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一些士大夫不斷提議減少騎兵,發展步兵,其中原因之一便是騎兵的費用支出較高。明道二年(1033),範仲淹說:「騎兵之費,錢糧、當粟、衣嫌之類,每一指揮,歲費數萬絡。相比步兵而言,騎兵的費用也較高。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國家統計的軍費支出是「騎軍一歲給錢六十八萬餘貫……步軍一歲給錢七十一萬餘貫」。
騎兵的數量在禁軍中的比重還不足三分之一,但是騎兵的總費用卻與步兵的總費用基本持平,由此可以看出,每個騎兵比步兵的費用要高許多。慶曆元年(1041)田況上奏說:「以一騎軍之費,可贍步軍二人。」每個騎兵的支出是步兵的二倍,當然這只是個大致比例,並不精確。景裕元年(1034),三司使程琳上疏:「自鹹平逮今,凡二邊所增馬步軍指揮百六十。計騎兵一指揮所給,歲約費絡錢四萬三千,步兵所給,歲約費絡錢三萬二千。」
若按每指揮騎兵400人,步兵500人來計算的話,平均一個騎兵一年的費用支出是107. 5貫,一個步兵一年的費用支出是64貫,每年每個騎兵比步兵高出43. 5貫,雖沒有達到二倍之多,但差距還是很明顯的。熙寧九年(1076),宋神宗「詔京東西新置諸馬軍,每指揮選少壯輕捷四十人,押隊使臣一員,就教場早暮教習,人日給錢三十」,也就是說一個騎兵一天的傣祿是30文,故一個月的費用是900文。當然,這只是宋神宗重視騎兵訓練的一個舉措,未必是普遍現象,但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出宋朝騎兵俸祿的大致標準。
騎兵的費用支出之所以如此之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騎兵的戰馬花費巨大。天聖五年 (1027),宋仁宗下詔:「自今從北界卻回思鄉人戶,帶到馬堪配上軍者,支錢馬25貫。
元豐六年景裕四年「麟府和市馬價,每匹官給錢二十五千」,即買一匹由於河北諸軍馬,群牧司買馬按等級給直:「馬自四尺七寸至四尺二寸,凡六等,其直自二萬五千四百五十至萬六千五百五十。最高價是25貫450文,最低價是16貫550文。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匹馬的價格大致是16貫到26貫之間。這是和平時期買馬的價格,一旦戰爭爆發,馬價就會迅猛上漲。康定初,宋夏戰爭爆發,朝廷詔令京裴、京東、京西、淮南、陝西路括市戰馬,「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二寸,其直自五十千至二十千,凡五等」。價格在50貫至25貫之間。但這只是獲得一匹馬的費用,在戰馬的使用過程中,其飼養管理和草料支出又是一筆不菲的數字。
慶曆七年(1047),張方平上奏說:「馬軍一百二十餘指揮,若馬數全足,計六萬有餘匹,每年支草一千五百一十二萬束,料一百五十一萬二千石。」而這些還沒有包括草料運輸等方面的費用。
騎兵費用居高不下的另一個原因是軍政的腐敗,尤其到了南宋,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嘉定六年(1223),臣僚上奏說:「將佐之馬,往往取之馬軍,則馬軍雖合請三百,止得一百食錢,而主軍者密收其三分之二。又統制官佔馬至四十五匹,名為料馬,豈特佔請馬料,每二匹必有一卒以頂其名,而盜取其錢以入己者。」下層士兵的俸祿和戰馬被將校軍官肆意剝奪,挪為私用。這種腐敗的軍政現象,使得國家耗費了大量金錢,卻不能提高騎兵的戰鬥力。
所以宋代一些士大夫要求減少騎兵,代以步兵也就不足為奇了。康定元年(1040 > ,張亢曾說:「一馬之費,可養步軍五人。」慶曆五年(1045),張方平說:「邊城一馬之給,當步卒三人。一匹馬的支出相當於三到五個步兵的費用,宋人自然想到了用花費較少的步兵代替騎兵。
參考資料
【1】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