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集中精力做最擅長的事,會獲得豐厚的回報,否則只會給自己造成更大的壓力,甚至崩潰。
對於國乒選手劉詩雯,還有曾經的國乒三亞王王皓來說,這兩個人的職業生涯都留下了非常大的遺憾。儘管這兩個人都獲得了世乒賽單打冠軍,可是在最重要的奧運單打賽場,這兩個人在他們的職業生涯黃金階段,都沒有獲得他們夢寐以求的單打冠軍。使得他們的職業生涯都算不上是完美,儘管他們也獲得過不少的大賽冠軍,可是在最需要證明自己的舞臺上卻迷失了。
特別是三亞王王皓退役之後,許多人認為王皓才是最強大的。因為一次次的奧運會獲得亞軍,也是需要強大的內心抗壓能力去承受的。從職業生涯意氣風發的時代,一直到自己職業生涯的末年,王皓在連續三屆奧運會獲得了男單亞軍。如果說首次參加奧運會是因為年輕沒有大賽經驗,這還情有可原。可是王皓第二次參加奧運會是本土作戰,而且又處在自己職業生涯的黃金期。
當時的王皓在2008年的奧運會不過25歲,而且歷經2004年奧運會的大賽洗禮,應該能在北京奧運會取得好成績才對呀。可王皓還是遺憾地敗給了自己的隊友馬琳,這一次不再是經驗不足,也不是他實力的問題,還是他臨場應變能力差導致的原因。其實首次參加奧運會的王皓,之所以會輸給韓國選手柳承敏,不光僅僅是因為他缺少大賽經驗。
此前的王皓從沒輸給柳承敏,到了奧運會的決賽,柳承敏不斷地通過前三板的搏殺來製造威脅,可以說柳承敏是贏在了戰術上。而王皓明顯的準備不足,看著熟悉的對手突然改變了戰術,不是以往那個樣子了,在這種大賽場上一下子就慌了,再好的技術內心慌張也展現不出來呀,歸根結底還是出在臨場應變能力差的問題上。
雖然王皓的個人技術不錯,作為直拍橫打的代表人物,直到現在也是直拍選手的技術引領者。但個人的桌球技術跟他能否取得大賽冠軍確實是兩碼事。有些選手可能在重要的比賽,綜合能力欠缺,從而導致一次次的無緣最終的冠軍。這二者確實是不能劃等號的,但王皓在最需要證明自己的奧運舞臺沒有證明自己,確實是非常遺憾,只能說人無完人。
而女乒的老將劉詩雯,18歲就獲得了女子世界盃的大賽冠軍。可是讓她挑大梁參加世乒賽的團體決賽,直到現在劉詩雯也沒有在世乒賽的團體賽,證明自己可以出任頭號單打。2010年的莫斯科世乒賽女團決賽,劉詩雯一人連丟兩分,使得國乒最終無緣冠軍。到了2018年的世乒賽女團決賽,當時的國乒教練組再一次讓劉詩雯出任第一單打,可劉詩雯卻最終3:4被年僅18歲的日本選手伊藤美誠給擊敗,使得國乒率先丟分。
好在隨後的隊友給力,才沒有丟失冠軍。可以說八年過去了,劉詩雯始終在團體賽沒有證明過自己第一單打的實力。雖然劉詩雯在自己職業生涯的末年,獲得了世乒賽女單冠軍。可之前劉詩雯在自己職業生涯的黃金階段,連續五次參加世乒賽都鎩羽而歸,特別是在2015年的世乒賽女單丟冠,是最可惜的一次。
劉詩雯在決勝局比分領先的情況下,由於對手丁寧的受傷,打亂了劉詩雯的比賽節奏,從而被受傷的丁寧給逆轉只能屈居亞軍。如果說世乒賽輸給隊友還情有可原,可在2015年劉詩雯在亞洲杯女單決賽,被新加坡選手馮天薇擊敗,丟掉了女單冠軍;在同年的亞錦賽再一次敗給了馮天薇。可以說連續的大賽失利,暴露出了劉詩雯比賽抗壓能力差的短板。
這直接導致了劉詩雯沒有獲得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女單參賽資格,當時的劉詩雯也不過二十四五歲,正是一名桌球選手的黃金年齡。可在最需要出成績的年齡,劉詩雯卻一次次的沒有取得相應的成績,實在是讓人惋惜呀。儘管目前的劉詩雯還在為明年的東京奧運會苦苦備戰,但處於職業生涯末年的劉詩雯,將面臨實力更強的年輕選手的挑戰,獲得奧運參賽資格目前來看確實很難。
可以說王皓與劉詩雯這兩名男女乒的選手,他們的職業生涯經歷告訴了我們選材的重要性。以往我們國乒教練組選人可能過於注重選手的個人技術,可這些個人實力都不錯的選手,卻一次次地在大賽沒有證明自己的實力,充分證明了選手抗壓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說這是劉詩雯跟王皓留給國乒教練組的啟示。
這就說明,桌球的選材要注重選手的綜合能力。桌球的選手不僅要個人技術好,臨場的應變調節能力也要強,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大心臟,要有捨我其誰,無往不勝的比賽信心。不知道廣大的球迷朋友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關注二郎神侃球,帶給你不一樣的人生感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