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之樊於期,為何最後背叛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2020-12-18 騰訊網

在《大秦賦》中,有很多演技精湛的好演員,即使戲份不多,也不是重要角色,但是,他們都很用心把角色演得很好,讓觀眾們滿意。因為是著重講述嬴政一統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的故事。所以劇中有很多戰爭劇情,也有很多將軍角色。比如本文所要說的樊於期,就是一位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秦國將領。知曉「荊軻刺秦」故事的朋友都知道,荊軻面見秦王的禮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首級,據說還是秦王發下的懸賞。

在古裝電視劇《大秦賦》中,樊於期是呂不韋送到秦王嬴政身邊做「郎中」的。他的職責就是在鹹陽王宮裡保護嬴政的安全,可是樊於期的肆意並不在保護秦王的身上,因為他不甘於自己只做「郎中」,他要做將軍。但是他對呂不韋聽之任之,要想上戰場打仗全要聽呂不韋的。就比如說,丞相呂不韋安排樊於期接近成蛟,讓成蛟發動叛亂的事,這都是呂不韋讓樊於期做的。換而言之,樊於期雖然為秦王嬴政鞍前馬後,卻不能說是一位忠臣了。

當然,《大秦賦》畢竟是一部影視作品,存在不少改變和演繹的地方,那麼,問題來了,對於歷史上的樊於期,為何最後叛逃秦國,還助荊軻刺秦?

首先,樊於期(?―公元前227年),戰國末期將領。楊寬的《戰國史》認為樊於期就是桓齮,但所持理由僅兩人名稱發音相似,記載時間接近,時代差距無法考證文字讀音,記載時間接近者眾,因此此說僅為假說,尚未證實,理由亦不充分。而在《大秦賦》這部歷史大劇中,顯然也認為桓齮和樊於期不是同一個人。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呂不韋為報五國攻秦之仇,決定攻打山東六國。在此基礎上,丞相呂不韋派蒙驁同張唐督兵五萬伐趙。三日後命令長安君成蟜同樊於期率兵五萬為後繼。秦國大軍出函谷關後,蒙驁這位老將率領大軍進過上黨郡,立即進攻慶都,駐紮在屯留。面對秦國大軍,趙國派龐媛為大將,扈輒為副將率兵十萬抗拒秦軍。

雖然秦軍強大,但是,龐煖這位名將也不是能夠輕易擊敗的對手。在初次交鋒沒能取勝後,蒙驁派張唐到屯留催促後面的秦軍。當時,成蟜只有十七歲,不懂得作戰方面的事宜,忙召樊於期這位將領商議。

對此,樊於期不僅誣陷秦王嬴政的出身,表示成蟜才是秦莊襄王的嫡子,並且,樊於期還認為呂不韋這一次派遣成蟜率軍作戰,實則是想藉助趙國之手還除掉他,也即借刀殺人的計策。

在此基礎上,樊於期表示,現在蒙驁正和趙國大軍糾纏在一起,一時間難以歸來,所以,這對於成蟜來說,是一個起兵造反的絕佳機會。對此,成蟜接受了樊於期的計謀。樊於期便假意對來使說大軍即日移營。蒙驁派遣的使者離開後,樊於期就起草了一篇檄文。

樊於期將檄文四下傳布。秦國人多聽到過呂不韋進妾的傳聞,等見到檄文中後,自然懷疑秦王嬴政的出身。儘管大家都不敢起兵響應,卻也都採取觀望的態度。張唐知長安君成蟜已經造反,星夜奔往鹹陽告變。秦王嬴政見檄文大怒。急忙召見仲父呂不韋計議。一番商議之後,秦王嬴政遂派王翦為大將,領兵十萬,以此來討伐長安君成蟜。

司馬遷在《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記載: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

對於長安君成蟜來說,謀反的計劃沒能成功。在兵敗之後,成蟜逃到了趙國,被趙悼襄王趙偃封於饒。而就樊於期這位將領,卻沒有受到牽連,反而繼續在秦國擔任將領。

對此,在筆者看來,樊於期之所以被秦始皇株連,原因可能是樊於期沒有直接參與這場叛亂,或者正如同《大秦賦》中安排的情節一樣,樊於期是受呂不韋所託,故意唆使成蟜造反的。不過,樊於期最終還是背叛了秦國。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樊於期任秦國將軍。翌年與王翦、楊端和率兵攻打趙,取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城,繼而攻佔平陽(今磁縣東南),大勝,殺趙國將扈輒。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樊於期再次率軍攻打趙國,面對趙國名將武安君李牧,大敗,秦軍損失慘重,樊於期畏罪不敢回秦國,後叛逃燕國,並拜燕國大將軍。秦王嬴政大怒,將樊於期的父母宗族全部殺害。

在戰國時期,秦國曾經實行軍功授爵的制度,這讓秦軍將士奮勇爭先,從而力壓山東六國。不過,對於吃到敗仗的將領,秦國也是會進行嚴厲的懲罰。因此,在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擊敗,並導致秦軍損失慘重後,樊於期不敢回到趙國,而是逃到了燕國。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或許是因為樊於期和燕國太子丹有交情,所以他沒有逃到趙國,而是來到了燕國。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國消滅趙國後,大軍已經來到了燕國的邊境了。雖然秦始皇當時的注意力還不在燕國身上,不過,等到秦國解決魏國、楚國之後,燕國自然是躲不過秦國大軍的進攻。於是,燕國太子丹懼怕,準備派荊軻去刺殺秦王。

最後,荊軻對太子丹說,自己可以去刺殺秦始皇,但是,沒有信物的話,自然難以獲得接近他的機會。於是,荊軻就向太子丹暗示,自己需要樊於期將軍的首級和燕國督亢的地圖。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大秦賦》中的太子丹,還是正史上的太子丹,都是重情重義之人,他表示樊於期將軍因為窮困來投奔我,我不能落井下石,也即讓荊軻想別的辦法。荊軻明白太子丹不忍心殺害樊於期,便自已去見樊於期,

得知荊軻的計劃之後,樊於期沒有猶豫,立即捲起袖子,露出右臂,說:「我朝思暮想要報這切齒之恨,今日幸得指教!」遂自刎。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秦始皇將樊於期在鹹陽的家人全部處死了,所以,樊於期自然對此痛恨不已,決定獻出自己的首級,從而力助荊軻刺秦。

太子丹得知樊於期自刎的消息後,急切趕來,扶屍痛哭,悲哀至極。後來,荊軻刺秦的計劃雖未成功,但樊於期的勇氣至今仍為人們所敬仰。後人言「燕趙之地重節義之風,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對樊於期、荊軻不畏強大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對於秦始皇嬴政來說,因為荊軻刺秦的行為而遷怒於太子丹,後來燕王喜擔心秦國出兵攻打燕國,便殺太子丹,將其首級獻秦軍以求和。當然,這依然無法秦始皇消滅燕國等諸侯國的步伐。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大秦賦》樊於期為什麼背叛秦國?
    《大秦賦》中樊於期這個角色引起了觀眾的熱議,樊於期為什麼最後要背叛秦國呢?關於樊於期的記載,正史裡並不是特別多,反而是一些其他的詩書中有記錄。 據悉,樊於期之所以背叛秦國,是因為在攻打趙國的時候兩次敗給趙國的大將李牧,畏罪叛逃燕國,後來被燕國的太子丹給收留,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時,荊軻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後樊於期自刎而死。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最後叛逃秦國,還幫助荊軻刺秦?
    最近電視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之中,這部劇以秦始皇嬴政為視角,講述了這位千古一帝的功過是非,也講述了其統一六國的艱難。在這劇中,有兩個人需要注意,那就是桓齮和樊於期,在這劇中,編劇將他們化身為兩個人,《史記》之中對這個表述的很模糊,沒有說明這兩個人是否是同一個人,因為樊於期這個人只有在《史記.刺客列傳》之中有所提及,其最主要的就是為了幫助荊軻刺秦而自殺,然而一些史書卻認為樊於期和桓齮是同一個人,因為桓齮失蹤和樊於期的出現時間正好能夠對上。
  • 《大秦賦》樊於期為何背叛秦國?樊於期結局是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荊軻刺秦的故事,這個故事裡面的最大的主角是荊軻,其次是燕太子丹,但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自殺獻上首級的樊於期。在《大秦賦》中,也出現了樊於期,但他一直是以秦國臣子的身份出現的,武力高,負責王宮的守衛工作,如此看來樊於期最後必然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而導致他背叛了秦國,才有了後來的荊軻刺秦,那究竟發生了什麼呢?樊於期最後又是什麼結局呢?
  •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一手促成「荊軻...
    《大秦賦》樊於期歷史原型:戰敗背叛嬴政遭殺全族,「荊軻刺秦王」由他一手促成 文/無計讀史 在《大秦賦》中有很多演技精湛的好演員,即使戲份不多,又不是重要角色。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荊軻若想刺殺秦王,必須要有近距離和秦王嬴政接觸的機會,為了取信於秦王,荊軻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樊於期。因為樊於期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多次下令捉拿樊於期,但都沒能抓住。
  • 樊於期叛逃秦國,真的是因為《大秦賦》中的冬兒之死嗎?
    《大秦賦》裡,隨著長信侯嫪毐,宰相呂不韋接連被誅,冬兒這個角色也正式與觀眾告別。起因是嬴政剷除嫪毐時遭到對手反撲,嫪毐派重兵將章臺宮團團圍住。嬴政臨行前,特意囑咐秦國大將樊於期,要好好保護章臺宮內的冬兒和公子扶蘇。到最後,樊於期勉強保得扶蘇平安,冬兒卻慘遭敵人殺害。沒想到,樊於期因害怕嬴政責罰,隨即逃之夭夭。
  • 樊於期原本為秦始王所用,為何要背叛始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更有些人物,雖然是配角,卻很犀利,例如劇中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強,出場時都非常拉風。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說起樊於期,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來源於一篇課文荊軻刺秦王中,文章中是這樣描述的,因為樊於期戰敗逃往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
  • 大秦賦燕丹和嬴政塑料兄弟情決裂,樊於期獻人頭,助荊軻刺秦王
    大秦賦中秦王政已經把秦國的大權掌握在手,為了讓天下百姓過上更安穩的生活,也為了完成歷代先王之志,秦王政集結兵力準備東出嘉峪關,一舉消滅六國。 這個時候的嬴政不止是嬴政,他更是秦國的王,他做的事情也是秦國人想做的事情,只能說燕太子丹過於天真,天下大勢面前,還想靠這兩人的交情阻止秦國攻打天下。 另一邊秦國已在攻打趙國,秦將樊於期遇到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結果秦軍打敗,樊於期因懼怕秦國的秦法,不敢回秦國,逃亡燕國去了。
  • 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大秦賦》裡,隨著長信侯嫪毐,宰相呂不韋接連被誅,冬兒這個角色也正式與觀眾告別。 起因是嬴政剷除嫪毐時遭到對手反撲,嫪毐派重兵將章臺宮團團圍住。嬴政臨行前,特意囑咐秦國大將樊於期,要好好保護章臺宮內的冬兒和公子扶蘇。 到最後,樊於期勉強保得扶蘇平安,冬兒卻慘遭敵人殺害。
  • 《大秦賦》樊於期和秦王的關係怎麼樣?他叛秦的原因是什麼
    《大秦賦》最新劇情裡樊於期私自放走燕太子丹,這應該是為後面荊軻刺秦的事情做鋪墊,看過這部劇才知道原來樊於期曾是秦國大將,很想知道樊於期為什麼背叛秦國,秦王非常器重他,他沒有理由叛秦投燕,這真的令人不解。
  • 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為何甘願犧牲自己,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說到樊於期這個人,相信大家都不太熟悉。通過熱播劇《大秦賦》才知道他是秦朝時期呂不韋身邊的一個護衛,也是一員猛將,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對主人忠心耿耿。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公元前233年,秦國將領樊於期,因事觸怒秦王政,孤身逃亡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因「叛逃罪」被秦誅滅了父母宗族。後來,他參與了刺殺秦王的計劃,甘願犧牲自己的人頭,也要幫荊軻完成刺殺計劃,但結果卻失敗了,等於說樊於期也就白白犧牲掉了。那麼,樊於期又為何會選擇無私的幫助荊軻,還是將自己寶貴的人頭捐獻出來呢?其實小編覺得,這裡面一定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深層秘密。
  • 樊於期為秦王所用,為何要背叛幫荊軻刺殺秦王?
    隨著電視劇大秦賦的熱播,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到秦國當時的歷史,這部電視劇也將我們重新拉回了戰國末年的跌宕起伏的時局。在電視劇中有一個角色算是配角,但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在朝堂當中擁有至高位置的呂不韋的護衛,這個人叫做樊於期。
  • 《大秦賦》荊軻是誰演的?大秦賦有荊軻刺秦嗎?
    《大秦賦》講的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歷史上著名的事件,比如荊軻刺秦事件,《大秦賦》的演員表中是有荊軻高漸離秦舞陽等演員的,那麼荊軻刺秦這件事情也必然會在劇情中有所展現。那荊軻是誰演的呢,樊於期原本是秦國將領,後來又是為何會成為秦國懸賞的對象呢?
  • 《大秦賦》之中的樊於期,和秦始皇有什麼仇,寧願自殺也要幫荊軻
    最近《大秦賦》正在熱播之中,秦國已經發起了親滅六國的號角,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歷史上荊軻刺秦王的一幕也會在這幾天出現了,而這個《大秦賦》之中被塵封已久的樊於期也終於要出現了。在《大秦賦》之中,編劇對樊於期做了一點改動,一開始將他設定為呂不韋的護衛,後來得到秦王嬴政賞識就留在身邊了,當時負責保衛公子扶蘇,可是嫪毐之亂時不知道為什麼逃跑了?
  • 樊於期可能並不存在,大秦賦沒有必要給其筆墨太多
    但是問題來了,在《史記》中別說沒有樊於期單獨的列傳了,就是在本紀、世家中都沒提到這個人。我們現在看到的樊於期只在《刺客列傳》荊軻部分有提及。樊於期本是秦國將軍,兵敗李牧,擔心被秦王處死,逃到燕國避難。太子丹收留了他。秦王懸賞千金、萬戶侯要樊於期的人頭。荊軻刺秦,為了能夠見到秦王,希望能得到樊於期的人頭。樊於期為了幫助荊軻,毅然自殺。
  • 樊於期為何反秦王呢?
    雖然《大秦賦》被批得體無完膚,但是這部電視劇是比較尊重歷史事實的,但劇中對於樊於期叛逃的描寫基本不符合歷史。《大秦賦》對於樊於期叛逃的原因是,秦王嬴政要去雍城舉行冠禮,臨行前知道嫪毐必定叛亂,於是把公子扶蘇和羋華以及冬兒(嬴政最親近的宮女)等後宮全部託與樊於期,並下了死命令:如果公子扶蘇和後宮一干人如果出事,提頭來見。沒想到嫪毐叛亂時樊於期力戰捨身忘死保住了扶蘇和後宮,卻沒有保住冬兒,樊於期認為自己必將被問罪,於是叛逃燕國!這不符合史實。
  • 大秦賦:樊於期為何放走燕太子?身份敏感的他在給自己找後路
    話說回來,《大秦賦》中在五國聯軍潰敗後,樊於期是在抓到燕太子後,又放了他的,這是為何?戰場之上私放敵國太子,樊於期是不是傻了?不怕被別人告發嗎?而且對於一個一心想上戰場立軍功的他來說,把太子丹抓住帶到嬴政跟前,這個功勞不大嗎?
  • 歷史上的樊於期,為助荊軻刺秦王不惜自殺,他和嬴政究竟有啥仇?
    在《大秦賦》中,趙姬男寵嫪毐起兵造反,樊於期奉命留守鹹陽,他拼死守衛章臺宮,救下秦始皇嬴政的長子扶蘇。但是當嫪毐之亂平定,嬴政從雍城返回鹹陽後,樊於期卻不見了蹤影。因為他擔心嬴政會因為冬兒之死怪罪於他,所以畏罪潛逃了。
  • 《大秦賦》:劇中樊於期到底經歷什麼,讓這位秦將投燕叛國
    12月份熱播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中,裡面的人物也是演技十分出眾。該劇主要是說戰國晚期,秦國一家獨大。一代雄主秦昭襄王與繼承王位的秦孝文王相繼離世,秦國朝堂陡然出現嫡庶之爭。大富商呂不韋陽謀篡國,扶植流亡在外的公子嬴異人上位,長公子嬴傒恨別鹹陽,政亂平定。
  • 《大秦賦》中的蒙驁一家,在荊軻刺秦王后,差點被秦始皇滅族
    《大秦賦》持續播出,劇中,秦國上將軍蒙驁給人印象深刻,而他的兩個孫子蒙恬、蒙毅也是秦始皇嬴政少年的玩伴。在秦國歷史上,蒙氏一族曾經擁有超然的地位。後來,燕王喜迫於趙國的壓力,派燕太子丹到趙國為質,這期間,嬴政和太子丹患難與共,抱團取暖,關係還不錯。後來,嬴政歸秦,做了秦王,而太子丹卻被父親派到秦國繼續為質。此時的嬴政,已經不是落魄公子,他是高高在上的秦王,而太子丹還是人質。所以,二人再次見面後,太子丹覺得嬴政看不起自己,最後趁機逃出鹹陽,並發誓要殺掉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