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觸不可及》:一段主僕溫情之旅的背後 蘊含著法國人文之魂

2020-12-17 怡非在海邊

文|怡非

對你來說,什麼觸不可及?

2011年上映的法國喜劇電影《觸不可及》,以僅950萬歐元的預算,創造了法國電影史上的又一奇蹟。電影連續十周高居法國票房冠軍,觀影人次達1760萬,相當於法國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進影院看過這部電影,打破了此前《鐵達尼號》創造的記錄。

電影劇情簡單流暢,看似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太多激烈的場面,但豆瓣評分高達9.2,長期佔據top25的位置,並在當年東京電影節上榮獲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

電影改編自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講述了一次跳傘事故中,主人公不僅痛失愛人且高位截癱,他在招聘全職陪護時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剛出獄的黑人德希斯,看似毫不經心的選擇,讓觸不可及的兩位主人公演繹出心有靈犀的救贖。

在我看來,這部小成本製作的電影之所以能獲得巨大成功,是因為導演牢牢抓住了兩位主人公地位、種族、財富差異的「無法觸及」,並以此為起點,展現了從「無法觸及」到「心有靈犀」真實質樸的人性之美。

今天,我將從主題呈現、符號化敘事、法式幽默精神三個方面解析這部法國喜劇影片的獨特魅力,結合我的思考和感悟,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傳達的主題意蘊與深刻內涵。

01、主題呈現:跨越種族、階層、財富差異的鴻溝「觸不可及」的主僕走入彼此的內心,兩個人的命運發生神奇變化

電影採用第一人稱手法,敘事者就是兩位主人公菲利普和德希斯,敘事對象就是觀眾,無形中拉近了與觀影者的距離,跟著導演走入了他們的故事。

菲利普:身體殘疾,無法觸及社會貴族富翁菲利普因為跳傘事故,除了頭部,身體其他地方都不能動。雖然他出身貴族、受過高等教育、幽默風趣,但由於自身殘疾,他的夢想無法追尋、激情無處釋放。

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壁壘:與筆友長期保持信件來往,心生愛慕卻不敢打電話;車位雖然有嚴禁停車標誌,鄰居們明知他無法開車,對此熟視無睹,而他也任由別人冒犯。

身體殘疾是菲利普悲情所在,殘疾讓他越來越敏感、脆弱、自我封閉。他想融入社會卻作繭自縛,心靈備受折磨和煎熬,他刻意與外界和他人保持距離,在我看來,他是「觸不可及」的人。

德希斯:空有軀殼,四處碰壁如果說菲利普是身體殘疾,那麼德希斯雖然身體健康,但因進過監獄,大家對他避而遠之,在社會生活中隱性觸感層面四處碰壁,可以說德希斯是經歷上的「殘疾人」,也是「觸不可及」的人。

黑人德希斯從小在貧民窟長大,迫於生活壓力去搶劫銀行,因而鋃鐺入獄。雖然他高大威猛,但是,空有軀殼,沒有目標和方向,缺乏對社會的認知,更看不到生活希望。

品味高雅上流出身使德希斯望塵莫及,熱情樂觀、極強的行動力也是菲利普無法觸及的。他們沒有相遇的時候,無論從階層、地位和財富都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

「觸不可及」的兩顆心相碰,互相救贖兩個無法觸及的人相遇,平等和尊重是友誼建立的前提。德希斯應聘陪護本想湊辭職信領取事業救濟金,放蕩不羈的他在菲利普看來真實、大膽、幽默,遠勝虛偽的專業陪護。

當菲利普的朋友勸他不要僱傭給人,並告誡他「貧民窟出來的人沒有同情」時,菲利普說,「我要的就是這一點,沒有同情心。」

「對殘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當殘疾人」——王小波

面對殘疾人,四肢健全的人習慣將他們視為「弱勢人群」,默認他們處於社會中的弱勢地位,從而不自覺地給予同情,但這卻恰恰是殘疾人最不願意面對的態度。可以像對待普通人一樣被對待,正是菲利普渴望的心聲。

德希斯從心裡就沒有把菲利普當殘疾人,在他樂觀的感染下,菲利普在理解和尊重的社會認同下,體會到了生活的樂趣:給女性朋友打電話聊天;改裝電動輪椅,感受飛速奔馳的刺激……

當德希斯推著裝上引擎的輪椅帶著菲利普在拱橋上迎風前行時,冬日的暖陽照亮了菲利普憂鬱的內心。

兩個靈魂相撞,救贖的不止是一個人,菲利普教會了他做人的原則,也重新融入社會。在得知他弟弟的情況不得不離開時,菲利普雖然難以割捨仍然支持德希斯,德希斯在離開後依然堅持著做事的原則,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它詮釋了最純粹的友誼,不論膚色,不分國界,不比貧富,只在乎心與心的契合

兩人被命運折磨的悲劇角色,因為彼此的遇見和互相的扶持,他們不斷完善自己,都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尋找到自我實現的途徑。

從他們相遇到最後分開,我感覺像是在品嘗一瓶歲月久遠的葡萄酒,從開始的酸澀,到慢慢變綿甜,細品沉澱豐厚,值得回味。

觸不可及「愛」的背後,是可以觸及的「善」「我真正的殘疾,不是坐輪椅,而是在沒有她的世上活著。」

菲利普的這句話直戳自己最柔軟的內心,對於失去的愛情觸不可及。

對於愛的本能渴求,讓他們又一次獲得了精神的共鳴。對於德希斯來說,又何嘗不想得到家庭的溫暖和社會的認同?

如果愛對他們來說「觸不可及」,那麼,不同階級的菲利普和德希斯,偶然相遇走到一起,彼此契合併互相救贖的背後,是他們各自內心深處可以觸及的「善」,讓他們觸及到彼此最柔軟的溫度。

但是,是否能夠像他們一樣擁有可以觸及的機會緣分?也許,兩個人的故事更像童話,觸不可及更是社會的常態。

在我看來,無論貧窮富貴、健康殘疾,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可觸及」,像主僕兩人這段溫情又治癒的友誼,最不可多得的是,他們內心的「善」,幫助對方「觸及」到更多原本的不可能。

02、符號化敘述:「身體」、「彩蛋」、「耳釘」都被賦予了獨特的喻意,搭建起了觸不可及的「愛」的精神內涵

「每一個信息都是由符號構成的。」——語言學家雅各布森

意義通過符號表達出來,影片中的符號敘事無處不在。在信息傳達者「編碼」和接收者「解碼」的過程中,解讀符號背後的所隱含的意義,從而呈現電影創作者所表達的內涵。

主僕的互相救贖是影片的主要脈絡,菲利普對「愛」的「觸不可及」到「觸及」,則是電影的又一脈絡。電影中對愛的獨特符號隱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①身體作為符號載體,呈現愛的渴望

身體從來不只是肉體,同時也是意義符號的載體。

菲利普的身體符號是殘疾、無力,但是他的心靈深處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把他當做健康人一樣的尊重和理解。

他的內心渴望健康、真真切切的生活,從他對兩幅畫長久的凝視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波動。

一副畫是一灘血跡,菲利普的評價是「在安謐、祥和中有一絲絲暴力」。濺出的血是靜止的,但來自身體,隱含其中的是暴力或意外,菲利普的看法是矛盾的,但也可以窺見其身體的無能與靈魂的曠野。

另一副畫是一位背身而坐的姑娘,姑娘的前方還有一具相同姿勢背身而坐的骷髏,整幅畫構成矛盾的符號。「我希望看看她站起來轉過身來的樣子」,是菲利普對柏拉圖式精神戀愛的女筆友嚮往的反射,也是他對鮮活生命的喜歡與愛慕。

沒有人需要安靜和隱沒,就如菲利普一樣,我們需要的是鮮活的生命。

②彩蛋與復活,彰顯愛的延續

彩蛋又可稱為「復活節彩蛋」,最初蛋象徵「春天——新生命的開始」,彩蛋作為復活節食物,象徵生命的活力與生機。影片中彩蛋出現過三次:

德希斯在第一次去菲利普家中應聘時,順手偷走了菲利普的彩蛋;德希斯應聘回家後,把彩蛋送給了母親;德希斯從菲利普家離開時,安排好了菲利普與女筆友的見面,並把彩蛋放回到咖啡桌上。除此之外,彩蛋還在一個重要時機被提到:菲利普敞開心扉向德希斯說明自己癱瘓的原因,並說明彩蛋是已故妻子送給他的重要禮物。

彩蛋象徵著菲利普已故妻子愛麗絲,是對妻子的緬懷。值得注意的是,整部影片中菲利普的妻子作為喻本是沒有出現的,彩蛋作為喻體在影片中也處於缺失狀態,只是用語言來闡述。喻體與喻本同時缺失加強了這一換喻的表達效果,凸顯了菲利普長期處於痛失愛妻的陰影中這一隱含信息。

影片結尾,德希斯交還彩蛋,並幫菲利普約來女友見面。此時,彩蛋喻為復活,菲利普打開心房,重燃自己對愛情的渴望。隱喻的喻本轉為菲利普新的愛情,此時喻體與喻本都在場,與之前同時缺位形成鮮明對比,通過對比,凸顯情感的復活與重生,也代表了菲利普的新生。

③耳釘與耳朵,是勇敢去愛的象徵

耳朵作為觸感的媒介,是唯一能夠讓殘疾的菲利普感受到愛情愉悅的器官。通過耳朵這一媒介,菲利普可以感受到自身對於愛的欲望,基於此,耳朵為耳釘的出現提供了契機。菲利普稱讚德希斯的耳釘很帥氣,於是他生日時,德希斯送了他一枚耳釘作生日禮物。

耳釘不僅能體現出德希斯對菲利普的關心,還代表了他對德希斯的依賴。菲利普在與女筆友感情發展最順的時候戴上了耳釘,當他決定與筆友見面時,他把耳釘摘了下來,鼓起勇氣不在依賴別人,勇敢地去追求愛。

耳釘的「戴」和「摘」呈現了主人公對愛從猶豫到勇敢。他深知與女筆友的互動都是德希斯推動的,「戴」上耳釘是對德希斯的依賴,「摘」下耳釘展現他希望擺脫依賴、戰勝自我,獨立面對愛情的決心。最終,菲利普從過去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自己主動去追求新的愛。

03、法式幽默的對白和行為中蘊含法國文化內涵,結合現實生活,解讀法國人文精神對我們的啟示

「幽默是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一國的文化到了相當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字出現」——林語堂

幽默是社會文化發展積澱到一定程度所形成的語言形式,與所在國家的意識形態、社會觀念、文化習俗等息息相關,所以,不同國家的幽默也具有民族性差異,法式幽默也具有法國民族獨特的特徵和表現。

①法式幽默的民主性與諷刺性,呈現民族文化內涵

法國的幽默在電影中隨處可見,並且在主題上具有極大的民主性。法國著名導演雅克·塔蒂倡導喜劇的民主,他認為影片中的每個人、每個物體都具有平等的權利,成為笑料的製造者。

高雅藝術都是德希斯嘲諷的對象:在聽到巴赫名曲時,認為是「一群不知廉恥的人在裸奔,而且還在痴笑」;陪菲利普聽歌劇時,認為臺上演員是「一臉痴呆相」,並在劇院放肆嘲笑。

法國的政府服務也在嘲笑中,盡顯法式幽默的「諷刺性」。德希斯在轉述失業中心的電話語音時說:「你好,這是巴黎失業補助中心,所有的線路都在通話中,等待時間為兩年。」直接諷刺了失業補助中心極低的服務效率。

無論是精英文化、國家政治、商業事件都可以被法國人用來開玩笑,法國人通俗易懂又極具張力的語言表達讓人在聽後哈哈大笑亦或會心一笑,強烈的溫馨感在笑中瀰漫。

在我看來,與專門調動觀眾情緒的喜劇電影相比,觸不可及的生活寫實性質,更讓我們全面、真實地看到法國文化中的法式幽默。

②幽默中蘊含的批判精神,是發掘真理的原動力

對法國人來說,意見的不同一定要講出來甚至不惜去爭論。

德希斯和菲利普的對白常常處於爭論的狀態。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在德希斯嘲笑他無法動彈「這挺煩人」,還說他「不用送了,坐著就行了」,菲利普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他直率,同時也被這份幽默逗笑。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難免產生分歧,法國人並不推崇「息事寧人」,而是要對自己的思想系統性地表達出來,以體現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他們的批判並非針對某人,而是對事情的個人化的見解。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家人,他們都直率坦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批評也直指核心。

在我看來似乎是不夠給情面,但細想,真理總是越辯越明,事情的發展也需要激烈爭論的推進。值得我們借鑑的是,以批判精神來看事情,不僅能避免人云亦云的大眾狂歡,更有助於發掘真相,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推動社會的進程。

③對自由和平等追逐的,是最觸動心靈的魅力

「自由、平等、博愛」是法國的國家格言,法國人的自由和平等體現在生活日常中:自由平等地表達自己政治見解,調侃政客;採取抗議、罷工等形式表達對於政策或法規的不滿;甚至媒體會藉助節目公開嘲弄時事。

在法式幽默的背後,是深深刻入每個法國人內心自由和平等的精神。

可以看到,法式幽默所展現的民主性、批判性與法國民族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密不可分,其背後更與法國人獨立批判、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密不可分。電影中展現的幽默元素來自真實故事的溫情,也貼近法國人的生活點滴,因而在法國獲得很好的票房。

在追求「生而平等」的時代,如果說自由在於對人或事的評判,那麼平等則是評判的方式、思考的思維和看待人與事的眼光,這並不受人的階級、財富或地位的束縛,自由與平等的追尋也來自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於我們來說,理解法國的精神內涵也更能看到法國幽默的魅力。

總結一下:

一個貧窮的健康人,一個富足的殘疾人,誰會更幸福?其實,他們各有各自的「不可及」,但電影讓我看到,貧窮或富裕、健康或殘疾只是外在的客觀存在,真正決定他們生活的是內心擋不住的積極向上的追求,這才是人與人互相「觸」及的源泉與動力。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最大的魅力,是故事背後傳達的樂觀浪漫與自由民主精神。它觸動著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內心,即便有文化與價值的錯綜複雜,在挫折失意中依然嚮往生活的美好,觸及人生的一個個「觸不可及」。歡迎關注@怡非在海邊

相關焦點

  • 豆瓣9.2《觸不可及》,法國人文精神,跨越階級鴻溝的靈魂救贖
    有態度的吃葫蘆的人簡介:《觸不可及》是一部法國喜劇電影,於上映,但卻讓許多觀眾大哭。由著名導演奧利維·Na卡什執導,這部電影的預算並不高,沒有好萊塢動作大片的超酷特技,耗資950萬歐元,創造創造了法國電影史的奇蹟。
  • 看看《觸不可及》哪些場面讓你意想不到
    今天帶給大家是一部法國溫情影片《觸不可及》。《觸不可及》不是什麼新電影,可能還有很多朋友都已經看過,但我最近又看了一次。《觸不可及》改編自一位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發生在主僕二人之間的真實故事。
  • 《小丑》和《觸不可及》
    在一個陰雨連綿的冬日,我窩在家裡看完了已經火了有一段時間的電影《joker》,對這部電影感興趣是因為是因為在微博上看到網友推薦,說是近年來看到的最好的電影,裡面最經典的臺詞是:患精神病最糟的是,人們都期盼你裝沒病。
  • |《觸不可及》
    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法國那種寧靜、細膩美給世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落日暉映晚霞,靜待星辰交替。法國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也造就了法國影視電影基調,浪漫輕鬆,詼諧幽默。下面跟隨我來了解一下經典電影【觸不可及】(lntouchables)觸不可及lntouchables
  • 《觸不可及》豆瓣評分9.2的法國溫情片
    豆瓣top250,評分9.2,2012年,法國媒體用「十打十」來形容這樣的票房奇蹟。《觸不可及》(Intouchables)是由奧利維·那卡什、艾力克·託蘭達聯合執導,弗朗索瓦·克魯塞、奧馬·希、安樂妮、 奧黛麗·弗洛特等主演的劇情片。
  • 豆瓣9.2高分 法國年度票房冠軍 超溫馨感人電影《觸不可及》
    豆瓣9.2高分 法國年度票房冠軍 超溫馨感人電影《觸不可及》 2020-12-07
  • 《觸不可及》:烏託邦式的浪漫重逢
    《觸不可及》,聽這名字,看開篇的亂世背景,以為以此表現戰爭的腥風血雨、諜戰的懸念叢生,對勝利或對情報的「觸不可及」。事實上,並非如此。這裡的「觸不可及」是指距離緣分一步之遙,貫穿影片的核心舞曲《Por Una Cabeza》出自卡洛斯·葛戴爾,便為「一步之遙」之意。可見,亂世、戰爭、諜戰,無非都是一段悽涼的愛情故事的陪襯,用大材炒小菜,恐怕有些明珠彈雀、牛鼎烹雞。
  • 不,「階級」永遠《觸不可及》
    2011年一部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上映,頂著真人真事改編的噱頭,披著"無階級"溫暖友情的外衣,一個真誠直白(粗鄙不堪)的"灰姑娘"黑人德希斯(Driss),搖身一變成為"王子"白人富翁菲利普(Philippe)的"小夥伴",一起共度了"一段"美好的人生。
  • 一切都可以觸手可及:電影《觸不可及》
    傳說中最好看的法國電影,果然名不虛傳,熊貓一看就不想關掉!每個人都有觸不可及的東西。影片中的菲利普,一個頂級富商,也有觸不可及的東西,是他觸不可及的東西是愛情、正常人的生活、友情等等。德瑞斯,一個剛被趕出家門,無處可去的街頭混混,沒錢,沒什麼文化,還有點好色,靠領著失業補助金生活,富翁的一切都是他觸不可及的。我認為菲利普是他的貴人,給了他一個工作的機會,並發掘他的閃光點,一直鼓勵他去找其他工作。本來是僱傭關係的兩個人慢慢變成朋友,雖然菲利普很喜歡德瑞斯的照看,但更希望德瑞斯得到更好的發展,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浪費時間,這一點也讓我十分感動。
  • 美版《觸不可及》內地定檔11月22日,檔海報首發 」老白」和凱文哈特
    由凱文·哈特、布萊恩·科蘭斯頓、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美版《觸不可及》宣布在中國內地正式定檔11月22日上映,定檔海報同時曝光。該片改編自2011年法國知名喜劇劇情片,美版由尼爾·博格(《分歧者》《永無止境》)執導。電影講述了在一次跳傘事故後,富有的貴族下肢癱瘓,生活無法自理,因此他找了黑人青年來家裡幫傭。這是一位底層出身的年輕人,剛從監獄出來。兩個世界碰撞、融合,一段不可思議的奇妙友情誕生了。
  • 美版《觸不可及》內地定檔 「老白」和凱文哈特主演
    美版《觸不可及》內地定檔 「老白」和凱文哈特主演 2019-11-11 10
  • 觸不可及——一份難割難捨的友誼
    今天想要說的是一部溫情的有關友誼的電影《觸不可及》。講真的,剛開始並沒有覺得特別打動我 ,但是越到後來越真香…… 到最後終於明白了那些影評中說的「會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是什麼意思了。這個時候,他們之間的關係早就不是主僕了,可以稱之為朋友。憑藉過人的天賦以及與菲利普相處中學到的處事思維,德瑞斯很快找到了工作,一切步入了正軌。而菲利普卻因為沒有了摯友的照顧,新來的護工又不友好,一切變得越來越糟。最戳人的地方來了.……德瑞斯在周末又回來看他,發現他過得並不好。
  • 法國溫情故事《觸不可及》:一生摯友,幸好有你
    《觸不可及》一部溫情的故事,感動無數人,更是給人們心靈帶來了無盡洗禮。關於友情、關於摯友,我們在這裡找到了答案。妻子離世加之身體殘疾,使得菲利普越發孤冷挑剔、難以接觸,他與生活護理的磨合更是難上加難。直到黑人小夥得裡斯的出現讓事情發生了好轉,他樂觀的性格和真實的個性,讓菲利普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逐漸走出陰霾並收穫幸福。得裡斯也在菲利普的影響下,生活和性格慢慢發生著變化。法國電影《觸不可及》,根據真人故事改編,一部溫情的故事用喜劇的形式表現出來,笑中帶淚,溫暖人心。
  • 韓國改編名作《觸不可及》,主角人設有較大改動,影片致敬張國榮
    《殺人回憶》劇照2011年上映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在豆瓣達到了9.2分的評價,影片中跨越種族與階級的友情感人至深。《觸不可及》在2017年曾經在美國被改編,同樣也叫《觸不可及》,但令人失望的是,美版《觸不可及》可以說是完全依葫蘆畫瓢,對於原作沒有太大改動,甚至很多情節都是完全照搬,唯一的亮點就是美國著名喜劇演員凱文哈特的加盟給影片帶來很多喜劇效果。
  • 3D動作手遊《戰神黎明》牽手電影《觸不可及》 玩遊戲贏影票
    由獵豹移動和小米聯合發行的發燒級3D動作ARPG手遊《戰神黎明》即將展開全面內測,近日,《戰神黎明》牽手趙寶剛導演首部電影《觸不可及》,送玩家珍貴電影票。在9月10日至9月24日的活動期間內,玩家只要關注《戰神黎明》新浪官方微博,參與#玩《戰神黎明》搶電影票#活動話題,同時轉發活動微博並@3個好友,即有機會贏取珍貴的《觸不可及》電影票哦!
  • 《觸不可及》人生海海,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觸不可及》人生海海,相逢的人會再相逢第七十屆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豆瓣評分9.2。2011年於法國上映時,曾連續保持十周的票房冠軍,口碑與票房齊收,成為了很多人的「年度最佳」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不幸遭遇事故而癱瘓的有錢人菲利普跟照顧其生活的貧窮青年戴爾之間發展出一段奇妙的友情的故事。白人富翁菲利普因為跳傘事故不幸截癱,於是想聘請一位全職護工,在那麼多專業的應聘者當中,他卻選擇了一位沒有任何經驗,而且剛剛從監獄釋放的小混混德裡斯。
  • 豆瓣9.2《觸不可及》|從尊重、平等、規則淺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2018年美國導演尼爾·博格重新翻拍法國影片《無法觸碰》,重新取名《觸不可及》,再度掀起熱評。影片《無法觸碰》改編自一名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2011年法國導演奧利維·那卡什將其搬上熒幕,獲2011年東京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該片自上映以來,豆瓣評分始終保持著9.2的高分。
  • 再讀沈從文的《邊城》,感受小說中溫情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邊城》是沈從文筆下一部有具有濃厚湘西人文色彩的小說。學生時代閱讀這部小說時惋惜翠翠的愛情,更為小說的結局感到惆悵。但現在重新閱讀《邊城》,看到的不僅有少男少女的愛戀,更能透過文字看到人物流露出的溫情和感動。
  • 浪漫和憂鬱 ——淺析電影中所蘊含的法國民族文化特色
    浪漫和憂鬱 ——淺析電影中所蘊含的法國民族文化特色 ⊙陳 嬌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昆明 650000] 摘 要: 法國人天性熱愛自由、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但又兼有散漫、頹廢、憂鬱的氣質。
  • 浪漫和憂鬱——淺析電影中所蘊含的法國民族文化特色
    浪漫和憂鬱 ——淺析電影中所蘊含的法國民族文化特色 ⊙陳 嬌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昆明 650000] 摘 要: 法國人天性熱愛自由、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但又兼有散漫、頹廢、憂鬱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