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衛隊獲得F-35戰鬥機,並且將F-4EJ逐步退役,不少輿論都將此舉當作日本空中戰力飛躍的標誌。但是,刺耳的聲音也是存在的。
美國「軍事觀察雜誌」就宣稱,日本用F-35替換F-4EJ,實際上將導致空戰能力的「低端化」。這如何解釋呢?
目前,日本已經預定購買147架F-35戰鬥機,其中包括F-35A和F-35B,後者將部署在未來的27000噸級輕型航母「伊豆」級上。按照編制,日本的F-35戰鬥機將至少編成五個中隊,並且完全替換1970年代引進的F-4EJ「鬼怪II」戰鬥機。「鬼怪II」在今年11月已經開始全面退役,僅保留少數飛機用於訓練和試驗。
儘管F-35是具備隱身能力的四代戰機,而F-4EJ不過是老式二代戰機,但是兩者的作戰角色卻不是等價的。簡單來講,F-4從誕生起就屬於重型、高端的雙發空中優勢戰鬥機,而F-35卻只具備有限多用途能力,空戰水平也是縮水的。
F-4戰鬥機於1958年首次試飛,在1961年加入美國海軍服役,在1962年進入美國空軍。日本引進的F-EJ則是F-4後期改進型F-4E的日本版本,在雷達、電子設備和飛彈武器方面得到了全面改進。
F-4EJ在1968年開始投入使用,整體水平和F-4E基本相同,都吸取了越南空戰的一些教訓,包括增加了20毫米機炮,改良了AN/APQ-120雷達和AIM-9、AIM-7空空飛彈。不過,日本版F-4EJ主要專精於空中優勢,去掉了美國「鬼怪II」的對地攻擊系統。
日本航空自衛隊先後獲得了140架F-4EJ戰鬥機,其中有138架是三菱重工許可製造的。這款戰鬥機後來還進行了大規模升級,安裝了F-16的AN/APG-66都卜勒雷達,F-15的AN/ASN-141慣性導航系統等,獲得了接近三代戰機的作戰能力。
從歷史角度看,日本F-4EJ在1960-1970年代都是世界頂級的空戰平臺,即使在1980年代也勝過多數蘇聯戰鬥機。與米格-21、米格-23相比,「鬼怪II」可謂擁有相當強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超視距作戰能力上,即使是近距格鬥,F-4系列憑藉強大動力也具備很大優勢。
從性能上看,F-4EJ的能力是非常全面的,這正是所謂「高檔戰鬥機」的基本特點。F-4EJ擁有兩臺動力強大的渦噴發動機,使得該機能夠攜帶更重的設備,不僅載彈量大,而且雷達天線尺寸大。相比之下,同時代數量最多的米格-21、F-5等都不過是輕型戰機,載彈量少,動力貧弱,幾乎在全方位都被「鬼怪II」壓倒。
F-4EJ在日本自衛隊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即使是F-15J服役後,日本仍然將F-4EJ作為重要的空中截擊機。事實上,F-4EJ和F-15J作為重型戰鬥機,都體現了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核心建軍策略——以質量確保優勢。可以說,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裝備的都是類似的高檔戰鬥機,基本沒有低檔戰鬥機。即使是單發的F-2也是F-16的放大版,已屬於高檔機型,同時也主要用於空地作戰。
但是,日本新引進的F-35戰鬥機,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該機的設計思路就是作為一款經濟型戰鬥機,以確保美國海空軍的戰機數量優勢。從性能來看,F-35的載彈量、航程等關鍵指標,也只是剛及格的擦邊水平,作為制空戰鬥機是非常勉強的。
儘管F-35與F-4有著巨大性能代差,但是低檔戰鬥機與高檔戰鬥機的角色擔當是無法完全替代的。尤其是F-4「鬼怪II」的大載彈量(9個掛架、8.4噸外掛能力)和高速度(2.23馬赫),是F-35難以彌補的(4個內置掛架,2.5噸內置載彈量,速度1.6馬赫)。
也就是說,如果不考慮F-35的隱身能力優勢,日本用F-35取代F-4,將會損失相當多的作戰能力。僅以發射AIM-120超視距飛彈的能力而言,F-35A就比F-4EJ減少了一半。
這就是美國刊物所說的,日本主力戰機不可避免走向了「低端化」。這個結果,很大程度上並非日本自己決定的,而是日本將戰機裝備體系寄生於美國身上的必然結果。
不過,日本正在自主開發雙發的F-3戰鬥機,試圖重新獲得一款「高檔戰鬥機」,以擺脫美國戰機裝備體系的束縛。當然,日本的技術努力也遭到了美國的一系列阻撓。(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