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把樁功(釋德建)
少林心意把又名鋤钁頭,是少林寺僧人千百年來自耕自種,自食其力,在田間勞動時受鋤地、掘土、搖轆轤等動作的啟發,悟出的一門上乘功法。少林心意把僅一大式和幾個側式。只要練好一個側式,領悟其中奧妙,就可以變化無窮,發展成一個武術流派。練少林心意把重在心意,並非流於形式架子,而是講求實用,不尚花架,足練心意,氣力的無上法門。正如秘譜中云:「少林心意把,勢法單,它系少林內功拳。拐起毛籃掌宜吐,起落身法隨意變。起如舉鼎提口氣,發『嗯』聲落如分磚。運氣宜順為要旨,落下好似掘地般。夜靜練式意集中,形似白猿跳山澗。」少林心意把練到高深境界,即達到了忘我、無念、了生死的無上境界。其要訣在於空,應達到三空,即心空、身空、目空。心空則氣閒神定,無所思慮,無所畏懼;身空則騰挪輾轉自如;目空則一切不在眼裡,達到無我無敵的境界,即所謂無慮也。
少林心意把就是禪拳,首先要把握住自己才能把握住別人。少林心意把練到高深境界,即達到忘我、無念、了生死的無上境界。
少林心意把實則練氣練柔勁,指在行氣入膜,充實肌體,達到動顯於外,點化千鈞;靜顯於內去病健身。
練習傳統少林拳法首先要從練氣開始,練氣首先要養氣,而養氣就是練心,即心意的鍛鍊,氣靜則神恬,神恬則氣足。禪宗主張「無念為宗」、「清淨本心」,是一種無意識的功能狀態,只有在心靈澄澈、心空無物時,才能開啟潛在的、意識活動所體驗不到的及被理智、情感、習慣所抑制的直覺悟性。「少林心意把」在整個修持過程中突出禪的無念思想,以不用意識、不用意守的「無意念」為練心之要,順其自然,使精氣神順其本性與天地合一。所以只有參透禪機,才能超越於生死怖畏之域而達到極值致所歸,即生命精神所皈依的不動心功夫,所謂超乎寰中,得其向外,禪武合一。
道本無相,弘之在人。練少林心意把時要明三節、四梢、陰陽、五行、六合,先將氣調順,排除七情六慾,演練要來回一線,不受場地限制。主練心、意、氣、兼練下盤、輕功和身法、步法。如快步,即一起前腳帶後腳,平飛而去,原地翻身,起如舉鼎,落如分磚,移閃騰挪,進退疾緩隨身變。少林心意把雖然僅一個大式和幾個側式,但變化莫測,,身隨意轉,可應萬變。發勁以粘滾為主,起落反側都要渾身百節連貫,滾身而起。如起把的練法,束滾身而起,搖膀,擰腰,橫身,肘不離肋,七扭八圪了(圪了音ge liu ,嵩山地區方言,即彎轉扭曲之意),旋著轉;內提外隨,內外合一,束身劈打,如龍騰虎奔之勢。少林心意把練到高深境界,已不宜再與人動手爭勝了,因它使的都是內力,傷人於無形之中,所以武德不佳之人,不能練少林心意把,否則傷人傷已,大違佛門慈悲之心。
少林實戰功夫合集(釋德建)
須知佛法在求度世,而武術在求傷人,按說二者是相互克制的。佛門弟子習武,乃在強身建體,護法伏魔,修習任何武術之時,總是心存慈悲之念。少林武術被稱為禪武合一,倘若不以佛學為基,以禪為本,則練武之時,必定自傷其身。功夫練得越深,自身受傷越重。如果所練的只不過是拳打腳踢兵刃暗器的外門功夫,對自身的危害無非是受些暗傷、硬傷,筋骨受苦而已,只要身子強壯,尚可抵禦得住。但如練的是少林上乘功夫,若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調和化解,則容易戾氣深入內腑,越陷越深,導致走火入魔,比這任何外毒入侵都要厲害百倍。少林上乘功夫傷人要害,取人性命,少林心意把亦是如此,所以必須有佛法和禪心為這化解。只有佛學禪宗修為越深,禪武合一,對少林功夫的領悟才能越多。
練功不是為了打鬥,而是練德,這是無上禪,不可說,不可談。而且少林寺禪武醫是相輔相成的,少林功夫首先是練心、練意,心和意練好了,才能架馭高深的武功,功夫好了又可以熟悉經絡,精通醫理,又可以陶冶禪心武德,這正式澶通武達醫理明,三者是統一體。
禪機奧理在氣化,要練好心意,才能以丹田之氣導引自然之氣,要能感覺到氣的流動,暢通無阻,從而導引通達到精微末梢,進而洗筋伐髓,隨心所欲,逐漸走向禪心、禪意、禪機、氣機循序漸進之路。
少林心意把是少林寺最上層的武功,古時候就連少林的僧人也不會輕易傳授此項絕技的必須是道德和佛學修養相當深厚的人才能學到的據說武當的鼻祖張三丰最初練的就是少林羅漢拳,後來學得少林心意把的一個側式,便領悟出武當的內家功夫。後來在清政府對民間和少林寺的禁武,使得少林寺眾多的武術失傳,包括少林的武學精髓少林心意把,但據說當時好像還有資料,後來1928年少林寺被軍閥「石友三」的一把大火燒個精光,多數少林資料都化為灰燼,習武的僧人已寥寥無幾,且所習武術多已失真。
現今也有很多打著少林傳人,說自己會什麼少林心意把騙人的,都和商業掛鈎,包括很多武校,都說是由少林正宗武僧做教頭,其實真正的少林僧人是不會搞商業活動的,這是違反佛法的。
據說,當今世界會少林絕學「心意把」的只有一個人,他的法號叫「釋德建」是少林南院吳軲輪之後的第四代傳人,他是一位修行很深的少林高僧,對少林禪學、武學和醫學都是有相當的造詣的,不圖名利,為人醫病從不收取任何費用,而且治好了很多疑難雜症,在當地聲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