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 作為節令食品的餃子, 並不只在冬至登場, 僅就民俗志資料較豐富的山東而言, 民間還有「立春餃子打春面」的諺語。在山東省長島, 民謠有「立秋入伏面」的說法。在河北省滄縣, 舊時也是在七月立秋節時, 家家食水餃子( 1933年鉛印本《滄縣誌》) 。六月一日過「半年節」, 山東萊陽、即墨等地, 家家中午吃餃子, 下午則吃中午剩的餃子。鄒平一帶, 也要吃用新麵包成的餃子。六月六, 「曬衣節」, 萊陽一帶, 又要吃餃子, 民間甚至有「六月六, 看谷秀,不吃 ( 水餃) 光臭頭」的俗語。與長島相反, 在招遠、黃縣一帶, 民謠則說「入伏的餶飿 , 立秋的面」。魯西南和冀北山區, 民間有在七夕( 或前一天夜裡) 包「乞巧餃子」和吃「乞巧餃子」的風俗, 此種乞巧不僅求女工精湛, 似乎還包括會做餃子的手藝。河北省張北一帶, 端陽節和中秋節時, 人們均食餃子( 1935年鉛印本《張北縣誌》) 。在老天津, 除冬至時吃倭瓜餡餃子, 或吃連湯餛飩、連湯扁食之外, 人們在十月初「送寒衣」時, 也要吃餃子。在山西定襄, 過去日子困苦, 過年吃過餃子後, 要等八月十五才能再吃一頓, 故有戲言: 「剛剛年初一吃了一頓餃子, 跟著八月十五就又吃了一頓。」從上述種種情形可知, 餃子在各地民間的傳統節令中, 已是一種應時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