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六大體系 安徽製造業發展領跑中部

2020-12-12 中國信息產業網

中國工業報從安徽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以來,安徽省經信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狠抓技術改造、智能製造、專精特新、安徽精品、工業設計、民營經濟、節能環保「五個一百」等一批特色品牌工作,全省工業經濟呈現有規模、有速度、有質量、可持續的良好發展態勢,2016年-2019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6%,高於全國2.5個百分點;2018年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2019年數字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民營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九、中部第一位。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牛弩韜表示,成績來之不易,得益於安徽省經信廳著力構建六大體系。

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體系

圍繞「銅牆鐵壁」促升級。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工程,每年滾動實施億元以上重大技術改造項目1000項以上,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淘汰煉鐵產能224萬噸、粗鋼產能302萬噸,提前完成「十三五」去產能目標任務。冰箱、洗衣機、彩電、空調四種家電產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

瞄準「芯屏器合」育集群。大力實施「建芯固屏強終端」戰略,新型顯示實現「從砂子到整機」的整體布局,集成電路集聚產業鏈企業300餘家,微型計算機產量居全國第五。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佔全國10%以上,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速超50%,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積極培育先進位造業集群,智能語音入選首批國家三大先進位造業集群培育試點,「中國聲谷」成為工信部批准的第一個「中國」字號人工智慧產業基地。14家基地被列入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以兩成左右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貢獻了五成以上的工業企業利潤,產業集聚和示範引領作用不斷凸顯,發展質量居全國前列。

著力形成「智能引領」的先進位造體系

深入實施「機器換人十百千行動」,培育智能工廠和數位化車間400餘個,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2.1萬臺;大力實施節能環保「五個一百」行動,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79家、綠色產品197種、綠色園區9個、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6家,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9.3%,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0%左右,綠色產品、工廠、園區、供應鏈「四位一體」的綠色製造體系初步建立。

全力實施 「三品」戰略和「安徽工業精品」培育行動,培育省級新產品3000餘項、「工業精品」504個,合蕪滁榮獲全國 「三品」戰略示範城市。組織實施服務型製造三年行動計劃,培育省級及以上示範企業102家、工業設計中心130家。

著力搭建「創新融合」的平臺支撐體系

打造高端展示平臺。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世界製造業大會,每年評選發布製造業發展10強、10快縣(市、區)。打造創新合作平臺。深入實施製造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創建省製造業創新中心28家,成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14個,培育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392家,其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90家,居中部第1、全國第6位。目前省級以上技術中心所在企業,以佔規上企業7.2%的比重,實現了60%以上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

打造產銷對接平臺。成功打造世界級高端智能新型家電產品、新型顯示等展銷平臺,組織企業參加進博會、中博會、工博會,舉辦工業機器人、裝備製造等產銷對接會,產品市場不斷拓展。

著力培育「協同融通」的企業梯隊體系

扶小育新增主體。連續多年舉辦「創客中國」安徽省創新創業大賽,特別是2020年「創客中國」安徽省創新創業大賽工作經驗做法,得到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充分認可,國務院領導批示予以肯定;大力推動「個轉企、小升規」,全省規上工業企業近2萬戶,各類市場主體565.7萬戶,其中民營企業150萬戶。

專精特新提質量。在全國率先出臺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意見,修訂《安徽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設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基金,全省「專精特新」企業2618戶,以佔全省規上中小工業企業14%的數量,貢獻了24%的營業收入和25%的利潤,湧現出86個國家級行業「小巨人」。

精準引導強龍頭。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科大訊飛、長鑫存儲、埃夫特、應流集團等成為行業翹楚,9家皖企入圍中國500強企業,海螺集團、銅陵有色連續兩年入圍「世界500強」。

著力打造「三位一體」的政策引導體系

在賽迪研究院2019年全國各省製造業營商環境評價中,安徽省營商環境排名第7,其中「政策」項排名全國第2。聚焦製造強省,高規格召開「製造強省」萬人大會,實施「製造強省」行動方案,推動出臺製造強省、機器人、集成電路、「三首一保」、中國聲谷、5G等系列 「政策10條」,每年省財政投入上百億元資金支持企業產業發展,製造強省建設步入快車道。聚焦民營經濟,召開民營經濟發展萬人大會,制定實施「民營經濟上臺階行動計劃」「民營經濟政策30條」,連續三年出臺降成本「20+10+20」政策包,累計為企業減負超過3000億元。2019年民營經濟佔GDP的60.4%,貢獻率為62.6%。

聚焦數字經濟,出臺數字經濟和5G發展規劃、政策,培育「皖企登雲」企業近萬家,全省兩化融合貫標企業數居全國第4,工業數位化指數全國第一。

著力建設「高效聯動」的工作推進體系

提出了「工業強省、創業富民、改革創新、融合發展」的工作理念,塑造了「創新、融合、求實、服務」的經信精神,弘揚了「奮發奮進、包容和諧、向善向上、誠信感恩」的經信文化,幹成了一批急事、難事、要事。做好抗疫物資保供這個急事。

堅決扛起「戰疫」物資保供政治責任,狠抓生產服務和科研攻關,實現高速成套口罩生產裝備、紅外測溫儀、N95口罩等「零」的突破,防護服、口罩日產量較疫情初期分別增長343倍和1442倍,支援武漢醫用防護服46萬套,是全國三個做出重要貢獻的省份之一。

牛弩韜表示,「十四五」期間,安徽將堅持「製造為基、企業為本、創新驅動、品質引領、數字賦能、融合共進」,統籌推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力爭到2025年,全省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穩定在30%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繼續保持全國領先、中部領先、長三角領先,構建形成更高質量、更具特色、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把安徽打造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連結,為實現「兩個更大」目標貢獻經信力量。

相關焦點

  • 分析|河北:構建大標準體系 推動「六大質量」協調發展
    牢固樹立大質量觀 積極構建大標準體系推動「六大質量」協調發展近日,全省深入推進質量強省和標準化戰略大會,就推動質量強省和標準化戰略向縱深發展作出部署安排。質量決定發展,標準引領未來。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快質量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初步形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強質量和標準化工作,已成為推動河北發展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有力抓手。
  • 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濟南有哪些著力點?
    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濟南有哪些著力點?新動能「噴湧而出」,在產業圖強路上搶佔高點——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解讀之四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現如今,工業強市建設蹄疾步穩、四海賓朋紛至沓來,特色農產品暢銷海外、創新驅動風鵬正舉……濟南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跑出加速度,新舊動能轉換邁出堅實步伐。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底盤」。
  • 西鄉塘區:構建「六大體系」 打造鄉村振興新標杆
    12月23日,記者在南寧市西鄉塘區召開2020年「美麗南方」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建設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西鄉塘區美麗南方已經成為南寧市乃至全區的「金字招牌」,以「六大體系」打造鄉村振興新標杆,推進構建田園綜合體視點項目,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遊
  • 如何構建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體系?
    建立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是引導和指導各地各部門加快形成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那麼,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應該如何構建呢?應當以改革創新為根本途徑,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積極引導推動各種創新要素向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端流動和集聚。
  •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思路所謂產業體系就是所有產業相互關聯銜接的系統,它既是全社會所有產品投入產出相互關聯的體系,也是所有產品供給流通與消費的一體化體系,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就是在發達國家技術封鎖的條件下通過「雙循環」擴大開放,同時通過自主創新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直接佔據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發展形成高端、高新、高效為主的產業體系,形成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尤其要在製造業方面努力突破,重點推動我國製造業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的領軍者。推進揚長補短戰略。
  • 中部發展「最差的」2個省份,一個在中部倒數第一,一個不如安徽
    我國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不同的城市組成,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武漢長沙的發展很好,這可能與中部唯一擁有2萬億以上經濟的城市有關,但實際上其他城市發展也很好,特別是我國地區的發展最了解兩個城市,也是我國新的一線城市。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遂寧路徑」
    厚植門戶樞紐優勢夯實中部崛起堅實根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遂寧路徑」厚植門戶樞紐優勢全會提出積極探索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路徑,有效發揮成渝重要門戶樞紐的突出效應市商務局黨組書記白爭春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而這兩點都離不開高效率的現代流通體系作支撐。遂寧作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在打造現代流通體系、聯動成渝上具有顯著優勢。「下一步,我們抓好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和全國城鄉高效配送試點市建設,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開行遂寧南向班列,推動遂寧更好地融入國內大循環、融入新發展格局。」
  • 【輝煌「十三五」】安徽A股上市公司數量居中部第一
    此外,目前全省過會待發、在審、輔導備案企業分別有9家、20家、58家,均居中部第1位。安徽省還積極推動中小微企業在新三板掛牌融資,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截至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總數達296家,居全國第7位;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企業總數達6880家,居全國第一方陣。私募基金迅猛發展,目前共有管理人224家、管理規模達3221億元。
  • 青島酒店管理職院「六大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
    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重在構建高職院校現代化內部治理體系。青島酒店管理職院主動擔當、先行先試、敢破敢立,遵循職業教育辦學規律,通過六大體系建設,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學院高質量發展。
  • 《安徽製造,美好未來》世界製造業大會英文版宣傳片獨家震撼放送!
    在製造業發展的滾滾浪潮中,安徽書寫了不平凡的篇章。觀昨日,「安徽製造」享譽中外。古代,安徽的青銅器煉鑄、造紙、活字印刷等領先世界,早在5600年前,凌家灘就製造出玉龍、石鑽等嘆為觀止的工藝精品。近代,安慶內軍械所開創「中國軍事工業建設先河」,製造出中國第一臺蒸汽機、第一艘機動輪船。新中國成立後,世界第一臺VCD、中國第一臺國產空調、微型電腦都誕生在安徽。看今朝,「安徽質量」擦亮品牌。
  • 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科技支撐
    構建新發展格局,既要立足國內,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暢通國內大循環;又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吸引和利用全球資源要素的同時,為世界提供更多市場機會,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支撐作用。  以科技創新增加高質量有效供給。
  • 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 洛陽工業轉型升級工作再次獲國務院...
    據介紹,去年以來,洛陽市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圍繞構建565現代產業體系,按照「結合好產業與院所,統籌好軍工與民用,對接好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好製造業與服務業」要求,堅持四雙聯動,聚力產業結構調整、園區建設、項目建設和企業提質增效,大力推動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切實挺起製造業的「脊梁」。
  • 如何實施「三大倍增」計劃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民之所呼,必有所應,市委提出深入實施產業倍增、企業倍增、收入倍增「三大倍增」計劃,構建具有遂寧特色的「5+2+1」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本期新聞會客廳圍繞「如何實施三大倍增計劃,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就發展優勢潛力產業、如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以及企業如何提升自身競爭力等方面開展對話訪談。
  • 安徽「備受寵愛」城市,若與合肥攜手發展,安徽經濟將被領跑
    作為南方著名的旅遊省份,安徽不僅歷史悠久,境內擁有眾多的旅遊資源,隨著這幾年旅遊業的發展,安徽更聲名遠揚。在安徽境內,還有獨特的文化,尤其是建築風格,更是別具一格,不管是在石雕上還是在建築上,徽派建築都廣受好評,具有非常濃烈的江南特色,令人嘆服不已。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安徽在提高自身的經濟生產總值之後,對境內城市的發展越發注重了。
  • 習近平: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
    習近平就做好中部地區崛起工作提出8點意見。一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主動融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快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推動製造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四是積極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加強同東部沿海和國際上相關地區的對接,吸引承接一批先進位造業企業。五是擴大高水平開放,把握機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推動優質產能和裝備走向世界大舞臺、國際大市場,把品牌和技術打出去。六是堅持綠色發展,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強化環境建設和治理,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
  • 安徽: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多項發展指標位於全國前列,其中,「工業數位化」指數全國第一,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11 月25 日,安徽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安徽省「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成就,展示美好安徽。
  • 河北六大標準體系建設有顯著進展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馬彥銘)從河北省市場監管局獲悉,為貫徹落實河北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快質量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文件要求,2018年以來,河北全面部署、推動了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城鄉建設和政府服務等六大領域標準體系建設。
  • 製造業發展環境系列調查丨穩外貿、定信心、減稅負、聚人才
    編者按為準確了解製造業發展環境現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在開放條件下優化製造業發展環境的對策,為中央及有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委託,中國經濟時報選取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安徽、山西、陝西8個製造業發展具有代表性的省份為樣本進行了實地調研。本期為合肥篇。
  • 張廣勝:構建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考核評價體系
    用TFP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優勢在於,可以相對客觀的反映經濟發展優劣,體現出要素投入既定的前提下所能達到的額外生產效率,缺點也顯而易見,不能全方位多維度的反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各個層面。也有學者通過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系對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如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為基礎,將測度體系分為高質量供給、高質量需求、發展效率、經濟運行和對外開放五個方面,把全國省份分為三個梯隊進行評價。
  • 株洲·中國動力谷:強鏈領跑,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強鏈領跑,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建設株洲·中國動力谷,就是按照集群發展的思路,充分發揮軌道交通、航空、汽車三大產業優勢,打造先進位造業的研發、生產、孵化的產業集聚區,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成長、現代服務業的加速發展,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推動株洲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株洲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毛騰飛曾詳解「動力谷」的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