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畫山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的壁畫就有山水題材,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是以山水為重要背景的人物畫,到南朝獨立的山水畫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劉宋時期還出現了精彩的山水畫論專文《畫山水敘》(宗炳)、《敘畫》(王微),隋唐山水畫已成熟,而到五代和北宋山水畫進入黃金時代,出現了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範寬、郭煦等大家,兩宋以降山水畫代替人物畫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主要畫科。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都為我們樹立了一座座難以企及的豐碑。當代山水畫如何發展,如何創新,的確是擺在畫家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最近,欣喜的看到姚伯齊先生繼《魂系三峽》後,又精心創作了6960㎝×248㎝的大幅焦墨山水《三峽魂》,可以說是中國當代山水畫的鴻篇巨製,表現三峽題材史詩般的佳構。姚伯齊曾受到張仃先生焦墨山水的啟發,並受到張先生的指導,多年從事焦墨山水畫的研究與創作,他的焦墨山水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北京等地展出後,就引起美術界的關注和好評,90年代末創作《魂系三峽》,取得階段性的成果。這一切都為他進一步拓展焦墨三水的大境界作了學術和技術準備。北宋山水畫家郭煦在其山水畫專論《林泉高致》中讚嘆:「山川,大物也」。崇山峻岭,大江大川,是自然中的大物,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乃天地之大美也。中國人喜歡山水畫,就是具有熱愛天地之大美的自然情結,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有一種大象思維的方式。《老子》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莊子》講「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乘雲氣,騎日月,而遊手四海之外」,莊子還提出「法天貴真」的美學思想。所以,中國古代哲人不但要析萬物之理,而且還要判天地之美,他們在精神上「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所以中國人觀察山水之大物,是進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之境界的重要途徑。《易經》中還講到中國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中國人的自我意識一旦成熟,觀天察地便成為思維中的核心內容,觀察天地之大象,熱愛山水之大物,這是中國人山水畫,山水詩、山水賦得以充分發展並取得輝煌成就的最終原因,也是中國山水畫早於西方風景畫一千多年的根源所在。 姚伯齊的《三峽魂》巨作,就是中國人的大象思維方式,法天貴真的美學傳統在當代的延續和典型表現。 姚伯齊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維與崇尚大美的美學思想落實到對長江三峽、三峽工程、葛洲壩這些大物大美的具體觀察與表現中。中國山水畫講「近取其質,遠取其勢」,取其勢就是要總體表現遠景中山水之大物的自然規律與意境,取其質則是要表現近景中山水之景物的骨質與結構。中國山水畫還講「與山傳神」寫山真骨「,前者是應傳達山水的審美神韻,後者則是要撩開自然景物的表皮,不滿足於表面摹仿,而應圖寫山水之真體與真相,這就是五代荊浩所謂山水「圖真」。姚伯齊對中國山水畫之美學精髓悉心研究與體悟,他認為用焦墨、用黑白的方式更能寫山真骨,更能為三峽圖真。 姚伯齊生長在長江之濱的監利,沿江上遡則是江陵、宜昌、西陵峽、巫山、神女峰、瞿塘峽、夔門、白帝城。他尋訪過許多名山大川,但把三峽作為他觀察天地之大美的藝術生活基地,既因便利,更因他篤愛三峽。20多年來,他去三峽有20多次,他沿畫寫生,三峽自然景觀可謂日新月異、光景常新,雲霞霧靄,氣象萬千。每一次觀察,姚伯齊都有新的發現,對三峽可謂丘壑在胸,在他的藝術生命之血液與情感中,已形成深厚的剪不斷的三峽情結!否則他怎麼會有力量在年過花甲之後畫出高近二米半,長達70米的如此巨幅《三峽魂》之大作呢?
陳池瑜(清華大學美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由於《三峽魂》的尺寸較大,為方便大家賞析,請點擊下方連結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