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MIT、芝加哥發出錄取信,2020-2021申請季早申放榜基本上已接近尾聲。
從目前的數據統計顯示,相較於去年的秋季早申offer情況,2021秋早申offer整體上有所減少。雖然申請人數暴漲,但是各名校的錄取比例並沒有因此過多提升。
美中國際仕博教育綜合整理
另一大趨勢則是美高學生錄取offer的爆發。相比國內生源在頂級名校錄取中不夠穩定的情況,美高表現十分平穩,在某幾所學校的錄取上更是直接碾壓國內。
比如哥倫比亞大學,據目前的統計顯示哥大發出的18枚早申offer中,15枚都給到了海外高中學生,而國內高中僅有的3枚offer也分別歸屬於上海美國學校、北京德威、北京京西學校這類招收外籍學生的國際學校。相比較去年內地生源收穫4枚哥大offer的情況,變化明顯。
除去美高的強勢,從國內錄取offer的地理分布來看,北京和上海仍然是美國頂尖名校最為青睞的城市。
據頂思發布的2019年中國7大區國際學校市場機構圖可見,西部地區國際學校的數量遠遠低於華中地區和沿海地區。
對於每一個留學家庭來說,不管身處哪個城市、國家,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順利升入名校,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有更好的成長發展環境。這就需要家長,要深入地了解國際教育,跟上國際教學發展的步伐,從自己開始做出改變。
到底需要多優秀才能獲得名校錄取?
中國學生到底需要多優秀才一定能得到國外名校的錄取?
面對這一困惑,無數學生選擇努力學習,唯分數論,取得一堆A,卻發現在申請文書裡表現出自己對披薩深沉和執著的愛的申請者,被耶魯大學錄取了。
在申請季中,申請文書是展現在招生官面前的第一張名片。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嘗試思考一下以往一些名校的文書題目:
什麼可以被0整除?
螳螂蝦可以感知偏振光和多光譜圖像;他們擁有動物王國中最複雜的眼睛。人眼有三種顏色(紅色,綠色和藍色)的顏色感受器; 螳螂蝦具有十六種顏色的感受器,使它們能夠看到遠遠超出人類大腦能力的光譜。說真的,螳螂蝦有多酷:他們能看到了哪些我們看不到的?我們都錯過了什麼?
應該如何比較蘋果和橘子?可能的答案涉及但不限於統計學,化學,物理學,語言學和哲學
熱狗可能是三明治,穀物可能是湯,但是?
三隻小豬,三隻法國母雞,三隻小熊,三隻盲老鼠,三個火槍手,命運三女神。原子的三部分,思維三定律,作文的寫作三原則。事有三即成,創造一組你自己的「三」,解釋它們怎樣能聯繫在一起,為什麼?
你剛剛完成了300頁的自傳,請提交第217頁
和國內的大學要求不一樣的是,美國大學希望透過申請來了解你四年一步步變化和成長的過程,並且通過你的過往,來確認你是不是他們在找的人。
哥倫比亞招生官用一次審閱來提醒申請者,在他的介紹中,這次審閱共花費了他17分鐘,其中瀏覽成績單5分鐘,推薦信4分鐘,簡歷1分鐘,課外活動2分鐘,文書及補充文書5分鐘。
「我們在乎的並不是文書的主題,而是學生在文書中展現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我知道,這名學生會很好地適應世界各地的生活環境。他會從他人身上學習,分析問題,處理並解決生活中的困難。他可以加入到我們的團體當中,成為一名優秀的貢獻者。」
最後他在這位標化成績中等,託福105分的申請者的報告中寫下備註:「這個學生很優秀。」
讓孩子做自己 很可能是變優秀的開端
「你要讓我看到你是誰?你能為學校帶來什麼?」這是招生官在申請文書中希望看到的信息。從過往的分析來看,國外申請招生官所看重的關鍵詞分別為:
Interest興趣所在
Participation高度參與
persistence堅持
Creativity創造性思維
problem solving解決問題能力
Community對所在社區做出的貢獻
Diversity多元化
Impact and influence對周圍的人或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
孩子如果不喜歡動物,不喜歡環保,父母為了他的簡歷好看,要他跑到南美數蛙,跑到非洲保護犀牛,估計沒幾天他就會落荒而逃。
所以,你不可能看到別的孩子保護白犀牛而獲得名校Offer,而簡單地去模仿。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去發展運動或藝術天賦,如果他喜歡研究算命,喜歡設計遊戲,別硬攔著他要給他糾正到「正途」上。
因為,一個迎合父母迎合大眾建立起來的「偽自我」,即使看上去再漂亮,也是經不起拷問和試煉的。
讓孩子找到自己、認識自己,最後塑造自己。即使不怎麼漂亮,但是他是通過獨立的思考,再過程之中不斷地發現、探尋、了解、改變......最終成為的那個真實的自我。當孩子能夠獨立判斷什麼對自己最重要時,有可能是他變得優秀的開端。
2021早申史丹福大學發放了23枚offer,其中一枚便落在了美中國際仕博教育學子L同學手中。
「怎樣才能受到名校的青睞?」這是美中國際仕博教育藤校導師馮超被家長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卻有通用的解題思路。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如同是一顆種子,需要土壤、陽光、雨水的滋養才能獲得營養,茁壯成長。但是,每個類型的種子所需要的條件不盡相同,有的喜陽、有的耐陰。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卻忽視了孩子究竟適合什麼。是否為孩子提供了合適他成長的土壤,也是家長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詳細介紹、深度解析。關注12月26日10:00,美中國際仕博教育總經理藤校導師馮超線上直播講座《怎樣看待一些家庭選擇送孩子去國際學校?》。
【來源: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