利早已給出了答案。
萊利是多麼欣賞喬丹,以至於2003年喬丹最後一次退役前,萊利把熱火隊的23號球衣,當著喬丹的面給升了起來,這使得多年以後不管是勒布朗,還是巴特勒,在熱火隊都沒能穿上23號。
但萊利卻從巴特勒身上看到了喬丹那樣,永遠在熊熊燃燒的求勝欲。
巴特勒和喬丹哪裡最像?
新一代神射手鄧肯·羅賓遜,就會像新一代神射手鄧肯·羅賓遜,就會像當初的史蒂夫·科爾那樣告訴你:「這傢伙在訓練裡如果和我對位,就會跟所有人說,你們怎麼把他派來防我?那我可就要狠狠打爆他了!」
他們的的確確會有著「惡棍」的那一面,即便對隊友也會分外嚴苛。可只要你和他一樣渴望勝利,一樣不信命運,那巴特勒就會把你當做最可靠的戰友,如今的巴特勒已經一再表示:
加盟熱火,是他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決定。
或許森林狼、76人,都是天賦比熱火更高的球隊,那裡有著令人期待的年輕力量。可當森林狼2018年止步首輪,76人2019年東部半決賽敗北後,巴特勒帶領熱火在2020年季後賽取得8勝1負的戰績,成為全聯盟第一支闖進分區決賽的球隊。他早已用行動證明,「最正確的決定」絕不是說說而已。
眨眼,距離巴特勒初入公牛隊已經9年了。
他不再是當初那個流離失所的小孩,職業生涯迄今他已經籤訂了超過2億美元的豪約,2015年當他得到第一份大合同時,他就在新買的豪車裡,把內後視鏡給拆了,巴特勒說:這是一種象徵,標誌著我再也不想回頭看了。
隨著財富的積累,他的生活已經發生了太多改變,他和影帝馬克·沃爾伯格成為了朋友;他跟韋德學會了品鑑紅酒,隨身都要帶一個紅酒箱;甚至這次在迪士尼園區裡,帶著法式濾壓咖啡壺的他,還能因此做起小買賣。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改變,巴特勒在本性上的堅持才更顯得難能可貴,富裕沒有令他放縱,安逸也並未讓他懶惰。
本文中所提到,關於巴特勒童年的報導,來自9年前ESPN選秀專家查德·福特對巴特勒的一次採訪。除了往事外,還有一些片段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當時還沒有進入NBA的巴特勒就對福特說:「其實我不知道把這些事說出來是不是合適,因為我不想任何人對我感到抱歉。我恨那種感覺,我不要別人覺得抱歉而可憐我,我熱愛在我生命中發生的一切,因為正是這一切讓我變成現在的我,我感激我曾經面臨過的那些人生挑戰,所以千萬別為我感到抱歉。」
悠悠9年時光過去,除了變得富裕,變得強大以外,巴特勒內心的許多地方,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所以,查德·福特9年前在文章裡寫的一句話,現在也依然適用:
悲慘,並不能把巴特勒帶去生命中的任何一個地方,但勇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