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接班人」是後喬丹時代籃球線團裡,最能被發現和牽出來的一根直線,這根線貫穿了大多數我們對籃球的記憶,實際上這根線就是以最完美偶像為藍本不斷推出製造偶像運動。
1993年喬丹第一次宣布退役的時候,真是NBA的世界末日,但所有人都知道NBA沒死,NBA依然蓬勃精彩。聰明的NBA就像做包裝發家致富的暴發戶,在1984年喬丹進入聯盟之後,斯特恩神級推手和喬丹的偉大可謂「水天一線」般的完美,用時下的話說就是「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直視」,造星甚至造神運動讓NBA從瀕臨破產突然間就柳暗花明,隨即繁盛怒放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在喬丹第一次退役之後「喬丹接班人」的出現可以說成為了未來NBA造星和造神運動的主題。
「便士」哈達威的閃亮登場讓剛剛失去喬丹的聯盟找到了救命稻草,他也算是喬丹接班人隊伍中最先出位的。哈達威的靈動和叛逆和早年的喬丹非常像,除了和奧尼爾隊內老大的明爭暗鬥之外,在1995年擊敗了剛剛復出的喬丹,得以讓哈達威聲名鵲起紅得發紫,只是性格決定命運,哈達威剛愎自用在趕走了奧尼爾之後多受傷病困擾,終歸隕落;而在1994年進入聯盟的格蘭特-希爾則是以「全美國的母親都想把女兒嫁給他」的超級好男人形象出現,希爾更多是傳承了後喬丹時代的一種球員品格。不論是受傷前風馳電掣的格蘭特,或者是受傷之後始終對抗傷病並且為了夢想而戰的希爾,在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品質都是這個聯盟罕有的。
1996年的那個大男孩如今已經成為了最接近喬丹的那個人——科比-布萊恩特,喬丹接班人中活得最好榮耀最高最接近神臺的那個人,就好像《聖鬥士星矢》裡形容處女座沙加一樣:最接近神的那個人。科比是真正意義上最完美的喬丹接班人,從模仿到接近到數據上的某些超越,你從科比身上確實可以看見太多關於喬丹的影子,甚至是完美複製。當然科比最終選擇了24號和推翻模仿複製,但真正讓科比變成「愛或恨」的根源的,或者都是源於追逐喬丹的人不喜歡當初科比那種完美的模仿和複製、以及對偶像致敬的方式——包括50+擊敗40歲的老爺子又或者全明星賽罰球不成全飛人完美謝幕,諸如此類。但不管怎樣科比複製的是一條很多喬丹接班人都沒走下去的路。
完美偶像會有遙不可及的縱深,並且開枝散葉——我的意思是喬丹過於完美的職業生涯讓任何一個喬丹接班人都不至於走到死胡同,沾染任何一方面的完美複製都算是成功並且會迅速成為偶像。2000年全明星賽卡特的橫空出世就很完美的證明了這一點,實際上整個職業生涯卡特給人的印象都停留在「NBA歷史上完美扣將」的層面,而當這樣的話題被扯出來之後,多數人又會不約而同的想起喬丹。在扣籃的領域,卡特站在了和喬丹一樣的高度,並且最終完成了超越,於是在喬丹接班人中提及到扣籃,卡特則成為了完美代表。
2003一屆的兩位同學韋德詹姆斯同樣也是喬丹接班人的完美代表者,韋德和喬丹早年打球和衝擊籃筐的風格極其相似,而作為後衛展現出來的防守和蓋帽能力更是讓人驚呼是「1.93米的麥可」,但實際上韋德真正接近喬丹的是他的氣質和氣場,和作為領袖人物的那種氣度,僅就「喬丹氣質」來說,韋德確實是喬丹接班人中最接近的。而詹姆斯職業生涯的成功則是真正能夠去追趕甚至媲美喬丹的資本,拋開換隊風波不說,詹姆斯個人榮耀的積累以及上升空間,讓他成為了喬丹科比之後真正能夠撐起NBA聯盟的天空,詹姆斯完美複製了「喬丹個人榮耀」的成功。
其實這些年湧現出來太多的天才和王者球員,他們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喬丹的影子,甚至直接被拿來和喬丹作為比較,麥蒂、艾弗森一樣有喬丹品質中的一種。喬丹接班人從形式主義已經變成了一種現象:偶像製造的終極模板。NBA需要用偶像的一種完美模板去進行複製和臨摹,球迷們也願意接受這樣的事情,因為一個球星如果有自己的偶像氣質還有喬丹的影子,那麼無疑他會成為偶像中的偶像。所以我們不必去推翻什麼,或者詆毀什麼,為「他們就是做自己而不是喬丹」而去爭論辯駁,我們需要為這些喬丹接班人致敬,因為他們成為了我們後喬丹時代的完美記憶。
每個時代的偶像標準自然是不同的,80年代的球星穿高幫匡威,90年代的飛人系列,發展至今球鞋都變成流行科技的玩具了,更不用說21世紀NBA進入快節奏的速食文化,偶像遍地球迷們自然也是甄別挑選有加,不怪的我不愛,不個性的我不追,在現在的NBA做偶像需要自修品格,錘鍊個性,在最大的程度上做自己,在新晉的年輕球迷中新時代的球星的個性實際上更多映射出的,是當代年輕球迷的個性和需求,這是偶像和崇拜者之間最緊密的交集和共鳴。
首先就是追求自由。我們最大的幸福感往往來自於「做自己」和「自主權」。
邁阿密三巨頭聚首曾一度被口誅筆伐,聲討沖天。當時詹姆斯放棄23號和在克利夫蘭帝皇般的待遇,放棄所謂追趕喬丹的腳步和機會;波什放棄了老大地位和東部首發大前鋒的待遇,而韋德也放棄了可能永遠無法成為常規賽MVP的機會,放棄了邁阿密的王座。詹姆斯當時這樣說:「我尊敬麥可、魔術師以及其他人,更不會說他們的壞話,但我不能按照他們的想法生活,我要掌控自己的命運,我認為我的選擇就是我需要走的路。」具有自由反抗精神是這個時代最激進的追求,邁阿密的三巨頭快樂的在一起四年,三個好兄弟,兩個好基友,這期間有人總是斷章取義聽風是雨,一會是波什是什麼「軟腳龍」和「小三」了,一會又便是詹韋之間不和了,可事實上三個人在一起經歷的榮耀和失敗,邁阿密開創的小球時代,是NBA之前不曾有過的。
保持公眾形象是永遠不會錯誤的,且永遠不會貶值。當然我們說的形象絕非僅限於你表現出來的,更多是品格。
NBA一手的好牌,其中一張就是推銷和製造「形象偶像」——他們乾淨、健康、向上、積極,極具偶像氣質。在2000年的時候喬丹已經破天荒地50次成為《體育畫報》封面人物,有趣的是其中43次做為公牛隊球員,而有2次做為美國奧林匹克隊隊員出現,最有趣的是打棒球和高爾夫球各自入選一次,「不會打棒球的籃球手不是好廚子」這種混合式的形象衝擊力是極強的,韋德曾入選過「全球最美50大男士」和那些電影巨星和時尚嬌子們站在一起,而詹姆斯科比也都是《GQ》這種頂級時尚雜誌的常客,NBA球員的形象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多元化,他們讓自己的偶像氣質變得多變,實際上也是希望自己能夠像變色龍一樣,對球迷喜愛和追捧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變化——總有一款適合你!而像保羅這種乖乖仔大陽光男孩形象也是NBA喜聞樂見的,雅虎作者阿德裡安評價CP3「保羅從進入NBA之後便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形象:謙虛有禮,知恩圖報,在假期仍會在祖父的加油站幫著幹活,換輪胎。他始終讓公眾都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
其次擁有好的道德底線和低調的為人可以另闢蹊徑。這樣的時代,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些看起來現在已經不值錢的東西,也許都是最珍貴的,因為沒有多少人會做到,於是一旦有人做到並且做得很好,他也會成為偶像。比如杜蘭特這種沉默寡言的大男孩,帶著得分王和MVP依然是書包杜一枚,主帥布魯克斯嘴中「我見過的最謙虛的人」絕對不是浪得虛名,杜蘭特的謙虛和低調以及可能會始終忠於俄克拉荷馬的這種品質,讓他身上那種並不具備偶像氣質的外表變得無關緊要,一旦人們肯定你的品質,便會簇擁和追隨。
《四大名捕》裡第二部裡捕神和鄧超說,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終結篇PK掉大BOSS安雲山天下太平之後,鄧超又說「有影子的地方就有光」,劍尚有雙刃,更不用說人有百面。光鮮背後自然有汙濁甚至骯髒的存在,對於追求偶像,我們需要朝著有光的地方永不止步,不是一條路走到黑也始終追逐,關於偶像的負能量,我們要遠離,甚至推翻。
喬丹好賭,魔術師好色,天下皆知。關於喬丹的賭某評價如下:「喬丹具有極其成熟穩健的心理,只有久經戰陣的賭徒才會處理得如此從容。」2000年喬老爺到巴哈馬為慈善高爾夫球賽做準備時,曾在短短6小時的21點賭局中輸了75萬美元,當時美國最有名的歌星惠特尼-休斯頓見狀望而卻步,當然像在1992年東部決賽公牛隊0比2落後喬丹還能在第三場之前赴大西洋城賭場,可見賭癮之大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至於魔術師,洛城英雄的豐功偉績掩蓋不了他近乎於瘋狂可恥的對女色的渴求,他自己承認,他沾染病毒是因為他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不分場合、不分膚色,不分職業,像瘋子一樣在女人身上使勁。詹森用在女人上的精力遠超過籃球,魔術師甚至每年要和300到500個女人發生關係,想起張大帥有點讓人半信半疑的20000,詹森的淫亂是眾所周知的。加西杜恩斯(前湖人裝備部經理)說:「當我開始在這支球隊工作的時候,我被很多事情震驚。與女人頻繁地上床,已經成為魔術師的一種生活方式。」
現在看起來修心養性的「天勾」賈巴爾,剛開始出道的時候也不是省油燈,他曾這樣評價自己:「我是所有壞蛋裡面最壞的一個。」而奧尼爾職業生涯「喜新厭舊」的事兒做得最多,他最喜擊自己過去的老東家,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多少會讓人覺得這個人有點過河拆橋,因為畢竟都是自己效力過的球隊和合作過的人,可是往往一旦奧尼爾離開,就總要伴隨口水戰出現,攻擊那些曾經讓他佩服的人。而關於裡克-巴裡,身邊的人評價為「如果你把他送去聯合國,他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巴裡的苛刻和自私讓很多人對他敬而遠之,甚至是他的幾個兒子瓊和布倫特也是如此。
而如今的NBA球星偶像也有過太多出格的事兒和荒唐事兒,像拜納姆洗剪吹這種極品,馬布裡在中國洗心革面之前自拍的癲狂,阿里納斯因為藏槍事件毀掉自己的職業生涯……這些公眾人物有些時候做得事情看起來是個人行為,但實際上對於公眾影響是非常惡劣的,奧本山事件之後斯特恩對於NBA的形象簡直在乎到了極點,有點草木皆兵的味道,就是不希望有任何人來破壞NBA建立起來的形象。而作為聯盟的形象代言人,這些偶像雖然有票房,但是同時他們的一舉一動也會影響聯盟發展,不好的行為會在球迷中間產生負能量。上世紀90年代香港推出《古惑仔》系列大獲成功,但隨之而來的是全國很多城市翻倍增長的青少年犯罪率。NBA聯盟的黃賭毒和偶像有時候很微妙,他們中的一些人一旦犯錯,就會毀掉自己的生涯甚至毀掉一支球隊的建設,而這背後追隨的球迷還有擁躉們,實際上也是受害群體。
魯迅先生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現在動輒就出現什麼巨星或者偶像,和訊息泛濫一樣,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偶像泛濫的時代,如何甄別並且選擇有光的方向前行,是我們能否走到目的地的根源。
NBA的偶像們,首先都是夢想家。夢想就是我們為之奮鬥並且樂此不疲並不會放棄的東西,如果說偶像是鳥,那麼夢想無疑就是翅膀。
1986年,身高1.69米的斯巴德-韋伯在全明星扣籃大賽上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奇蹟存在,他擊敗呼聲最高的「人類電影精華」威爾金斯,真正意義上開啟了關於「身高能否真正限制籃球生涯」的思考。作為小個子球員扣籃的開天闢地的殿堂級人物,「土豆」為我們詮釋了作為偶像的一個特質:嘗試。而後的內特-羅賓遜在扣籃大賽飛躍霍華德也好,重扣奪冠被人指責也罷,這些都不能妨礙他成為小個子球員偶像的事實,而之前的「強盜」博格斯也早就證明了小個子球員在長人林立的聯盟絕對不容忽視。
14歲的時候斯塔德邁爾許下諾言:有朝一日他要成為一名NBA巨星,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他在夢想之路前行。在全家度過難關以前,他需要站出來扛起重任;霍華德每年都在給自己制定一些目標,成功與否都在前行。像霍華德這種勤奮的天才,天道酬勤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敢於為了夢想而奮鬥甚至瘋狂的人,都是具備成為偶像和擁有影響力的人。艾弗森的出現實際上開創了NBA真正意義上的「叛逆偶像」之路,他大開大合,不破不立,是平凡中的破馬長槍,是鳥群中的鷹擊長空,是忿忿中的沖天一怒,是平庸待宰中的搏命狂徒。他成為偶像並非凌駕,而是領導,也許他走得不疾不徐,但我們卻追不上。他是那種逆流而上的品質,作為偶像球員他就是那些懦弱面前的勇敢,讓我們相信一些東西,追求一些東西。NBA的成功就像是復仇者聯盟一樣——這就是一部完美的偶像大片,你或者喜歡鋼鐵俠的詼諧叛逆,或者喜歡綠巨人的無敵。夢想是可以支撐一個人的,很多時候在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那個最初和最終你想為之奮鬥的,會讓你重新獲得力量。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在乎當初我們想成為誰,最重要的是在目的地能夠找到自己。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成為了我們最不想成為的那種人,走了我們最不想走得那條路,背離初衷。我們需要偶像,需要目標,需要我們想成為的那個人,但追逐偶像並為之付出也許不是最終為了成為偶像,而是為了遇見最好的自己。
《以上均轉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創所有》
「喬丹接班人」是後喬丹時代籃球線團裡,最能被發現和牽出來的一根直線,這根線貫穿了大多數我們對籃球的記憶,實際上這根線就是以最完美偶
像為藍本不斷推出製造偶像運動。哈達威、希爾一、科比、卡特、艾弗森、麥蒂,誰是你心目中的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