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O這詞也快被用爛了,我就不解釋了,仍然不清楚的請自行Google一下。
而今天我要和你說個故事,反正大家都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講故事,上一個講故事的人十有八九已經沐浴到天使的聖光了。
我的故事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5月,那是我最初開始做在線教育的日子。
今天的故事,我要從兩年前說起,18年初的時候,我到一家做新高考的機構做了幾個月的線上課程。偶然的情況下通過彼時的前老闆認識了現老闆,一家在深圳做了十餘年的書法培訓機構,專門教小孩子們寫好鉛筆字的。
這是個挺有想法的老闆,前老闆在我耳邊誇了很多次了,並且說很看好他這邊的新項目,就是做線上這塊,那時候這邊姑且是沒有線上的,但是老闆想開拓這一塊,看好我之前在前東家做的項目,就想讓我過來給他做,兩個老闆一拍即合之下,我就參與到了這邊的事情裡面來。
正式過來之前,我有段時間是兩頭跑的狀態,一邊負責了前公司的項目收尾,另一邊也切入到新機構這邊的業務。除了與老闆溝通彼此的想法之外,也到線下校區了解了線下的經營模式,另外通過看幾個同行的案例,擬定了這邊的網站框架方案之後,18年年底終於完全到了新機構這邊。
而我設計這邊的業務框架的時候,姑且採用了設問-解答的思路:
雖然我這麼問的時候,這事兒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了,但是我向來喜歡溯源的,回到最初的想法,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為什麼做線上?往大了說,這當然是時代趨勢決定的,這年頭沒有個私人公眾號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科技時代的弄潮兒。網際網路的浪潮下誰也不想掉隊,且不說搭個平臺做先驅先烈領頭羊,但至少得註冊個服務號弄個詳情頁介紹下品牌和師資啥的,所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是好的方向,線下的線上化已經是行業普遍共識了。
另一方面,當線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自然還是會遇到瓶頸的。一方面來說會有地區和量的飽和,這種情況下拓展到新的地區,往往就需要線上的宣傳造勢、運營支持。另外也會有服務的飽和,能提供給用戶的課程內容,能觸達的用戶的量,都需要新的業務來拓展。
以上是從大趨勢上來說,算是堅定了自己和老闆來做這樣事情的決心,但是真的去設計要怎麼做、具體做什麼的的時候,我還是立足機構實際列出了如下幾點:
1、打造新的營收增長點,與公司其他業務形成互補。因為是書法培訓機構,並且不類似其他美術和毛筆的那些長期的興趣班,這邊確乎是服務於早期孩子的硬筆書寫水平的提升的。所以從家長的反饋來看,往往可能等她小孩有了明顯的進步提升之後,後續就不怎麼需要繼續學寫字了。因此學生的續報以及整個學習階段的長度來說,遠遠低於那些學科類培訓的,這種情況下,咱們能夠提供啥新的可以帶來利潤的東西呢?
首先當然是課程了,做教育的哪有不賣課的道理?就像聊到「地攤經濟」的時候,老師們普遍共識是孩子作業輔導、親子關係疏導等等,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嘛,真是絕妙的選擇。
另外老闆還有個想法嘛,他有很多獨具個人特色的書法教具,在線下的課堂裡檢驗過的那些,廣受同行們盛讚的那些創新發明,想必在家長圈和同行群裡是大有市場的。所以幹嘛不做個商城嘛,看了看倉庫裡堆積的那些東西,我咬了咬牙,嗯,安排!
2、服務於線下場景,線下的部分內容線上化。既然是做OMO嘛,線上和線下當然得好好地磨合磨合,業內不是有個詞叫賦能嘛,像咱們這樣已經有成熟線下的情況下,用線上來賦能線下真是絕妙的選擇了。把線上的課程等東西,免費贈送給報名線下課的學生,這就是附加值,永恆不滅的營銷之光,線下課的漲價行為終於有更好的方式圓一下了。
另外就是,線下的很多東西,人力物力等都可以好好設計一下往線上遷移,一方面來說可以讓老師們參與線上的內容建設,增加收入。另外從營銷的角度來說,讓老師們有從頭到尾的參與感的話,後面OMO起來的時候,想必應該會有更大的動力,就像自己炒的寡淡的地三鮮也比餐廳的啤酒鴨聞著香,就是這樣的道理。
3、網際網路是有效的品牌宣傳的方式。這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了,人手一部智能機的今天,網絡是極有效的進行品牌宣傳的途徑,即使是線下地推的一些活動等場景,也是需要有些線上的內容展示,以及一個承載用戶上門的線上入口,所以這也是做線上的必然要求。
而涉及到品牌宣傳的事情,也當然不是一個logo一句slogan和一個公眾號這麼簡單的事情,這裡面也得設計一整套完善的東西。例如校區的介紹、教師的包裝、課程的說明等等,這些都是咱們得主動去歸納總結並呈現給用戶的,以及在觸達到用戶和用戶影響其他用戶的環節上,咱們也必須要去設計一些相關的流程,和一些定製化的內容給到用戶。這點我想到的是學生作品,而類似這樣的東西,以前都是完全沒有做過或是很零散的東西,既然要OMO了,咱得抓起來。
4、數據的沉澱和資源的積累。大數據時代、個性化教育,也是被說爛了的詞,但這也逃不開一句真香,企業經營來說,能掙錢就是王道,那如何實現掙錢呢?放在線上的角度來說,一個是要有供付費的內容,優秀的、足夠多的,並且在過程中會精益求精迭代升級的,這是資源的積累。以及前面提到的針對咱們機構的,那些教學場景和學生作品這樣的,每一張作品都是個故事,應用得好了就可以變成白花花的銀子的,這些都值得分門別類地積累和展示。
除了分門別類的豐富內容,還有就是讓對的用戶看到對的東西,這就是數據的力量了,字節跳動已經是活生生的例子了,這裡就不多作敘述,咱們機構的學員數據、校區數據和物耗數據等,合理利用起來對於科學規範的管理升級,還是很有幫助的。
5、這是教師培訓和服務提升的內在要求,有利於探索更多的未來可能性。做一個網站是個大事兒,當它上線開始使用起來的時候那更是了,尤其是考慮到中間涉及到的一些和老師們日常工作相關的流程,屆時肯定免不了要做一些教師培訓之類的,既然基本培訓也做了,不妨更進一步,做做營銷培訓吧,反正也給老師們設計了分銷的流程,以及在前期與老師們對接網站功能需求,和協助老師們做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都是能夠幫助老師們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和提高服務水平的。
而另外,當線上產生的時候,它必然就會一步步完善和強大,不僅是涉及到更多課程和功能,還有面向更多的天南地北的學員,以及甚至當前已經在規劃中的賦能其他的B端機構,這都是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怎麼看這都是個一本萬利一箭多雕的事情,是吧!
但當我掐指一算,眉頭一皺,感覺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甚至多了那麼有一些忐忑。
畢竟過往經驗而言,我更多只是擅長的課程設計。如在上一家公司裡,就是對內負責的課程視頻項目而已,而現在接下來在書法機構要做的,包括網站框架的設計、與技術外包團隊的對接,這都快算上是大半個產品經理的活兒了。
同時,還要協助老闆這邊做課程設計並實施、指導文案人員負責課程包裝和新媒體工作,這是課程運營的活兒;哦對,團隊成員的招募和日常事務管理自然也是我了,這是部門經理吧,另外還要負責到一些線下工作的協助,這還真是好事多磨呀,不難想像我發現這盤子有點大的時候,我是有多麼忐忑了。
我向來喜歡一步一個腳印,一步步走的執行方針,所以在做網站的時候也是如此姑且分作了1.0階段和2.0階段:
1.0階段
第一階段我向來喜歡設計為打基礎做鋪墊的階段,於是在這種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人和事的早期鋪墊自然分化成團隊招募和業務梳理:
①咱們想做個網站嘛,技術這塊需要人來實現的,但是和老闆一合計感覺太貴,省著點錢找了個外包公司做了;
②咱們做課程視頻嘛,剪輯小哥得要一個;
③網站需要內容嘛,上傳發布的編輯得要一個,順便把新媒體這塊也抓一下,完美;
④美工也找一個,排排字帖做做banner啥的;
⑤錄課的老師自然是不缺的,且不說線下校區那麼多優秀的老師,然則這塊最終被老闆自己一個人大包大攬了;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嘛,需要的人配置齊了,那接下來就是該做的事了。
第一階段該做的事,也自然是圍繞著在前面設問的那些角度去展開,極早之前我就擬定了網站的功能架構,找產品經理的朋友畫了個原型圖之後,交給外包公司那邊,剩下的就是反覆的博弈。我一定要用博弈這個詞,有時候你找到的乙方大爺不止表現得像是和你有時差,並且顯得像是火星來的,聽不懂地球話,這真是個鬥智鬥勇的漫長過程。
課程方面的事情,我們的想法是先做一些不帶講解的內容。如語文同步字詞和古詩那樣一些,做最底層的視頻字庫,既方便後面的隨取隨用,也希望有足夠多的東西支撐起網站的內容體系,於是小學語文整套教材滿滿當當採購回來了。
在漫長的網站開發和資源製作的過程之中,也自然會發現其實會有很多瑣碎的事情需要一個個去解決、去實現:
①品牌展示最佳的承載體一定就是宣傳片了,於是花了些時間弄了一個;
②線下的校區展示當然少不了幾大地圖,免得給家長發個定位還是商超地址,於是騰訊、百度、高德地圖也申請了下;校區更直觀的展示樣式一定是VR全景了,既然有供應商來問了,就安排一下;
③做線上的品宣當然少不了自媒體了,辛苦了文案小姐姐,頭條大魚百家爭鳴的圖文平臺還是有點繁雜的活兒,甚至我閒來無事時候還發幾個短視頻玩玩;
此外還有一些服務於線下的場景,如書法考級的協助、字帖的排版設計和其他一些校區事宜等等,就充分構成了1.0階段的工作。
很明顯這些工作都是停留在打基礎的階段的,更多是一些業務梳理下的做線上內容和品牌載體,以及少量的線上運營推廣的工作,我向來覺得要等時機成熟的時候,當線上有足夠多的內容並能夠實現用戶流程的閉環和業務生態的閉環的時候,才能夠放心交給市場去驗證,並且這個驗證的環節也要設計好一整套的閉環的行為,於是就有了我後來的2.0的階段。
2.0階段
這個階段我才開始思考和踐行OMO的一些方式,為了將線上與線下校區相結合,把當前線下的學員導入線上,並將老師、家長和學員在線上進行強綁定,尤其是家長這塊,必須要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把付錢的他們控制在咱家的營銷環節裡,我還真的挖空心思設計了一些功能:
①我是不怎麼指望家長們都能夠好好聽話,自覺去註冊和使用線上的東西的,所以註冊這環節就由老師代勞,反正做校區學生管理的時候最真實的信息都來自於老師,這想必是更科學合理的方式;
②我後來才知道原來微信模板消息真是個好東西,不僅省了發課時動態的簡訊費,想想咱還能提示家長把咱的廣告中心-服務號置個頂,不禁露出了愉悅的微笑;
③初級的營銷是電話轟炸,中級的營銷是轉發有禮,那我設計的學生作品展示頁是不是個高明的操作?讓家長看到自家孩子的成長記錄,並且有老師的懇切的點評、親切的讚揚和殷切的期盼,轉發的欲望是不是會更高一些呢,看在我這麼含辛茹苦扣SEO標題的份上,就請家長您忽略藏在下面的廣告連結哈;
④而關於「如何讓老師也喜歡,老師也能夠時常用一下」這樣的問題上,除了上令下行這樣的方式之外,我設計的場景當是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每次課後的扣課時的情況,另一個就是設計了一套內部的分銷功能,明人不說暗話,咱就拿錢說事兒;
而其他一些服務校區的教學物資管理、服務學生的報名線下送線上、連結同行們的商城物品售賣、連結家長的社群和自媒體等,以及企盼中的3.0裡我們渴求賦能更多同行的一些美好的願景展望,這裡限於篇幅我就不再贅述。
而是要和你說一下,我對於OMO的一些觀點。
首先我仍然想再次強調一番,雖然前面我多次用到了OMO這個詞,只是圖縮寫簡便,別太把它當回事,也不應該把它作為一個新興概念去反覆歌頌。
網際網路喜歡吸引眼球造新概念,但是做網際網路教育的你別跟著那樣的風氣,教育得扎紮實實去做,雖說站對了風口連豬都能吹上天,但是上了天的豬也只是豬而已,它不能涅槃成鳳凰,所以還是勤勤懇懇好好耕耘,期待厚積薄發的那天。
1、線上結合線下已經是業務常態,行業共識。
咱有一說一,有哪個培訓班的老師還沒有微信的?有哪個機構沒有組建學生家長群的?有哪個課程顧問沒有在朋友圈發過營銷宣傳的?有哪個招生宣傳單上不會印個二維碼的?這些其實說白了也都是線上結合線下的方式,只是小有小的精緻,大有大的格局。
而大多數人說的,就是格局的事情,而格局這樣的事情,當然又是和機構規模和老闆觀念成正比的,小機構用線上營銷也是風生水起,大機構做個自家平臺也是得心應手,你若是仍然覺得信息社會裡仍有人會割裂來看這兩樣,那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
2、請一定要重視線下的先導作用
先說線上,我們長期以來對線上的觀點是認為,線上可以解決時間和空間的問題,可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具體點說就是做線上不用那麼大那麼貴的場地和豪華裝修,以及線上的直播錄播等都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可以通過雙師和直播等等手段讓海澱的名師給十七八縣的留守兒童送去關懷,這是它的優點,毋庸置疑。
但是我提一個東西,「停課不停學」,最近幾年喊過兩次的口號,一次是霧霾,一次是疫情,所以可以瞧見往往線上是作為備胎的存在,是在特殊時期迫不得已情況下,官方才主動往線上轉移的方式。而線下的優勢呢,兩個很大的優勢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一個是客單價高,另一個是效果更佳,這使得續報率往往比較好,是線上達不到的。以及線下面對面的溝通方式,老師和學生一顰一笑之間的默契,對於機構的教研和服務的提升來說,也比線上佔優。
再說線下的先導作用,這是我在實踐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過程中的一些啟發,就是有線下支撐的機構,拓展線上的業務,然後將線下的往線上導流,作為種子啟動用戶,再通過一些線上運營推廣的方式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是我覺得比較中肯可行的方式。而在線上獲客成本日益增高的今天,那些純線上的,除了頭部的幾個有錢任性的主,下面多得是卡死在了種子用戶這一關的玩家。
3、線上反哺線下,不要站到對立面
有個詞大家都熟悉,叫做賦能,常用於線上賦能給線下。前面說到了線下的先導作用了,那當線下成熟之後,用線上的內容來充實線下的內容,用線上的營銷方式來拓寬線下的招生渠道,用線上的教學軟體來優化線下的教學流程,用線上的數據功能來實現線下的科學評測和個性化服務,這些就是線上反哺線下的方式。
而在做這樣的事情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當中途切入的時候,線下的老師會認為這是增加的負擔,認為對教學起不到幫助,這種心理上的抗拒和牴觸也是人之常情了。那麼除了企業需要強力執行、好好培訓之外,另外在線上設計方面,要切切實實能幫助線下的老師們,不要站到了對立面,當然若是企業要壯士斷腕強力革新那自然也是可行。
4、線上流程和功能務必精細化設計
我不知道其他機構如何,但是看過自家機構會覺得,線下的教育服務的工作都比較粗放式經營,老師、助教、學生、家長等之間的連結其實是很簡單粗暴的。例如上課,簡單點來說有個教室有個桌子就可以輔導學習,線下是比較靈活自如的,更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感情締結。
而線上不一樣,要說線上,曾有一個詞叫做「一勞永逸」。雖然並不盡然,但是確乎相較線下來說,它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是會更強一些。所以在前期設計和研發的階段,往往就需要更注重功能設計的精細化、科學化,這是一個高標準的,建立一套規範化的體系流程的工作,並且對於中大型機構來說,其線上必須是服務於線下的線上。故而在教學功能、學員系統、互動設計、數據調取等方面,都要充分考慮機構內部的流程,故而是有特色的線上,是最佳適合於本機構的定製化的線上。
5、下一波機會看好二三線城市和細分市場
教育的地域差異還是很大的,以前會有教材版本的限制,而現在更多會呈現為考情方面的地域差異,所以教育這個偌大的市場,感覺從短中期來看,都會呈現為豪強並立百家爭鳴的局面。
一線城市的各大機構,在於資本實力、市場滲透、品牌造勢、經營模式都享有更大的優勢,衝刺在時代最前沿的他們,享受著網際網路的早期紅利,線上業務早有布局,且不說最排頭的北京的好未來和新東方,上海的精銳、廣州的卓越、深圳的思考樂、邦德等,都已有建樹。
故而我更看好未來幾年裡,二三線城市和細分市場的機會,一方面來說正如網際網路從上往下的滲透一樣,二三線城市的網際網路化還有較大的想像空間,其粗放式的線下經營也亟待著規範化的線上拓展,我過去做的書法培訓機構就是這樣的道理;另一方面來說,一線城市的家長已經疲倦了那些線上的營銷套路,而這些在一線驗證過的套路,在所謂的下沉市場想必還是有施展拳腳的空間的。
以上,就是我在這家書法培訓機構機構OMO的一些實際經歷,以及對於這方面的一些想法,寫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穫。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