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訊 截至目前,我國影視基地總數已逾千家,但其中多數發展質量不高,能實現穩定盈利的屈指可數。7月26日,中國經濟信息社在滬發布《中國影都競爭力指數中期報告》《上海科技影都建設對標研究報告》(以下簡稱《指數報告》《對標報告》),建議上海科技影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提升電影工業化、科技化、現代化水平,同時構建針對國內主要影都發展的量化監測體系,打造影視產業和區域高質量共生發展的「導航燈」。
對標國際領先水平,上海科技影都大有可為
影視基地是影視生產製作的重要依託和載體。上海市松江區是國內影視產業重要的聚集區之一。根據規劃,上海科技影都選址位於松江南部新城,佔地60.58平方公裡,旨在打造行業領先的科技影視產業集聚中心和面向全球的中外影視文化交流之窗。截至2020年5月底,松江全區共有4個市級文創園區、12個專業影視拍攝基地和專業影棚、21個市級影視拍攝取景地,匯集了6000多家影視企業。
《對標報告》重點分析總結了上海科技影都發展所擁有的要素聚集、政策扶持、營商環境三大優勢以及面臨的重大項目、長三角一體化、科技賦能三大機遇。總體看,隨著科技賦能成效顯現、扶持政策持續「加碼」、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以及一批「十億級」標杆性項目相繼落地,上海科技影都已聚集了前期立項、中期拍攝、後期製作、院線播放、文旅融合等全產業鏈,構建了「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發展體系,品牌影響力與日俱增。
2019年以來,由於稅收等監管政策的調整,中國影視產業步入「調整期」。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院線歇業近半年,產業鏈遭受重創,也進一步暴露出影視基地空置率高、模式單一、專業能力匱乏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對標報告》調研了國內外十家主要影視基地,並聯合業內資深專家,為上海科技影都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在影視工業化方面,建議學習好萊塢成熟的產業運作模式,設置行業準入門檻,培育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在長三角影視合作方面,建議與橫店、無錫、寧波象山等地開展錯位發展的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在人才培養方面,建議借鑑英國松林、加拿大溫哥華等影視基地發展經驗,探索在國內高校開設「電影科學院」和「電影商學院」的相關課程,為科技影都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專家建議,上海目前已是國內領先的影視「出品中心」,下一步要發力打造影視「攝製中心」,劇組不但要在上海立項,更願意在上海建組、拍攝、後期製作、宣傳發行、開發衍生產品。同時,應充分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在借鑑美國「完片擔保」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影視產業特點的擔保模式,打造定製化的保險產品,將上海建設成為中國「影視保險之都」。
發布量化指標體系,助力行業科學發展
眾所周知,影視產業具有評價主觀性強、產品非標準化,票房成績波動大等特點,各地影視基地的運營模式也各有側重,如橫店主打「文旅融合」,北京懷柔布局影視後期製作,無錫發力影視IP衍生品開發等。
業界專家一致認為,在電影工業化時代下,我國影視基地亟待建立與工業化相適應的運營體系,實現資源的精細化整合,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可以對區域影視產業發展水平進行量化評價的標準體系。
為此,中國經濟信息社充分發揮國家高端經濟智庫優勢,研發「中國影都競爭力指數」,以數字形式量化國內影都發展基礎、發展水平與發展潛力。《指數報告》顯示,該指數以國內具有影響力的影視產業聚集區域為研究對象,以第三方視角,建立針對區域影視產業的多維度監測體系,全方位展現發展現狀,系統梳理各影都特色影視資源、明晰市場定位,為影視行業管理者、從業者提供決策參考。
據介紹,「中國影都競爭力指數」在樣本選擇上,既充分考慮影都核心指標的數據標準,又全面整合專家委員會建議,同時根據年度數據情況動態調整,建立樣本篩選與更新機制。指數發布頻率為年度,首期暫定於2020年9月對外發布,未來預計於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發布。
指數指標體系擬包含4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33個三級指標,充分結合影視產業作為創意性、內容密集型產業的特殊性及其自身產業特色,從生產要素、產業運行、科技創新、政策法規等維度出發,對影都發展水平進行綜合量化。
7月26日,《指數報告》和《對標報告》在上海科技影都發布會上正式對外發布。據介紹,上海科技影都發布會是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官方活動之一,由中共上海市松江區委員會、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松江區委宣傳部、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松江區文化和旅遊局承辦,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大學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提供智庫支持。(工人日報記者錢培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