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柳宗元詩作賞析回復

2020-12-16 梧桐樹邊羽

照例先嘮嘮嗑。

熟悉我文章的朋友,知道這個開頭,一般是回復文章。或者個人創作修改回復,或者私信問題解答。因為這種解答問題是你問了,我盡所能回答,相互之間就不像寫賞析文章那么正式,所以可以嘮嗑。

就在這說明一下,個人的文章評論,如果不是關注了我的朋友留言,雖然我都會看,但是基本上是忽略而不回復的。如果你有作品在留言區需要評論,個人一般不會回復。不論你說我的文章怎麼樣,我都不會回復。因為怎麼樣,我自己心裡有數。如果你指正了我的錯誤,我是歡迎的,但你也別抓住一個錯誤,就好像你是爺一樣,誰寫文章還不會有錯漏?誰還能面面俱到?

說好的朋友我是非常感激的,但是我也不回復。畢竟批評的不回復,誇獎的就回復,會顯得咱尤其淺薄。所以您要真覺得文章有用,又希望對等交流,不妨關注了之後說話。關注之後,只要大家公平互敬,一般是會回復的——如果沒有,那就是確實沒看到。畢竟留言多,每天工作之餘要保證一兩篇文章的輸出,也是有些忙的,那就在這裡先說聲對不起了。

關於詩歌修改回復,個人只接受關注了的朋友私信求問,不會在評論裡面回復。因為留言你一句,我一句,回復無法成系統,更像是吵架。不是說吵不贏,你看我文章這麼多水分,條理也算清晰,就知道年輕的時候也是個槓精。只不過是太忙,不願意浪費時間。所以乾脆不回復,畢竟很多人不過是在秀自己的存在感而已——你回不回復,他都存在,你越回復,他越起勁。

至於那些說我是拿自己作品修改的傻貨,也懶得搭理。私信的詩作都沒時間看,還改自己的東西充數?我自己的作品都在微動態,而且隔一段時間會集中寫一下創作筆記,發自己的作品,當然是修改好了再發,也顯得自己水平高對不?誰傻不拉幾地拿自己寫得差的作品專門修改出一篇文章來。

而且真正寫作、創作的朋友就會知道,一首作品成型後,其實作者自己是改不好的。因為創作思路一旦成型,很容易鑽牛角尖,只有旁觀者的提醒、批評才會起到真正的作用。

我的作品中同樣有大量的垃圾,垃圾就扔掉了,沒有修改的必要。只有缺乏創作能力的人才會把自己的垃圾當寶貝。

話回正題,今天看這位朋友的私信,選這個回復,沒別的,就因為他客氣。

柳宗元的詩確實講得很少,除了《江雪》長期被用作仄韻詩的例子應用之外,我的印象中確實沒有講過他的其他作品。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在散文、騷賦方面的成就很高,遠高於他的詩歌創作。他的詩歌遺留下來的作品,大多是在永貞革新失敗之後,一路流貶一路創作的。加上柳宗元這個人雖好佛學,但是和韓愈一樣是儒學思想堅定者,對自己仕途的失敗從來是耿耿於懷,所以他的詩歌作品,底色是憤懣的,筆法是嚴肅的,很少有輕鬆的作品。

這一類作品,本來就不為老百姓所喜歡,沒有流傳、吟唱的群眾基礎。這就是為什麼杜甫的詩寫得再好,也不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桃花潭水深千尺」流行一個道理。

所以並不是他的詩不好,你看稍微輕鬆一點的《江雪》,就是絕世經典。只不過柳子厚這方面的作品太少。

我們來看這首《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因為這位朋友求問的是這首詩的格律、平仄和入聲字知識,我們就先講格律。

到了韓柳時代,格律已經完全成熟,但是他們也不一定寫格律詩,因為格律要求最主要是用來考核,就好像咱們今天高考寫作文不能跑題一樣。他們平時寫詩是看情況的,個人感情作品經常寫古風,即不在乎格律,但是在應試、應和、唱酬、書面贈予,也就是比較正式的場合,都會創作格律詩。

這首《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就是一首標準的仄起入韻,押平水韻「七陽」部的七言律詩。

肯定又會有槓精說,柳宗元是中唐的啦,遵守什麼宋朝的《平水韻》?動動腦子好不好,平水韻是宋朝天上掉下來的?不也是唐韻一路傳承下來,並且大幅簡化的?這個相關知識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解釋,這裡就不詳細說了。你要抬槓,那就說押新韻「十唐」部啊,要不就說押「ang」韻母,都可以啊。現代韻書同樣是從前代韻書基礎上按照發音變化整合簡化出來的,這種向後兼容的方式,在分析韻腳的時候簡直是必然的。

平水韻和新韻的差別關鍵在於有些字音的變化和入聲字的消失,會影響詩內平仄關係的變化,從而影響格律的認定。至於韻腳,八九不離十,就算咱們現在讀起來不押韻,那麼在當時也是必然押韻的——因為押韻是詩的基本條件。

我們先講平仄關係,首聯首句「城上高樓接大荒」,第二字「上」為仄聲字,所以是仄起。尾字「荒」是平聲,所以這是一個「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律句。其中首字「城」為平是因為首字不論,而第五字「接」就是個入聲字,入仄聲。所以這是個標準的仄起平收律句。首句斷平仄,這首詩如果是格律詩的話,必然是仄起入韻的平仄關係。

根據「相對」的原則,首聯對句(第二句)的平仄必然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二四六關鍵位置上平仄和出句相對。我們看第二句為「海天愁思正茫茫」,實際上為「平平平仄仄平平」。第三字「愁」是平聲字,但是處在「一三五不論」的位置上,可以忽略。關鍵是第四字,為什麼「思」字在發仄聲的關鍵位置上?

因為「思」是個多音字,《注》思,去聲,鼠思,哀以思。發「sì」聲時表示悲涼、悲情,為思考、思念帶上了悲哀的情緒色彩。所以在這裡「思」就是個仄聲字,平仄是合律的。

再根據格律,第三句的關鍵位置平仄要和第二句相同,是為「相粘」,但是以仄聲收尾,所以我們得出第三句的平仄為「平平仄仄平平仄」。「驚風亂颭芙蓉水」,「颭」,讀作「zhǎn」,風吹物使顫動。因此這個句子是個嚴合平仄的平起仄收律句,連變化都沒有。

第四句作為對句,關鍵位置又和第三句平仄相對。因為對、粘、對的關係,所以第四句實際上就和第一句的平仄完全一致(首句也是平收),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密雨斜侵薜荔牆」,完全合律。

後面四句的平仄推導和前面差不多,只有第五句因為是仄收,變化為仄起仄收律句,因此我們得到整首律詩的平仄關係: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可以一一驗對,可以說基本沒有問題,後四句我們就不詳細對比了。

只有第八句「猶自音書滯一鄉」中的「一」字,在平水韻中為入聲字,入仄聲,需要和今天的發音做出區別。整首作品都是嚴格合律的,偶有「一三五不論」位置上的變化,但這是正常的,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這首作品中有哪些是入聲字呢?

一共有八個。首句的「接」,第四句的「密」、「薜」,第五句的「目」,第六句的「曲」,第七句的「百、越」,第八句的「一」。

其中只有「接」、「一」二字在今天發第一聲,會造成不了解入聲字的朋友平仄錯亂,其他的都是三四聲,即使從今天的發音來判斷也是仄聲,對平仄關係沒有影響。所以我們著重注意「入派三聲」中派入平聲的字即可。在這裡就是「接」、「一」二字,這兩字的平仄判斷在關鍵位置,直接影響句子是否失替。

為什麼這首詩只能從平水韻分析,因為從新韻分析,押韻還是沒問題,但內部平仄關係被入聲字破壞,就變成了非格律詩。

作為律詩,還有一個要求就是中二聯對仗,至少頸聯要對仗。我們看頷聯「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頸聯「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對仗精巧工整,所以這也是符合律詩要求的。

柳宗元這首作品是一首完全合律的近體七言律詩。

再講一下內容意境,因為涉及到文法筆意。

標題《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比較複雜,不但交代了時間地點,還說清楚了這首詩的特性。柳宗元在二王八司馬事件後,被貶至永州。十年後回京再次被貶柳州當刺史,其他人和他境遇大抵相同。柳子厚到達柳州以後,登樓遠眺,面對滿目異鄉風物,不禁百感交集,寫成了這首詩。

「寄漳汀封連四州」是什麼意思呢?這首詩是同時寄給幾個人的,用今天的話說,這是群發:

《舊唐書·憲宗紀》:「乙酉(元和十年)三月,以虔州司馬韓泰為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永州司馬柳宗元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饒州司馬韓曄為汀州(今福建長汀縣)刺史,朗州司馬劉禹錫為播州刺史,台州司馬陳諫為封州(今廣東封川縣)。御史中丞裴度以禹錫母老,請移近處,乃改授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

漳州韓泰、汀州韓曄、封州陳諫、連州劉禹錫,同時被貶,同時再貶,同為天涯淪落人。柳宗元到了柳州,有感而發,就編了個信息群發,但是不是真發出去了呢?那也不見得,很可能寫了就算,並沒有真地寄出去。我們讀完這首詩就知道——「寄」未必真寄,也許就是個寄託。

首聯「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寫登樓所見,以及情感起處。

「大荒」,指特別偏遠的地方。「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注意「思」在詩中讀「sì」,咱們翻成白話就讀「sī」了,因為咱們今天普遍就這個讀音,這沒啥好奇怪的。

登上高樓,遠眺是一派荒涼冷清的茫茫荒野,愁緒如海似天般撲面而來。

頷聯「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承接首聯,細化寫景。

「亂颭」,疾風吹亂。「芙蓉」,這裡指荷花。「薜荔」,是一種攀援或匍匐灌木,是和爬山虎差不多的藤蘿類植物。

急風胡亂地掀動水中的荷花,暴雨來襲,斜打在長滿薜荔的牆上。

我們前面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時候,說過頷聯常常是詩作文採出眾之處。柳宗元的頷聯寫得工整嗎?工整,寫得好嗎?也還行。但是和杜甫的那些頷聯比起來,文採和詩意蘊含就差得太遠了。這就是文學家和詩聖的差別所在,柳子厚不以詩名,緣故也在這裡。畢竟寫詩和寫散文、政論文、駢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當然了,柳宗元一首《江雪》抵普通詩人萬首,但是對於李、杜、王,小李杜,白居易等詩人來說,首首可抵普通詩人萬首。這就是差距。

頸聯「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頸聯依然寫景,但是就開始轉換過渡到情感表達。

遠山綠樹蔥蘢,層層疊疊,遮住了我遠眺的視線。清澈的柳江千迴百轉,讓我心中更加鬱結、煩亂。

尾聯「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解釋心中愁煩的根源,併合回首聯(大荒、百越,愁思)。

古越人喜歡紋身,所以稱為「百越紋身地」。「猶自」,仍然是。「音書」,指音信。

我們一起來到這百越荒蠻之地,卻依舊音信斷絕,天各一方。

尾聯指出音信斷絕,所以說這首七律雖然是用來群發的,但未必就真地發出去了。

柳宗元的詩和文一樣,政治意向比較濃厚,個性頑強也就剛猛易折。像這首詩中,雖然是在寫景、抒情,但是其中的各種比興,是比較明顯的。將自己和同志比作「芙蓉」、「薜荔」,將政敵迫害比作「驚風」、「密雨」,以 「嶺樹」 重重,「江流」 回曲比遠望之難和思念之苦,哀怨憂愁之情溢於言表,沉鬱頓挫之感震動人心。

時天下文人,多有貶謫。

不過中國文人對命運的看法有著自身的哲學思考,達則兼濟天下,隱則問道求佛。柳宗元也是個佛教徒,但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無法像其他貶謫官員一樣看得通透。

他一路流貶一路寫詩,情感不斷積累,最終抑鬱結胸,病死柳州。

年僅四十七歲。

相關焦點

  • 海南周刊|民間傳統小吃薜荔涼粉:來自樹上的果凍
    「這就是用薜荔果做成的薜荔涼粉,夏天人們都很喜歡喝。」許阿姨拿出一個塑料杯,搗入些許薜荔涼粉,攪碎後,再加入冰鎮過後的紅糖水,將一杯薜荔水遞給記者。炎熱的午後,清涼的薜荔水入口,甜甜的汁水中裹著柔軟的薜荔果凍,清香蔓延,舒爽極了。薜荔果是什麼?果實如何變成涼粉?帶著好奇,記者踏上了探尋薜荔果的尋訪之旅。
  • 觀唐習律55 為什麼說韓愈詩見其忠憤,而柳宗元詩多哀怨之音呢?
    曾經有個同事是山西人,聊天時問到他的家鄉是山西運城,這是柳宗元的故鄉啊!於是他很驕傲地跟我介紹起他的家鄉。後來我們都離開了那家單位,漸漸不再聯繫了。一說到柳宗元,總會想起他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筆下為何有如此孤寂的感受呢?
  • 柳宗元的詩有哪些?柳宗元的詩詞全集118首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 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別舍弟宗一 - 唐代·柳宗元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裡,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