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往往藏在父母的遠見之中。
編 輯:柔山
每年的高考季,都是備受矚目的時候,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時候,然而最受家長們和媒體們關注的還要數那些「狀元們」。
這些高考狀元們,往往都是別人家的孩子,這也是很多家長們所羨慕的,回頭看看自己的孩子,算了還是別看了,氣大傷身體。
為啥高考狀元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說起高考狀元,讓我印象深刻的還屬這幾位高手:
李瑾文,安徽省的文科狀元,高考分數669分,她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坦言,其實心態好就是自己的經驗,平常心去面對考試就好了。
楊晨煜,廣西省的理科狀元,他憑藉著數學英語雙滿分,理綜290分、語文140分的佳績拿下了廣西的高考理科狀元。
而且楊晨煜的成績也創下了,廣西省從恢復高考以後的理科最高分數,真的很想問一問楊晨煜的家長,這麼優秀的孩子是咋培養的?
李昊,河南省的理科狀元,高考總分725,在採訪中表示自己想去的大學是清華,不過當前還有個小目標,就是減減肥,並且多看些自己喜歡的小說。
最後介紹的這位高考狀元叫做謝欣穎,是重慶的理科狀元,高考總分726分,更讓人佩服的是,謝欣穎在中考時也是重慶市第一。
如果你認為她只會學習那就錯了,她還有非常廣泛的興趣愛好,比如在5歲的時候就通過了鋼琴十級。
對於高考,謝欣穎透露了她的減壓方式,就是去爬山,她認為自己在爬山的時候內心覺得很輕鬆,自己每星期都回去爬一次山。
今天提到的這幾位學霸,都非常的厲害,我也在分析和歸納了近百位高考狀元的資料中,找到了一些他們的相似之處。
高考狀元都有「相似」之處,成為學霸並不難,從小學就能看出不同
◆ 廣泛的閱讀
一個堅持閱讀的人,他的內心是常人無法企及的,閱讀的好處數不勝數,對孩子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為寫作文積累了大量的優質素材。
另外,堅持閱讀的習慣,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豐盈我們的內心,讓思想上升到另一個高度,看問題看事情的方式也會隨之改變,這也是學霸們的一個共性。
◆ 全局思維
以一場考試來說,遇到了一道難題,自己想不出答案的時候,很容易陷在這個地方,耽誤大量的時間,而這個時候能夠跳出困境的人,才是真正厲害的人。
要知道,高考得分也是有技巧性的,一張捲紙中不都是難題,也有基礎題,而且基礎題的比重還是很大的,如果基礎題分數能拿好,分數也不會差很遠。
所以對於考試和學習模式來說,很多時候都需要你跳出當前的問題去全局思考,掌握整個試卷的脈絡,這也是學霸們的必備技能。
◆ 父母的言傳身教
一位高考狀元表示,自己在兒時總是喜歡提出很多的問題,自己的母親並沒有選擇隨意應付自己說個答案,而是耐心的接到自己的疑惑。
如果碰到母親也不懂的地方,母親會選擇和自己一起翻閱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而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更加熱愛探索和求知。
這3點就是學霸們的共性,所以你的孩子也是有可能成為學霸、高考狀元的,不過有些人認為,身處寒門則不容易出現狀元,真的如此嗎?
為何現在寒門難出狀元了?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身處寒門想成為狀元,是難上加難,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值得每個人去思考,給大家舉個寒門學子的例子吧。
那個來自河北的姑娘王心怡,高考總分707,順利的進入了她的理想院校——北大,她寫的《感謝貧窮》也讓無數人為之震撼和感動。
她寫道:「有一種窮是精神上的貧瘠,而有一種窮是精神上的豐盈,而我選擇了後者。」從王心怡的文字中,我們讀到了即便身處寒門也依舊內心豐盈。
所以並不是說寒門就出不了狀元,那些寒門學子依舊滿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即便自己的學習資源並不佔優勢,也無法阻止自己對知識和理想的嚮往。
所以成為學霸其實並不難,有些時候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多麼好的學習資源和環境,而是抓住學習的關鍵階段,從小學就能看出孩子學習的不同。
學霸背後的共性,小學是關鍵
其實孩子們的智商沒有差別很大,孩子的中考高考成績如何,往往從小學的時候就註定了。
因為小學是孩子培養閱讀習慣、思維方式、學習模式的敏感階段,如果在小學的6年中培養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那麼初中高中的學習也會輕鬆很多。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是一本實戰型的書籍,針對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特點進行逐一的分析和總結,其中重點講解了小升初階段孩子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畢竟小升初的轉折把握好了,孩子上初中後,才不會因不適應初中學習的模式而被落下,現在正值優惠階段,29.8元就能入手一本,這性價比太划算了。
讓小學6年為以後的10年20年打好堅實的基礎,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小學時的成績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