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更大的框架,把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銜接起來

2020-12-23 認知框架

溫馨提示這一系列文章有前後之序,按照順序閱讀,避免邏輯遷躍。從0到1,解決的是框架的有無,從1至N,解決的是邏輯框架的生長

性質、關係、屬性、概念,這是從0到1建立出來的框架,然後經過了建立新的路徑去聯繫新的知識(性質、關係、屬性、概念)生成的一個較小的邏輯框架。

這上邏輯框架是可以生長的。今天要學習新的知識【內涵、定義、外延、劃分】並設計新的路徑把這些新的知識銜接到已有的框架,讓這個框架生長起來。

什麼是內涵呢?內涵就是事物的本質屬性的認知。要談內涵,就要先搞懂本質屬性。內涵反映了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知。

哪什麼是定義呢。定義是針對概念而言,每個概念都有相對應的定義。定義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的邏輯方法。這個本質屬性來自事物特有屬性或專有的屬性。

人,是一概念,它有相對應的定義!

人就是能製造和利用生產工具的動物,這個是定義。

人這個概念要通過定義去揭示人的本質屬性。定義會涉及到被定義項【概念】與定義項【內涵】

相關焦點

  • 一個邏輯框架,重構了並壓縮了各個概念的時空,讓各個概念更緊湊...
    在這裡有一條編織邏輯框架的線索:事物-性質屬性、關係屬性、本質屬性--> 屬性-->概念-->內涵、定義、外延、劃分-->判斷-->假設-->推理-->論證。這個框架本身有很多的聯繫路徑,通過這些聯繫路徑把這些概念聯繫起來。從此這些基礎概念不再是分立的,而是有聯繫的,是一個有著結構的整體。我們可以透過這個結構去看邏輯學,去看邏輯思維。前邊所學的專欄文章,最好按照順序閱讀,不要跳躍,一篇一篇按照順序讀下去。
  • 屬性框架,概念框架、判斷框架,框架是可以一步一步有序生長的!
    屬性、性質屬性、關係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內涵、定義、外延、劃分,從0到1構建了屬性框架,並從1到N生長成了概念框架,今天要建立新的路徑去聯繫新的概念:判斷,生成一個更大的邏輯框架,稱之為判斷框架,框架是通過結構來生長的,在舊的結構的基礎上生出新的路徑,通過新的路徑,把新的概念聯繫到全新的結構
  • 折騰「屬性、定義、內涵、外延、劃分」的結構,去理解一類事物!
    概念,最熟悉的陌生詞,熟悉它,因為概念的形式就是詞語了,任何一片文章都充斥著詞語,而詞語就是表現「概念」的形式,看著各個「詞語」,你不能通過詞語就能明白其相應的概念是啥意思呢,概念的形式雖是詞語,但通過詞語本身是不能弄明白概念的意思,要搞明白一個詞語的概念,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是一件說來比較複雜的事情
  • 概念的外延探討!不斷增加內涵去探討其外延,而劃分就在其中!
    溫馨提醒:今天所探討的內涵與外延,是為將來應用MECE、框架、假設、假設樹作準備的,可以說搞不清楚內涵與外延,就很難整明白MECE、框架、假設樹。啥是外延呢?某個概念的對象範圍就是這個概念的外延。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 助你成為模型的設計高手:目標-抽取本質-概念-內涵-定義-模型!
    任何一個模型,都是要對複雜的一類事物進行簡化,從複雜的一類事物之中抽取出本質屬性,用這個本質屬性來指代這類事物,這樣子才能從複雜走向簡單。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捨棄掉次要的非本質特徵,才能達到簡單。模型可以用來指代一類事物,模型是用來處理一類事物,一類事物是一個集合,具有共同本質特徵的許許多多具體的事物組成的一類事物。模型具有抽象性,通過抽象而達成一定範圍的普遍性。
  • 一個概念所指的事物就是外延了,對外延分類就是劃分,如何劃分呢
    啥是劃分呢,針對啥劃分呢,當然是對概念的外延進行劃分,首先要弄懂啥是概念的外延,一個概念所指的事物就是概念的外延了,舉兩個例子,一個採取性質屬性來對外延劃分的例子,一個採取關係屬性來對外延劃分的例子。劃分就是對外延進行分類,分成成更小的子類,劃分中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遺漏,比如沒有窮盡,比如沒有相互獨立。舉個採取性質屬性來講劃分的例子。劃分有什麼要求,劃分的要求是根據什麼來的呢?
  • 設計產品之時,你不是從0開始:產品-功能-本質屬性-概念-外延!
    你不是從0開始去構建一個新產品,在現有的產品基礎之上去思考一個新產品,你可能把市場上所有競爭對手的產品用了個遍。你為什麼會去用競爭對手的產品呢,這叫知彼,不能閉門造車,其實,你最後做出的產品就是要跟對手去競爭的。
  • 人的定義:人這類事物,再到事物的本質屬性,再到內涵,最後定義
    溫馨提醒: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內涵與本質屬性,最後形成對人這類事物相應概念的一個定義。人,是一個只有一個字的詞語,是一個長度最短之一的詞語,只有2個筆畫,夠簡單了,三歲的小朋友都會寫這個字了。但要折騰清楚人這個詞語所對應的概念,其實沒那麼簡單,可以說是超級複雜的。
  • 這個小學生的問題,卻涉及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要應用的準確,要死死地扣內涵與外延!內涵是概念所對應的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的認知,外延是指概念所對應的這類事物的範圍。小朋友們有時候要羅列出身邊的昆蟲,你知道的昆明有哪些呢,這可是一個頭痛的難題,你要找到昆蟲,就要明白啥是昆蟲。
  • 把握好屬地管理「內涵」與「外延」
    屬地管理設置的初衷和期望是很好的,但實踐運用中,一些地方在理解使用「屬地管理」時卻時不時出現了「內涵偏差」、「外延放大」,造成了部分條線部門習慣於「囫圇吞棗」式將大事小事、分內分外職責都以屬地管轄為規則,統統轉到鄉鎮,導致一些基層單位陷入要管沒權、不管「背鍋」的尷尬局面。屬地管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多種內外因素複雜作用的結果。
  • 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義的區別和聯繫
    日常數學學習中經常遇到概念和定義,甚至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教材中有的叫定義有的叫概念。那麼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義究竟有什麼卻別與聯繫呢?查閱大量資料後,將我學習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思維對象本質特有的屬性的總和;外延是指具有該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一切對象。
  • 內涵與外延:慈善概念再思考
    從慈善含義來看,「慈善」一詞有內涵與外延之分,即慈心與善行兩方面,前者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後者則是具體社會行為。慈善實踐過程就是將慈心轉換成善行的過程。在轉換過程中,需要各種引導、驅動方式。譬如人道愛心的催發、輿論宣傳的引導、政府部門的號召、善團善士的示範,等等。「勸善」即是尤為重要的一種方式,重在通過道德教化的規勸方式,引導人們向善、行善。
  • 屬性這個概念很重要,人們對它重要性的認知要放大至10的N次方!
    溫馨提醒,屬性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人們對屬性重要性的認知,起碼要放大到10的N次方才可以,這是一個在學習邏輯學之時,很容易就被自己丟到角落而被忽視或者無視的一個概念。大腦裡對屬性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認知,壞處會很大,大到怎麼程度呢,會超出你的想像,對屬性認知的不到位,會以聯繫的形式波及至概念、內涵、定義、外延、劃分、判斷、推理、論證,最終會影響到對「邏輯思維」的整體認知。就這麼一個重要的概念:「屬性」,卻被人們隨手當作邊角料給扔掉了,今天我們來重新認知一下屬性。
  • 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對它有所認知,就是內涵,最後就是定義了!
    概念與屬性有啥關係呢?這要從事物的屬性開始談起,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的屬性分為2種,其一是性質屬性,事物自身有很多性質屬性;其二呢,是關係屬性,事物與其它事物存在關係屬性。一個事物可以被認知,就是通過它的屬性。事物在大腦中反映出來,就是人們對它屬性的認知。
  • 黃奇帆:公共衛生教育需要重新定義內涵和外延
    在這一背景下,醫學科學性與人文性的雙重屬性呼喚更多綜合性大學建設公共衛生學科。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華東師範大學醫學與健康研究院成立大會上指出,目前國家在醫療衛生和公共衛生的公共投資,基礎設施投資、財政開支等方面投資不足,在中國公共衛生教育科研短板方面,要更新理念,擴大規模,提高質量。
  • 俗一點,接地氣一點,談一談啥是概念的外延!外延究竟是啥意思?
    有事物呢,就有相應的概念,頭腦裡邊的某個概念對應著外部世界的某類事物,概念是一種思想,這種思想呢,體現了對事物的認知,體現了對事物的反映。當我們談起概念時,有時,就會想一想,它對應的事物是什麼,概念對應的那類事物的範圍,其實就是概念的外延了。一個概念所指的任意一個事物,就是概念的外延了。
  • 多維度理解首都發展的內涵及外延
    核心提示  對於首都發展的內涵與外延的理解,可以從政治和功能、空間和城市、制度和秩序、要素和系統、歷史和演化等五種路徑出發,這樣可以實現對首都發展的立體式、系統性和全面性的理解。從這五個路徑出發,可形成認識首都發展內涵與外延的十個維度。
  • 她們定義了「超模」的內涵和外延 而今仍在發光發熱
    她們定義了「超模」的內涵和外延 而今仍在發光發熱 2019-04-30 14:15:13   來源:新京報
  • 為各種概念下個通俗的定義
    一、了解概念定義的好處學習給各種概念下定義並不是為了可以增知識,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概念的定義之後,才能從各個角度進行思維活動,找到不同事物間的聯繫,也就是所謂的結構化思考,系統思考等,從而進一步看清事物的本質。
  • 世界各地的學者都在研究這一概念。有近200個定義
    文化因其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一直是學術界爭議最大、界定難度最大的概念之一。長期以來,國內外許多學者試圖從不同的學科和視角對文化概念進行界定和闡釋,但至今仍有不同的觀點和智者見智,未能形成統一的觀點。據不完全統計,學者們已經定義了數百種文化。學者美國克羅伯(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