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學理論必須具有中國氣派

2021-02-24 國家文物局

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牌飾上的神徽 李韻攝/光明圖片

甘肅玉門市火燒溝遺址出土的人形陶罐 李韻攝/光明圖片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縱目青銅面像 李韻攝/光明圖片

殷墟出土的刻有長篇記事卜辭的甲骨 李韻攝/光明圖片

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鼉鼓 李韻攝/光明圖片


【考古中國】


編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很早就有學者注意進行古代遺蹟的考察和古代遺物的研究,早在北宋時期就產生了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20世紀20年代,仰韶村、周口店、殷墟等遺址的發掘,標誌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此後的百年間,幾代人篳路藍縷,如今業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現代學科體系。理論是學科發展的引擎,理論的完善與創新可有效帶動、推動學科的進步。本文從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前沿理論對學科發展的作用入手,梳理、分析中國考古百年的歷程,並進而提出:中國考古理論必須具有中國氣派。

進入催人奮進的新時代,學術界和坊間猛然發現中國考古正處在歷史發展的最佳時期。特色講壇的專家解讀,目不暇接的各種展覽,訪客盈門的文保單位,深受民眾關愛、輿論關注、社會關心,「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目家喻戶曉,不脛而走。考古文博事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幾乎成為當今的網紅。

中國考古的三個特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讓文物活起來」的時代強音,一系列的國家政策導向,為考古文博事業的充分發展提供強勁動力。而中國考古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使命與學科自身的發展邏輯相統一,無疑為其蓬勃發展增添了羽翼。

中國考古有三個特點值得一提。這就是:與時俱進的敏感性、歷史探索的深邃性、信息資源的多樣性。社會越進步其貢獻越醒目;科學越發展其奧秘越誘人,國家越強盛其責任越重大,此乃時代敏感性之謂也。考中國之古絕對繞不開文獻典籍,這是中國歷史傳統的特殊性,而超越古代文獻的深度探索才是中國考古的崇高境界,此乃歷史深邃性之謂也。中國考古揭示的歷史信息覆蓋古代社會各個方面,為多學科輸送歷史資源的任務相當艱巨,舒張功能全面、持久和強大,此乃多樣性之謂也。如此卓越的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大放光彩。

但是,多年來,學術界對考古學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誤區,或者有以偏概全的傾向,層位學、類型學幾乎成為中國考古學理論的代名詞。其實,此二者主要是應用于田野考古的方法和理論,只是獲取古代遺存的理論與方法,只是考古學理論體系的一個支系,而非其全部內容。

與許多學科相似,中國考古學理論是立體的結構,由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前沿理論組成。它們是緊密聯繫的有機整體,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不可分割,又不能厚此薄彼。

基礎理論形成中國特色

考古學是通過物質遺存研究逝去歷史的學問,是通過地下寶藏探索未知世界的學科。用科學方法揭示古代遺存的面貌與特徵,用科學手段提取其蘊含的歷史信息,用科學理論和假說認識其社會意義是考古學的歷史任務與光榮使命。在這個過程中,考古學的發現永遠是第一位的,是前提也是基礎。田野考古發掘質量永遠制約研究水平,因之,它自然成為學科賴以生存的基礎理論,是考古學研究與考古教育的根基。

驀然回首,考古已然不在原來處。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發掘之時,世界考古水平也不過是按深度計算,當時的中國處在模仿學習的階段。唯少數學者「動手動腳找東西」,只幾個地點稀稀落落有發現。誰能想見她的未來竟然是後發先至驚豔時光,誰能看到她的前途竟然是曲徑通幽,光明燦爛!

中國智慧無比強大,從西陰村到安陽,從後崗到西安,中國田野考古經過幾次跨越就從按深度記、按文化層記,發展到按堆積單位順序記的考古層位學。而後,對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譜系格局研究均形成獨特體系,對古代遺址分類保護更加規範系統,歸納總結出發掘、整理、研究、展示一整套理論方法,形成中國特色。中國考古學基礎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完善、特色鮮明、進步巨大的事實,有目共睹,不可否認。

然而必須認識到,廣闊天地裡熱火朝天的田野考古發掘,只是考古學獲取資料的開始。不論基礎理論多麼紮實和深厚,也不能代替考古殿堂的輝煌整體,單憑考古人的肉眼凡胎不可能完成深度解析古代遺存、科學獲取更多歷史信息的任務。簡單地依靠「眼學」經驗,猶如醫生單純依賴聽診器診斷,其水平遠遠落後於CT、彩超等現代影像醫學診斷一樣,獲取的信息量極少且不完整,難免諸多臆測或推斷的成分,甚至存在一定概率的診斷錯誤。考古學遺存包含的信息資源多樣性,決定了中國考古必須依靠多學科的技術手段和理論方法,取長補短,延伸研究的觸角,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的包容性發展。

應用理論是多學科並舉的知識總動員

考古學研究從來就不是一個學科的單打獨鬥,而是科學知識的總動員。

中國考古學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汲取養分,指導中國特色的研究;從生物學借鑑進化論和傳播論,觀察古代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從歷史學拿來「兩重證據法」,解讀考古學文化族屬與國別;從人類學引進「結構決定性質」和「功能決定形態」的理念和視角,探討古禮遺存的發生與發展;甚至藉助海洋工程的先進打撈技術開展水下考古,引進航天遙感技術推進考古影像學開展。傳統的文獻學、考據學、古文字學的理論方法,地理學、物候學、天文學理論知識,統統為我所用,都來助力中國考古研究,為認識中國古代社會做出大量有益嘗試,收穫引人關注的知識經驗。僅此便可以推知考古學理論必定是多元結構的。

這些不同的學科,理論體系龐大而複雜,彼此之間聯繫甚少;但是當它們聯手協作共同進行分析和釋讀古代遺存信息時,能力超強,作用巨大,優勢明顯,是考古學研究的望遠鏡和顯微鏡。故將它們放在一起統稱為「應用理論」。在強調基礎理論的同時,不能抹殺應用理論的貢獻;而明確其地位,熟悉其原理,才能更好地普及相關知識,推進這些理論快速、精準、合理地融入考古學,不斷滿足考古學發現與研究的聚焦能力、分辨能力和投射能力。

應用理論至少有三個來源:其一是科技考古:人們熟知的環境考古、植物考古、動物考古,陶瓷考古、冶金考古、農業考古、生物考古,DNA、微量元素檢測技術,碳十四測年技術,還有諸多新興的技術蓄勢待發將不期而至。其二是人文歷史研究的成果:包括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語言學、人類學、物候學、地理學、天文學、世界考古研究新成果等。其三是新興的高新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數位化、人工智慧等。這些科技新銳與考古的有機融合,將催生考古學分支學科的迅速出現。如同影像醫學在臨床醫學中脫穎而出那樣,又如新生兒護理的圍產學嶄露頭角那樣,中國考古學也開始形成新的分支,如考古影像學、考古生態學、考古生物學等。可見,基礎理論為科學發現和獲取古代遺存保駕護航,應用理論則承擔提取和釋放遺存信息的使命。後者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直接反映,也是考古學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應用理論門類繁多,內涵複雜,是中國考古學理論體系中最活躍、最敏感、最具活力的部分。人們通常說,考古學是人文學科中科技含量最高、反應速度最快、包容性增長最明確的,這其實就是應用理論在學科建設中迅速崛起的結果。顯而易見,應用理論決定了考古學研究的細化與分支,視野與廣度。

前沿理論是創新知識體系的動力

決定學科理論高度的既不是基礎理論,也不是應用理論,而是前沿理論。任何領域的科學研究都擁有高居頂層的尖端理論,其引領性、前瞻性、創新性和理論上的顛覆能力,規定學科如何發展和怎樣發展,是推進學科進步的重要引擎,是創造新知識體系的根本動力。

生命起源、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和國家起源是世界考古研究的前沿性課題。前沿性課題出前沿理論是題中應有之義。中國考古率先在文明起源課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蘇秉琦先生的「滿天星鬥」文明論成為前沿理論的第一個代表。這個比喻既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又空靈飄逸、意境深遠。這使人們聯想到他分別對地層學、類型學、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和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論述,正是他對三個理論層次全面、傑出的貢獻。

在中國考古學理論積累的過程中,基礎理論最先登場,後來,碳十四年代測定技術的加入,科技考古的概念才逐步形成,這說明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索是中國考古的進步方式。但學科的發展不會永遠蝸居在基礎理論方面,一定是通過應用理論研究的個案積累走向前沿理論。其形成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中國大約是用了「一個甲子」的時間才提出自己的高端理論。

四十多年前,蘇秉琦先生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精神鼓舞下,創造性地建立「滿天星鬥」的文明理論,建立起中華文明的體系性認識。這不僅是中國考古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誌,是中國學派形成的標誌,更是世界考古東方大國崛起的標誌。改革開放是中國考古學前沿理論誕生的助推器,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考古學體系建設、理論發展的核心優勢,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偉力和內在邏輯。按蘇秉琦先生關於中國學派的論述,1979年以後的十年間是中國考古充分發育的階段。此後,中國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包括良渚、陶寺、石峁、古蜀等重要遺址顯然都與「滿天星鬥」文明理論息息相關,甚至是其催生的結果。正是中國特色的前沿理論取得突破性進展才迎來考古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可見,前沿理論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舍此便不會有考古碩果的精彩紛呈和目不暇接,考古學將不僅失去高度甚至失去哲學意境,而只剩罈罈罐罐。

中國考古需要中國氣派的理論體系

時光荏苒,又過去四十年。撲面而來的新一輪發展大大超過此前的任何階段。21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風起雲湧、呼嘯而至,中國考古被世界大潮裹挾,迅速進入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

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熱情擁抱世界,使得中國考古學正在發生更深刻的變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的統一,中國考古積極參與,砥礪前行,成為國家戰略的重點;網際網路+中華文明,進一步為中國考古插上科學技術的翅膀,其社會能量和效益與日俱增;對傳統文化的深度發掘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軟實力的源泉,令人刮目相看。中國考古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國家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植,肩負的歷史責任與光榮使命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明確而崇高。可以預期,中國考古學理論發展的動力依然是前沿理論的突破創新。人類起源和農業起源等前沿課題,中國的理論貢獻絕不可等閒視之。文明起源理論也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每次重大考古發現都能夠激勵中華文明研究更加深入、更加鼓舞人心。毫無疑問,中國古代歷史的邏輯決定中國考古學前沿理論發展的邏輯,既不能被模仿,也不能被複製。

豐富前沿理論的工作任重道遠。近年的考古發現引人關注,提出一些新的線索。比如:紅山古國誕生於農耕與漁獵經濟的結合部;河洛古國建立在仰韶晚期中原與大汶口文化的結合部;良渚古國創立於「南稻北粟」的結合部;陶寺邦國出現在華夏與戎狄的結合部;石峁邦國興衰於農耕與遊牧經濟的結合部;古蜀王國屹立在長江與黃河的結合部。那麼,這些不同的結合部建立的文明燈塔是通過何種途徑聯繫起來的呢?是哪種機制將其有機地組織在一起的呢?這就是禮制,早期中國的古禮制度。「文明起兮兆東方,古禮萬年始輝煌」。「結合部」的情況說明:中華文明是包括農耕、漁獵、草原和海洋等多種經濟類型組成的文明綜合體,擁有龐大的體量和遼闊的戰略縱深,這是它連續發展,歷久彌新的外部因素。古代中國,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至於今,文化和文明從來都是融精神、物質與制度為一體的,這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連,不能分割。文明因交流而發展,古禮有基因才強大,這是中國古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是中華文明內源性動力之所在。深刻認識與精準解讀它,是新時代推進中華文明研究的重要抓手。可見,中國古代的文化有區系類型問題,文明起源也有區系類型的問題,結合部的文明現象是中華文明研究新的增長點。要從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經濟類型多樣性入手,從結合部的重大考古發現入手,從特色的古禮制度入手,穩穩扣住中華文明的命脈,緊緊抓住中國特色,讓認識更接近歷史的真實,才能走出中國學派的精氣神。

中國考古將迎來下一個百年發展的重大機遇。科學認識理論層次,正確估計發展水平;夯實基礎理論,發展應用理論,豐富前沿理論,為學科健康發展積累經驗,無疑是當代中國考古學人的歷史責任。

來源:《光明日報》2020年10月11日12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這為中國考古學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考古研究涉及考古文化、譜系研究、國家形成等眾多問題,致力於從理論上闡明中國考古學的基礎方法、研究對象、學科定位等。
  • 培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新人
    (記者 齊澤垚)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12月12日—13日,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考古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十屆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論壇
  • 高校考古教師暢談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考古學的發展有其自身學科的特點,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還必須以國家需要為導向。考古學不是純學術的專業,而應是以專業為基礎,引導人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向著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目的而發展。正如考古前賢蘇秉琦先生所倡導:使考古工作成為人民的事業。五千多年的深厚文明,是民族復興的活水源頭和文化沃土;豐富的文化遺產,是文化繁榮的深厚滋養。
  • ...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座談會暨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戰略...
    2020年11月26日上午,「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座談會暨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他相信雙方的合作一定能結出豐碩成果,為實現總書記「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囑託,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劉玉珠講話郝平回顧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的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情況,他希望在座嘉賓暢談學習感受,分享真知灼見,共同為考古學以及相關學科的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出謀劃策。
  •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 建設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習近平提四點要求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關於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不同場合發表過重要講話,如何理解這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要求?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工作對更好認識中華文明有何重要意義?
  •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強調,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
  • 【地評線】齊魯網評:開闢中國考古學新時代蓬勃發展之路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考古學取得的重要成果,續寫著我國悠久文明歷史和文化血脈。我國考古學研究產生於北宋,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到清代更為發達,形成中國考古學的前身。1921年,我國開始對仰韶文化遺蹟進行考察,我國現代考古學由此誕生。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建立健全了考古工作體系。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打造中國考古學精品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28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總書記提出的「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這一重要論斷,為新時代考古學科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黨和國家領導集體對我國考古事業的高度肯定和殷切期許,對北大考古學科發展也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舉辦,旨在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共同為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 中國現代考古學發展史之縮影
    夏鼐夏鼐(1910~1985)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對新中國考古學的全面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治學謹嚴,一生著述涉及考古學理論、史前考古學、歷史時期考古學、中國科技史、中外關係史、外國考古學、中國近代史等眾多領域,取得了不少具有首創意義的學術成果。
  • 中國建設怎樣的考古學 習近平這三個詞傳遞滿滿的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說:「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對此,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對於中國應該建設怎樣的考古學,他用了三個詞來形容: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言語中傳遞著滿滿的文化自信。
  • 中國歷史研究院學習習近平總書記「9·28」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在京...
    此次座談會是中國歷史研究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與會學者在會上深入交流學習體會,共同探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新思路,共同謀劃傳承、弘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新路徑。
  • 中國歷史研究院召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9·28」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作主題發言,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主持會議。此次座談會是中國歷史研究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與會學者在會上深入交流學習體會,共同探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新思路,共同謀劃傳承、弘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新路徑。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2020-11-04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本周六成都將有考古學盛會 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
    新中國考古學經歷了七十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和鮮明的學科特徵,成為一個包含眾多分支學科並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繫的學科。在新的時代、新的學術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推進學科建設、開闢新的學術領域,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成為中國考古學面臨的重大課題。
  • 他們是考古青年:用青春年華追求考古學的中國特色
    奔向田野、叩擊遠古文明大門的考古青年,立志用美好的青春年華,追求考古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人生的寶藏,就在考古的田野裡本報記者 安勝藍 彭景暉 龔 亮 李丹陽【聚焦·考古青年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將...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將於10月31日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本次活動由四川大學主辦。 今年正值四川大學考古學系(專業)成立六十周年,據悉,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還邀請了曾在川大考古學專業任教、學習的廣大師生,返回母校,拜會師友,聚會同學,共憶年華,砥礪學術;回顧川大考古學乃至中國考古學之過去,研討當下,展望未來。 本次活動將在線上全程直播,請關注新浪微博「川大考古」參與。
  • 考古學與文物保護(摘要)
    這篇文章,是張忠培先生近年股阿奴考古工作與文物保護關係的系統思考和理論構建。為了詳細介紹這一理論體系,本報將文章摘要進行整理並對張先生做了一次專訪,現一併刊登出來,以饗讀者。秦始皇陵考古遺址公園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考古學與文物保護,目的是想就為何要將考古工作納入到文物保護體制中來?
  • 中國考古學「走出去」 探知人類文明奧秘——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化歷程是如何從「請進來」發展到「走出去」的?王巍:隨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考古學家意識到了解世界考古學發展的重要性,開始注重研究古代中國與其他區域古代文化的交流。王仲殊、烏恩嶽斯圖、林沄等考古學家致力於古代中國與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和歐亞草原的文化交流,並取得了具有獨創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