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普克:如何認識虛構對象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克裡普克:如何認識虛構對象

2016年08月16日 09: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孟令芳 劉葉濤

字號

內容摘要:諸如「哈姆雷特」、「孫悟空」等出自文學作品中的虛構角色的名稱,被稱為虛構專名,或空專名。假裝原理解釋下的虛構專名克裡普克用「假裝」原理解釋虛構專名的由來,並試圖將假裝原理視為一切名稱理論解釋虛構專名存在的總則。從虛構角色的產生來看,虛構專名不同於一般專名,它的存在取決於關於它的那部作品或那個故事的完整創作,作品或故事中所有關於虛構角色的描述所構成的屬性集合就是虛構專名的全部含義,我們每個人對這個虛構角色的了解也僅僅局限於作品中的描述,並且這些描述是固定不變的.而人們實際上無法判斷含有虛構專名的語句的反事實情形(即虛構的虛構)的真假,因此含有虛構專名的語句不表達命題。

關鍵詞:虛構專名;克裡普克;虛構角色;存在;創作;語句;虛構實體;虛構作品;假裝指稱;摹狀詞

作者簡介:

  諸如「哈姆雷特」、「孫悟空」等出自文學作品中的虛構角色的名稱,被稱為虛構專名,或空專名。克裡普克的直接指稱理論因無法解釋空專名問題而受到批判,因其核心觀點「專名是嚴格指示詞,沒有含義只有指稱」將空專名陷於「沒有含義亦沒有指稱」的窘境。但實際上克裡普克並沒有把虛構專名和普通專名(一般物理對象的名字)一併作為其直接指稱理論的適用對象,而是另有所論。

  假裝原理解釋下的虛構專名

  克裡普克用「假裝」原理解釋虛構專名的由來,並試圖將假裝原理視為一切名稱理論解釋虛構專名存在的總則。作家在創作一部虛構作品時,假裝自己也身處所講故事之中,並想像真有虛構角色(如福爾摩斯)這樣一個人,於是「福爾摩斯」這個虛構專名被用來指稱福爾摩斯這個人。在這裡,命名的功能不是指稱,而是假裝指稱。在作家的假裝中,一部虛構作品得以最終完成,也標誌一個或多個虛構角色的誕生。

  他還認為,假裝原理具有較強的可適性,「適用於任何命名理論」。以名稱的兩大意義理論為例,按照傳統描述論的觀點,摹狀詞決定專名的所指,亦即專名實現指稱的條件:符合與之相對應的那個摹狀詞簇。對於一個虛構專名,只要我們假裝存在一個虛構對象滿足了摹狀詞所述的各種特徵,就能實現假裝指稱。按照直接指稱理論的觀點,專名唯一的語義內容就是指稱,對於一個虛構專名,可以假裝該虛構專名指稱某個特定對象,從而實現假裝指稱。克裡普克還指出了這種假裝在有些情況下會使人產生錯誤和錯覺,分不清虛實。

  廣義實在論立場下的虛構專名

  在虛構角色的本體論問題上,克裡普克堅持一種「廣義」的實在論立場。作家在創作之初只是假裝指稱,實際上並沒有進行指稱,但結果是創造出了虛構角色。克裡普克認為至少有三種實體存在:真正實體,指現實世界中廣泛存在的物質個體,如人、鴨、書本;虛構實體,像虛構作品中「哈姆雷特」、「孫悟空」等虛構專名指稱的對象;虛構的虛構實體,如「貢扎加」這種「戲中戲」角色指稱的對象。「戲中戲」角色的存在並不十分普遍,這裡主要討論虛構實體。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胡博婧)

相關焦點

  • 梅劍華讀《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從羅素到克裡普克
    當問到如何學習分析哲學時,葉老師的建議是在兩三年時間內把弗雷格、羅素、維根斯坦、卡爾納普、奎因、戴維森、克裡普克的基本著作系統讀一遍。第一例是,2002年由蘇珊·哈克教授和陳波教授聯合發起的過去五十年來最重要的西方哲學著作投票中,克裡普克的《命名與必然性》得了六票,位列第五。在此書之前的是《哲學研究》和《正義論》九票,《個體》八票,《事實、虛構和預測》七票。客觀來講,《個體》和《事實、虛構與預測》兩書的影響是不敵《命名與必然性》的。
  • 解放思想改變對象棋的固化認識
    在中國文化對世界影響越來越重大的今天,如何傳承弘揚和發展象棋這一獨特的文化,應該是很多人思考的問題,尤其是象棋愛好者們。如何看待象棋的今天?這個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對下棋、對棋賽、對棋手的感受和看法、想法。胡榮華大師(本人不喜歡用特大,感覺太小氣,好像只會下棋似的,大師才算真正的尊稱),曾經說過一些關於象棋改革的話,也親身引領了某些變革,這是一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 陳榮輝:非虛構攝影的美學和實踐
    最主要的還是通過critique如何去尋找自我,追問自己來自何處。當然,還有就是我一直在分享的耶魯藝術留學周記,也幫助我自己思考更多關於攝影,關於藝術的種種。這個分享的過程,給了我很多啟發。這一年發生了太多事情,就像我的周記中的標語一樣,art can help,何以慰藉,或許慶幸的就是還有藝術吧。
  • 內容「不堪入目」的檢討書,網傳細節是如何「虛構」出來的?
    成長有媒體評論稱,「細節是如何虛構出來」?從女生家屬方面給出的醫學檢查結果來看,女孩被逼寫下的檢討書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那麼,檢討書中的諸多細節到底是如何「虛構」出來的?部分內容為何會出現「虛構」現象?媒體不要只說「女生」,其實還需要說說「男生」,而家長也需要想想,怎麼解決孩子的早戀問題?
  • 男子讓妻子給同事介紹對象,妻子卻主動獻身,如何評價本案?
    【基本案情】丁某見同事鄭某一直沒有對象,便幫助他介紹女朋友。丁某將這件事告訴了妻子王某,讓妻子將單身的女同事姍姍介紹給鄭某。可是王某在得知此事以後,並沒有將這件事告訴姍姍,而是自己註冊了一個新的微信號,並以姍姍的身份加上了鄭某。在微信聊天中,兩人的感情升溫迅速,約定見面並發生了關係。
  • 《非虛構寫作指南》讀書筆記
    新年以來,自己對寫作,尤其是非虛構寫作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這是自己在這段時間內讀的,寫作相關的三本書。個人感覺來說,這本書不是一本特別好的指導書,知識點比較零散,筆記導出也比較零散。但是對於讀者熟悉非虛構寫作的文章感覺來說還是有用的。
  • 遊戲論·歷史的維度丨規則與虛構交織的人類文明發展
    1 、認識革命開啟的虛構與規則構築的相互作用赫拉利人類史觀的根本命題就是「虛構」。換而言之,就是用符號來表示現實裡不存在的事物,統合構築故事的共同主觀集團,以之說明形成現今人類文明的根源性力量。特別是,他通過農耕社會的文字化,說明被再度強化的大型宗教與國家等社會制度的形成。
  • 虛構推理第九集的三大看點,劇情高潮迭起,琴子「柯南附體」!
    在最新一集《虛構推理》中,女主琴子向我們展示出了她無與倫比的虛構推理能力:「編故事」!在之前的劇情中,因為寺田刑警的離奇死亡,亡靈鋼人七瀨殺人的傳聞更加地廣為傳播,同時,她的力量也越來越強,而這也是男主九郎的堂姐六花的目的。
  • 如何和相親對象相處?高情商的相親聊天記錄
    相親是現在很多單身男女們都會選擇的一種脫單方式,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會讓自己更加容易遇到那個對的人,因為現在人們的生活實在是太忙碌了,根本就沒有時間與異性接觸,當你,喜歡自己的相親對象時,應該如何和相親對象相處?
  • 獲獎者談 | 王若虛:當一個職業小說家提筆寫非虛構
    看到參賽啟事的十幾分鐘後,兩個人決定聯手,讓這篇非虛構故事落成。澎湃新聞:說說你跟陳也是是怎麼認識的吧,為什麼選擇合作完成一篇作品?2010年,我已經在上海作協供職,陳也是報名參加了上海作協主辦的一個青少年寫作項目。
  • 正午解散、影視化遭遇狙擊,非虛構寫作的內外困局
    此後,《1986,生死漂流》《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密謀十七年的逃亡》《黑幫教父最後的敵人》等非虛構作品紛紛以高於百萬的價格出售給影視公司進行影視化改編,使得版權售賣成為非虛構作平臺的最佳商業模式。 在國外,非虛構寫作可以追溯到美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非虛構寫作浪潮時期,其豐富的故事性和真實性使得影視化成為他們的變現模式之一。
  • 魔幻世界下的推理——虛構推理
    《虛構推理》的小說原作者是城平京,城平京這個名字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他是推理小說家,比較廣為人知且已經有漫畫化和動畫化的作品是《推理之絆》和《絕園的暴風雨》。城平京的這些作品都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推理小說,他會打造一個獨屬於他們的世界觀,獨屬於他們的舞臺,獨屬於他們的設定。
  • 《水滸傳》的虛構與寫實
    俞耕耘《水滸傳:虛構中的史實》 [日]宮崎市定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北宋一朝常給人留下文治勝於武功的印象。而太祖陳橋兵變,卻是以強力奪得天下。日本著名史學家宮崎市定的《水滸傳:虛構中的史實》一書說明,北宋危機在於君臣縱慾揮霍,嚴重透支民生。所謂汴梁之繁華,全因榨取全國財力物力,堆成浮華一夢。宮崎市定審視了文學和歷史的界限——《水滸傳》既有與歷史吻合對榫的細節,又有誇大的虛構處理。此書在通俗筆法中融合紮實考證,是以歷史法、文獻法讀小說的典範之作。
  • 歷史上虛構的4位名人,每一個都家喻戶曉,看看你認識嗎?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人物中有不少人都是虛構的,接下來我要介紹的這四個人物,每一個都家喻戶曉,很多人都認為他們真實存在,但其實他們是虛構的,不過在歷史上還是能找到原型。看看有你不知道的嗎?第一個是貂蟬貂蟬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一位白人男性的尋路中國:何偉究竟給予中國非虛構寫作以什麼啟示?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在日前於南京舉辦的非虛構文學工作坊中,我們聽到了關於當代中國非虛構寫作的種種回音,也觀察到了一個奇異的現象:以書寫紀實中國系列著名的作家何偉並不在場,他的名字卻被頻繁提及。人們將何偉的《江城》《尋路中國》與其他中國題材的非虛構寫作進行比較,也會以何偉的視角出發,重新看待中國近二十年來的發展。
  • 「2019名人堂·年度十大非虛構」榜單發布
    「2019名人堂·年度十大非虛構」榜單發布 追求文學和真實共存 記錄當下時代之變   追求文學和真實共存,2019年的非虛構仍然勢頭正猛。寫作者們以非虛構回首過往歷史,也記錄當下時代之變。  「歷史過去了就永遠過去了,我們今天想了解過去的歷史,只有依靠流傳下來的歷史記錄。」王笛在《消失的古城》再次直面城市史——大到窮人在兵荒馬亂年代的生活、人們對現實不滿,小到老成都紅燈區的樣貌、人們過春節的場景,王笛重拾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記憶,描寫了百年前老成都的樣貌。
  • 瓦利德·拉德:以虛構的方式挖掘「廢墟」中的力量
    在黎巴嫩停留的一年時間裡,基於研究生學習期間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關於創傷和壓抑的著作的研讀,拉德批判性地重新認識了童年時期被壓抑、被遺忘的關於戰爭的記憶和創傷。1996年,在哈爾·福斯特《現實的回歸》(The Return of the Real)一文中,創傷話語就被認為是一種供藝術家挖掘的文化形式。
  • 任澤遠:在真實與虛構間遊走
    終評委黎朗點評:歷史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歷史不僅復原了它的對象,更創造了它的對象。任澤遠以此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利用攝影和三頻錄像開始了一段對歷史的考證與重構。個人遊歷、民間傳說和貌似嚴謹的科學考據共同構成了對那段久遠歷史的書寫。紛亂的現實圖景和迷人的地方海外史之間產生碰撞一起完成了歷史和現實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