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小姨多鶴》‖從傳宗接代工具到融為一體,日本遺孤在中國

2020-12-16 愛琴海ai讀書

多鶴是個吉祥的名字,成千上萬的紙鶴祝願她早日回到家鄉。代浪村的另一半在日本。

幾十年前,一個由三千多個女人孩子組成的逃難隊伍,一個由日本墾荒者組成的婦幼群體,在中國東北,在日本人所謂的中國荒地,開始了逃亡;他們一路血,一路倒斃,一路自相殘殺……最後,只剩下一個竹內多鶴,成為唯一的倖存者。

以此為始,十六歲的少女多鶴作為侵略者、戰敗國的遺孤,被裝入麻袋,賣到張家,成為張家二孩傳宗接代的生育工具。

嚴歌苓的《小姨多鶴》的故事,正是從這裡拉開帷幕。

張儉、小環、多鶴,一男二女,組成一個複雜、病態、不清不楚的三口之家。在這裡,原配夫妻之間的感情是和諧且牢固的,只因女方不能生育,便節外生枝般地多出一個多鶴來。而這多鶴又恰恰是全民族的仇人,更是這個家庭的仇人。

因為首先小環的流產、以致無法生育便是源自日本兵的追殺;而張家大孩更是因為抗日而音信全無。可謂國讎家恨,使得全家人對多鶴這個人冷漠到近似面對一團空氣的地步。

然而,多鶴又是個怎樣的女子呢?她柔弱、安靜,自始至終知禮節、守本分,以一個日本女人堅韌頑固的方式,為這個家庭不停地操勞;當然,也是那種不摻雜任何感情的任勞任怨。

無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愛是如此,恨同樣如此。人們厭棄多鶴,多鶴也不自禁地排斥他們。她之所以在這個家裡安分地紮下根來,首先是為了討生存,更想通過自己生出的一個個孩子,再現曾經的代浪村;重新找到失去的故鄉與親人。

只不過,人們都忽略掉一點,人是感情動物,而日久生情似乎也不分民族和血緣;最關鍵的,多鶴為張儉先後生下一個女兒兩個兒子,所以,彼此之間即便再不情不願也有了親人的聯繫,即便是天大的仇恨也在不覺間摻入了些許柔和。

多鶴在張家從討生存到討喜愛,是潛移默化的;而整個張家,幾乎充滿著多鶴不吭不哈的頑固。人們習慣並維護著多鶴創造的整潔環境;多鶴也因為致命地愛上了張儉,不加取捨地接受了他的祖國。

而,忍辱負重如多鶴,在這個家庭裡,在舉目皆敵意的異國他鄉,自始至終遭受了多大的委屈、忍受著怎樣的不公呢?

明明是孩子們的母親,卻被喚作小姨;明明是家庭裡的妻子,卻不得認可,只能心甘情願去做外人眼中張儉的啞巴小姨子。

的確是心甘情願。想必,這正是多鶴得人心之所在。

多鶴的偉大,就在於她不在意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她很容易知足,只要張儉心裡有她,她便心滿意足;只不過,張儉的心遠沒有她單純。張儉心中對小環的虧欠,以及對整個日本國根深蒂固的仇恨,使他不想也不願愛上一個日本女子;即便這個女子有著慘痛至極的人生經歷,即便這女子可人又可心。

所以,小姨多鶴註定是小姨多鶴,她只能默默承受著張儉對她突然爆發又突然泯滅的愛,而獨自孤獨。

不過,話說回來,在這個家庭的三個人當中,都是善良的人,人們的狠心也總是有善意相跟隨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多鶴也算是幸運的。如果非要說苦命,那麼,他們三個都是苦命人,大家各有各的苦衷,當一味咀嚼自己的苦時,自然就少有心力去照顧他人的感受了。

總之,竹內多鶴這個日本女人,在中國家庭度過的這不清不白的幾十年,可謂愛恨糾葛,扯也扯不清,扯不斷;她有幾次因忍受不了被歧視、被無視而想要自殺,都因小環的大氣、友愛打消念頭。

本來,她是一個執拗、認真、內斂的女子,卻在灑脫、簡單、樂觀的小環的影響下,與之「湊合」了大半輩子;她在這稀裡糊塗湊合的一大家子中,竟也於無可奈何中得到一點滿足,偷得一點樂趣。

讀書的過程中,我總猜想故事會怎樣結局,卻怎麼都沒有想到多鶴回到了日本。倒也是,苦哈哈過了一輩子的多鶴,到最後為何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去?當讀到「多鶴是個吉祥的名字,成千上萬的紙鶴祝願她早日回到家鄉」時,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而她最終和病重的張儉結婚,帶他去日本治病時,我又忍不住為小環心痛。我想,他們結婚的話,原則上得先和小環離婚吧,雖然書中並未提及。當然,這些對於當事人來說,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早已不分彼此,在幾十年的打打吵吵中,早已打鬧成一塊骨肉了。

的確。回到日本生活了五年多的多鶴,當再次出現在這座破敗不堪的家屬樓,滿嘴小環的語言:左一個右一個「湊合」,動不動就「可美了」「老遭罪」

而之於多鶴那看似圓滿的結局,卻也免不了令人揪心。張儉得骨髓癌死了,之前對她敵視而今對她熱切的大孩,全都因著自己的自私。更無奈的,跨過大半輩子重回家鄉,家鄉卻已沒有了她的位置;她聽不懂現代人的語言,用不了街上現代化的機器,更沒有一份使她體面生活下去的工作,而和她一同移居日本的子女,也將成為日本最窮、最受歧視的人……

她寫給小環的信裡充滿「但願」,我們也唯有但願她的「但願」能夠早日實現;畢竟她重獲了代浪村的另一半,而在那片留有她的根的土地上,總會有希望生活得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從「小姨多鶴」到「竹內多鶴」,小小稱呼轉變裡有著時代的大變遷
    書裡的故事與封面表達的意象一樣,混合著中國東北與日本的各種元素。講的是一個叫做竹內多鶴的日本少女,因為戰亂被張儉父母買回來被迫給張家傳宗接代,經過種種磨難與張家從對抗到相融的故事。她筆下的故事都有著很強的戲劇化的張力與畫面性,以小人物的遭遇折射出大時代的背景,《小姨多鶴》也不例外,她用一個日本女子多鶴的坎坷遭遇,寫出了中國那段動蕩起伏的年代。
  • 《小姨多鶴》:每一條生命的路都值得走下去
    嚴歌苓的《小姨多鶴》就是這樣一本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二戰進入尾聲,日本戰敗投降,大批當年被移民來中國東北地區企圖對中國實施長期殖民統治的日本國民被拋棄。十六歲的日本少女多鶴僥倖逃過一死,卻被賣給了一戶姓張的人家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張家的媳婦朱小環正是在日本人的追趕下意外流產以致不孕。在國讎家恨的大背景下,多鶴,小環,這兩個女人的命運從此交織在一起。
  • 《小姨多鶴》:孫儷專門學日文,出品公司只聽作者一個構思便籤約
    如果您是一位經常關注孫儷的朋友,一定會聽說過《小姨多鶴》這部作品。在孫儷的眾多作品中,《小姨多鶴》並不算太冷門的作品,但和《甄嬛傳》、《玉觀音》、《羋月傳》等作品比起來,這部劇顯然也算不上熱門。但就質量而言,《小姨多鶴》卻是孫儷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當年可能誰也沒想到,一個成長在中國的普通日本女人,竟然承載了無數觀眾的淚點。《小姨多鶴》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由安建擔任導演,該劇以細膩的方式,講述了抗戰結束後滯留在中國東北的日本女子竹內多鶴與一個中國普通家庭之間長達三四十年的情感糾葛。
  • 《小姨多鶴》:荒誕的背後,是特殊時代的自我救贖
    《小姨多鶴》是嚴歌苓於2008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和她筆下諸多嵌套在宏大歷史背景的故事一樣,這也是一個以戰爭為背景的故事。《小姨多鶴》,嚴歌苓著1945年,蘇聯展開八月風暴行動,在中國東北與日軍作戰,日本戰敗投降,大批偽滿洲國日本「墾荒開拓團」的女性成員被拋棄。
  • 名導背後的女人,曾經成就中國半個電影史,嚴歌苓為何如此優秀?
    在中國電影史上,有這樣一位編劇,他曾經救過張藝謀兩次,也是知名導演們爭相合作的對象,頂起中國電影半壁江山,這就是嚴歌苓。很多人似乎並不熟悉她的名字,但是你一定看過她的作品。例如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馮小剛的《芳華》、陳凱歌的《梅豔芳》、李小璐封影后的《天浴》、劉若英一舉成名的《少女小漁》、孫儷的《小姨多鶴》。
  • 《芳華》原型嚴歌苓:寫的情書曾被上交,後來事業有成,終獲真愛
    作家嚴歌苓馮小剛電影《芳華》,是由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而來,而《芳華》這部作品也被認為是嚴歌苓的自傳。電影大火之後,馮小剛還邀請了劇中文工團成員的原型,一起參加電影頻道節目。一行人中嚴歌苓已經不年輕了,但是看起來依舊溫婉如少女一般。
  • 中國養母養了日本遺孤40年,遺孤回到日本再沒回來,養母很想念他
    有一個日本遺孤,名字叫野板祥三,他六歲的時候流浪在中國的街頭,孤苦無依,被一位善良的中國母親養育成人,長大之後回到日本,就再也沒有回過中國,他的養母很是掛念,希望在死之前能夠再見他一面,母親的愛與兒子的冷漠形成了鮮明對比,世間的親情竟然如此涼薄!
  • 《小姨多鶴》:她為有婦之夫生了三個孩子,孩子們卻叫她小姨
    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人民終於可以自由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園中,但是日本開拓團的村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中的很多人要麼被要求自殺,要麼在逃回日本的過程中不幸離世。活下來的那些幸運兒要麼回到日本,要麼是被中國人所救。
  • 從上等人到被拋棄的一群人,日本開拓團民其實也是犧牲品、炮灰
    1936年5月,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計劃在1936年到1955年這20年間向中國東北移住五百萬人。之後大批日本農業貧民在社會動員、蠱惑下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開拓團民在日本可能只是個底層階級的貧民,來到中國就搖身一變成為高高在上的上等階級,坐擁大量農田,還有現成的房屋、水井等供他們使用。
  • 嚴歌苓:你永遠打不倒一個不反抗的人
    接受專訪時,嚴歌苓表示這也是時隔20年後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再次出版該書的原因。被一張中國名妓的照片打動《扶桑》的創作過程也像一部小說。1993年的一個中午,嚴歌苓等丈夫勞倫斯吃飯。丈夫從公司過來大概要一個小時。她在附近的樓下看到一個箭頭指引——中國移民博物館。
  • 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4000多日本遺孤:他們說日語,以中國為故鄉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團長自殺也就算了,成員們也被洗腦到了瘋癲。男性竟然向團中的婦女兒童開槍,500多名婦女和兒童被殺害,只有7名孤兒僥倖生還。當時的東北有大量日本孤兒,不少是日本軍人的兒女,還有許多是開拓團的後代。
  • 日本投降後,近十萬日本女人留在中國東北,後來她們去了哪裡?
    她們中有的人在國內投靠美國大兵,還有的淪為蘇聯的戰俘,慘死在異國他鄉,在中國東北,其實也留下了很多日本女人。 日本投降後,近10日本女人留在中國東北,後來她們去了哪裡?
  • 《穗子的動物園》:動物兇猛、人性殘酷,但嚴歌苓仍說,人間值得
    在2020年這個極為特殊的清明,當我讀完嚴歌苓的《穗子的動物園》,我更加堅定了這個看法。這是嚴歌苓唯一一部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合集。延續了她一貫的創作風格,《穗子的動物園》細膩、柔情,用篇篇充滿了「洛麗塔」氣息的「動物小傳」,勾勒一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動物世界」。
  • 《何有此生》記錄:一位日本遺孤,對中國的感恩
    一位日本遺孤對海的那邊,在那片中國的土地上,對那些善良淳樸的中國人民的深深感激之情,在中島幼八晚年時,對自己一生的回顧,他無法忘記那片土地上,各種類型的人們,他把他們稱為——恩人,對他來說,日本是祖國,而中國是故鄉。
  • 嚴歌苓的小說為什麼精彩?秘密都在她的「動物園」裡
    我認為,嚴歌苓2019年出版的《穗子的動物園》,稱得上她那些以」生存「為主題的小說的靈感之源。《穗子的動物園》是嚴歌苓唯一一部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合集。以動物為主角的文學作品,數不勝舉。正如嚴歌苓在散文中這樣描述她的移民生涯:「呆下來,活下去。」活著,曾經是她的生活目標。而她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動物的生存之難感悟到的「生存」這一終極哲學命題,又反過來影響她的文學創作。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人類生存的秘密不在於只是活著,而在於為什麼活著。
  • 中國農婦收養日軍遺孤,長大後日本生父勸其回國,他送父親7個字
    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日本就開始了對我國的侵略戰,從書籍,文物,再到白銀,當時正處於清朝晚期,內憂外患非常嚴重,為了能主持朝政,光緒帝與慈禧差點撕破臉,在朝中也分為了兩派,所以當日本人入侵時,清廷根本自顧不暇。
  • 1945年,日本一遺孤被中國人收養,長大成人後他是如何報答的
    曾經,在中國就有這樣一位日本遺孤,1945年時,他被中國人收養,而在長大成人之後,他也對自己的養父母進行了報答。那麼,這位日本遺孤究竟是誰?他又是在何種情況之下被遺棄到中國的呢?
  • 感謝命運:一個日本遺孤的八十載人生路(自述)
    1945年"八一五"日本戰敗投降後,在軍隊的父親被蘇聯紅軍俘獲,被押解到西伯利亞,獲釋後死在回歸國的途中。當時母親帶領我和弟弟妹妹被押送到牡丹江市東京城附近的日本人難民所。命懸一線的我和妹妹,被善良的中國養父母收養,得到了新生。1946年我被送入小學,1958年中專畢業。我永遠不能忘記中國養父母的救命之恩和養育之情。我的養父母叫郭清山、郭張氏,1963年我為照顧年邁的養父母,調回到牡丹江的東京城鎮工作。1968年文革期間,因為我是日本人,收聽蘇聯的中文廣播,說我偷聽敵臺,被定為現行反革命。在被批鬥半年後,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後轉入"五七幹校",插隊落戶四年多。
  • 「又見奈良」:養大日本人遺孤的中國人
    電影《又見奈良》導演鵬飛、主創吳彥姝、英澤合影在現場,導演鵬飛真誠地感謝大家的喜愛並分享了創作初衷:一開始就決定拍反戰題材來展現人性的光輝,了解到很多遺孤母親生前願望就是去日本再見見孩子,看一眼他們的故鄉,想以電影的形式幫她們「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