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杭地名的由來,當時隋文帝統一南北,改吳郡為蘇州,改錢唐郡為杭州。杭州到隋朝才有城牆,到唐朝中期才開始漸漸興旺起來,而成為一個著名都市,則是在五代吳越國將它定為國都之後。所以杭州要能與蘇州並稱,最早也只能是唐五代時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出自宋朝範成大的《吳郡志》中,可能是因為唐朝詩人任華的詩句「人謂爾從江南來,我謂爾從天上來。」但這句詩並不是在稱讚江南的美麗景色,而是在稱讚懷素的書法之「顛」。這句詩也被許多人誤解為稱讚江南美景,但原文的意思並不是這樣,希望大家注意。當然也不能斷定這種說法在宋朝前就不存在。蘇州古稱「吳郡」,杭州古稱「錢塘郡」隋朝建立之後,廢郡為州,將吳郡改為蘇州、將錢塘郡改為杭州。從隋朝到今天蘇州杭州就沒怎麼改過名稱。頂多叫個蘇州郡、杭州府之類的。白居易描寫蘇杭的詩中也多用江南一詞。江南便是長江以南的意思。指的正是現在的浙江、江蘇一帶。所以古時的蘇杭正是現在的蘇州和杭州。
到杭州,必然會去西湖,沿著白堤一路走到孤山,躲在濃密的樹蔭下看對面白堤上斷橋的曲線,花上半天或一天在湖邊徜徉一番。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裡的人還是匆匆旅人,無不為西湖所傾倒。人們旅遊到過蘇州、杭州別有洞天,蘇州城外寒山寺,夜泊楓橋詩情畫意。紅樓夢裡的大觀園,虎丘塔!杭州西湖,蘇堤一株楊柳一株桃,三潭印月,虎鮑泉,雷峰塔,六和塔,林隱寺,花港觀魚,讓人心神貽廣。大自然給了蘇杭獨天特有的享受,帶來的生機和厚愛。讓這裡的人們盡情享用。蘇杭受到如此推崇,無疑與其富庶有關。但這並不是"天上"的全部。環顧四周,可以發現當時江南還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譽的。常州被李華推為"關外名邦",湖州甚至得到顧況"江表大郡,吳興為一"的評價。那些地方都沒有成為江南的冠冕,在很大程度上與其自然風光有關。白居易曾稱頌:"杭土麗且康,蘇民富而庶。"這句詩表明兩地共有特徵:"麗",這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替代的。他還在著名的《憶江南》中描繪杭州的勝景:"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而蘇州的賞心樂事為"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此情此景對很多人來講,當然只有在天上才能領略得到的。
為什麼稱蘇杭不稱杭蘇呢?有人說這是詩韻的關係,因為上文是天堂,下文只好稱蘇杭才押韻;如果說「上有天都」,那末下文當說「下有杭蘇」了。這話似乎近理,實不盡然。在白居易的詩文中,凡是杭州、蘇州同時提到的總稱蘇杭,不稱杭蘇,這不是白居易厚蘇而薄杭,而是由於當時蘇杭二州的歷史地位決定的。白居易先做杭州刺史,後做蘇州刺史,他在《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一詩中,曾經比較過蘇州、杭州、湖州:「霅溪(湖)殊冷僻,茂苑(蘇)太繁雄。唯此錢塘郡(杭),閒忙恰得中」。另外,白居易在《兼寄常州賈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吳中諸客》一詩中,對蘇州有如是描寫:「甲郡標天下,環封極海濱。版圖十萬戶,兵籍五千人。」這是當時杭州所不能及的。唐時的杭州基本和明、清的杭州府一般大,唐時的蘇州則包括明、清的蘇州、嘉興、松江三個府;唐時的杭州是個上州,蘇州則是江南唯一的雄州;至於戶口,蘇州於中唐以後一直保持十萬戶,在江南諸州中也是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