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有的成語,雖流傳下來,然意義已然失去本旨。這就需要透過其表面涵義,而挖掘其內在精髓,以回歸其本來精神和靈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言及身體力行,突出自己的躬身實踐而發揮模範作用,或者要求別人在身體力行中做給人看看,以檢驗其是否言行是否一致。
漢語成語的身體力行,本意是以身體之,用力行之。後來意指親身體驗,努力施行。實則,身體力行的內涵,非是只有方法論的意義,而且具有價值觀的涵義。它既是感同身受的德行,又是親身經歷的智慧。
在身體力行中,我們得到了人生閱歷的充實,感受了人性領悟的真實,體驗了道德人格實踐的誠實。
身體力行,就是以身體之,切身感受。
身之體驗,就是感同身受。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情感、意志和願望,我們常可說感同身受。實則,在道德人格的中和體驗上也可以躬身實踐,切實感悟。「夫繩之為度也,可卷而懷也,引而申之,可直而布也,長而不橫,短而不窮,直而不剛,故聖人體之。」(《文子·上仁》)這裡,聖人的「體之」,就是親身感受、經歷和體驗。所「體之」之道,就是「貴和」的中庸之道:「寬而慄,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
人生的以身體之者,非只是道理、道術,更重要的在於體驗率性之道,亦即是親身經歷、品味道德人生。做人的道義,只有體驗後方能自得其樂。親身體驗了,就會切身感受做人的價值,體會人生的意義,品味人格的尊嚴,閱歷人生的快樂。體驗的感同身受,就會讓我們有了一份同情和責任,己立而立人,己達而達人。在愛人中體驗愉悅,在達人中體驗能力,在博施濟眾中體驗崇高。
身體力行,就是用力行之,忠誠敦篤。
身體力行,既是以身體之,又是用力行之。「力行」,旨在為目標和理想而勤奮努力、堅毅誠實。「力行近乎仁」(《中庸》),做人成仁非「力行」所不能成遂。「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論語·衛靈公》)「力行」者盡力以為,就是「自強不息」的有始有終。「力行」者,以其盡己故忠,以其純而不已故誠,以其確實故敦,以其堅韌故篤。「力行」,就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笨鳥先飛,勤能補拙。每個人都可經由自身的努力,達致最優秀的自己,做一個無愧於心的自我。
「力行」者,必以仁義為旨歸。沒有道義的信念,就談不上「力行」。「力行近乎仁」的意旨,就在於以仁為己任,任重而道遠。非仁者不能力行,非力行不能成仁,二者一體而互攝。說「力行」,就必是仁以為宗,而「義以為質」。說成仁,就必要有所以行之者的知、仁、勇「三達德」。知仁知恥,方能「力行」。知仁而得仁,「知恥近乎勇」,皆為「力行」工夫事。「力行」者,必是目標明確、意志堅定和堅毅頑強之人。只有執德弘、信道篤者,方能一心一意,堅其恆心和毅力,而不畏懼艱難險阻。從「力行」的自強不息中,我們可以看到志向的篤實,意志的堅毅,以及堅忍不拔的志氣。
身體力行,就是躬身先行,現身說法。
話說道理千遍,不如做出樣子給人看看。身體力行者,就在於躬身先行,突出自身的表率作用和人格的示範作用。人能誠其自信,信道之要,砥礪其材,卓然獨立,身體力行,則人生閱歷就會不斷得到充實,人性感悟就會更加真實,人格體驗就會更加切實。身體力行,就能現身說法,增強自身的權威,發揮榜樣的感召力量。
身體力行者,就會理性和冷靜地要求人,管理人。在看待人上,就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而不會自以為是;在教育人上,就會有的放矢,以身示範,而不會唯我獨尊;在警覺人上,就能切中要害,醍醐灌頂,而不會盛氣凌人;在培養人上,就能以德為先,德才兼備,而不會放任自流;在管理人上,就能鑄魂補鈣,啟發自覺,而不會頤指氣使;在要求人上,就能量力而行,各盡其能,而不會求全責備。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微信公眾號「我的學思觀」原為此盡微薄之力,不懈探究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