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人寫事的文章,要把事情寫清楚,把人物寫活,動作描寫十分重要。但是,人的動作發生很快,若不注意觀察,很容易忽略。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進行細節描寫,更不知道作文中應該抓住哪些細節來進行描寫。
怎樣才能深入淺出地告訴孩子到底怎麼進行「細節描寫」呢?我試著這樣告訴他們——電視臺在轉播體育節目時,常常把精彩的瞬間用「慢鏡頭」的形式重播一遍,以便讓觀眾看個一清二楚。寫作文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慢鏡頭重現的過程。如果在寫作時,在心中把事情的過程分解一遍,然後用文字將生動、具有表現力的細節記錄下來,這就是「細節描寫」了。
我給孩子們看了一個視頻片段:
鏡頭一:劉翔在預賽中被分在第6組第4道,身著運動服的劉翔還微笑著向攝像機鏡頭揮手,顯得十分輕鬆。比賽開始前,劉翔在起跑器後方對有傷的右腳做最後的處理。
鏡頭二:當劉翔脫下外套,站在起跑線時,他的臉上再次露出微笑。當現場介紹劉翔的時候,全場觀眾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這是對這位參加過三屆奧運會的中國「飛人」最大的肯定。
鏡頭三:槍響之後,劉翔正常完成起跑,但是在用左腳跨越第一個欄的時候,右腳不堪重負,整個人意外跌倒。倒地後的劉翔坐在地上手扶右腳,表情痛苦。
鏡頭四:劉翔緩緩地站了起來,但右腳仍然不敢著地,用左腳單腿跳到場邊,然後強忍著疼痛從場邊一路向終點跳去。
鏡頭五:在路過最後一個欄時,劉翔特意又繞回場內,深情親吻最後一組欄架。
鏡頭六:當劉翔最後抵達終點附近的時候,兩名已經完賽的選手上前攙扶受傷的劉翔,並舉起劉翔的手臂,全場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最終,劉翔在輪椅的幫助下離開了賽場,遺憾地告別了倫敦奧運會。
我讓大家討論,這個片段為什麼要用「慢鏡頭」的形式播出?孩子們覺得這是因為觀眾想看清楚整個事件經過。我進一步解釋,人物的動作總是充滿著意圖和情感的,只有將場景分解成若干個部分,把一個大動作細化為幾個小動作,然後分別對每個部分、每個動作按一定層次具體展示或描寫,才能讓人如臨其境,體會到動作背後的情感。
明確了鏡頭式描寫的特點,這還只是初步。要想實現由學到用的跨越,還必須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我接著出示了學生作文中的一例——
跳高架前只剩下張強一個人了。這時橫竿已升到1.46米,比校運會跳高紀錄還高出一釐米。裁判一揮小紅旗,比賽開始了,只見張強同學向前飛奔而去,他縱身一跳,一下子躍過了橫竿,打破了校運會跳高紀錄。
不少孩子輕聲讀後,覺得這段話雖然語句連貫,沒有錯別字,但缺失細節描寫,跳高過程一筆帶過,不夠具體生動。
我告訴孩子們,攝像機是用鏡頭和畫面,作文是用筆和文字,對場面活動進行記錄,作文也需要「慢鏡頭」式的細節描寫。我讓學生先將這個場景從動作上分解為五個「鏡頭」——熱身、助跑、起跳、翻越、落地,讓他們放慢鏡頭,一一加以描寫。
孩子們開始回顧跳高場面,七嘴八舌地討論交流:助跑時張強做了哪些準備活動?起跳時他是怎樣的動作?翻越時是怎樣的姿態?最後落地時又是如何反應?
隨後,大家開始著手修改。十多分鐘後,「慢鏡頭」的方式果然使孩子們筆下的這個片段豐滿生動起來——
跳高架前只剩下張強一個人了,大家屏息凝視。這時橫竿已升到1.46米,比校運會跳高紀錄還高出1釐米。裁判一揮小紅旗,比賽開始了,(慢鏡頭一:熱身)只見張強同學不慌不忙,習慣地壓了壓左腿,再壓了壓右腿,彈跳幾下熱熱身,那瀟灑自如的神態,頗有劉翔的風度。(慢鏡頭二:助跑)驀地,他邁出輕快有力的步子,向跳高架衝去。紅白相間的橫杆靜靜地等待著挑戰者的到來。(慢鏡頭三:起跳)當快要接近跳高架時,張強猛地左腿在地上一蹬,兩手在身旁劃了道長長的半弧形,(慢鏡頭五:翻越)身子就這樣騰空而起,像展翅飛翔的海燕,又像凌空直上的雄鷹飛越過橫杆。(慢鏡頭六:落地)他穩穩地落在藍色的海綿墊上,高高的橫竿紋絲不動。啊!張強終於打破了校運會的跳高紀錄,大家歡聲一把一個大動作分解成幾個小動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徵的動作,一一進行敘述,這樣就把人物動作寫具體寫鮮活了。
人物動作難寫,原因是人物的動作往往是一閃而過,既難觀察又難描寫。我將電視節目中「慢鏡頭」的方法引入課堂,指導學生作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樣的「慢鏡頭」,我們需要多練習寫出來,這樣日常積累後,我們的作文肯定會有很大的突破,那麼小謝老師準備了《情景填空作文訓練100天》一起來訓練吧!
【購買步驟】點擊下方【購買專欄】解鎖更多精彩內容,報名後記得私信小謝老師領取全套資料哦,點擊頭像關注小謝老師,還有更多專欄可以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