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劇場和影院的復工復業進入了緊鑼密鼓的新階段,勢頭看好;
2劇場和影院復工復業仍然面臨一些現實問題,比如劇場演出對觀眾觀演習慣是否恢復沒有把握、線上演出難以補償損失等;對影院來說,在同樣面臨成本壓力的同時,還面臨頭部影片遲遲不定檔等細節問題;
3全國劇場以及上海、成都等地影院的上座率放開到50%,釋放積極信號,對劇場和影院的復工復業來說,如何根據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更有針對性、更精準、更靈活地依靠多方形成的合力來探索,推動文化演出市場復甦發展,是下一個階段面臨的最大問題。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管理司印發《劇院等演出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三版),將劇場等演出場所觀眾人數限制上調至50%,隨後「演出場所觀眾不得超過座位數50%」話題衝上新浪微博熱搜;影院方面,自8月10日起,「成都各影院上座率限制放寬至50%」話題也多次衝上微博熱搜,有報導顯示,成都、上海的電影院從8月14日起,上座率將提高到50%,關於中場休息的限制也有所放寬。
對於演出場所上座率放寬到50%的消息,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陳睿對記者表示:「這個消息已經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對我們劇場人來講,真的是『喜大普奔』,讓我們更有信心、更有希望。」
這一信號昭示著當下劇場、影院復工復業進入了緊鑼密鼓的新階段,正在逐漸走出疫情陰霾,但對劇場、影院來說,復工過程中的一些現實問題仍然值得關注。
劇場:50%是重大利好與傾向於全國統一步調的電影院不同,對於服務於某一地區觀眾的劇場來說,只要該地區條件允許,就可以復工。因而,當疫情趨於平穩、防控逐漸走向常態化,劇場比影院先踏上了復工之路。
6月25日,已經有劇場復工,廣州大劇院上演歌劇《馬可·波羅》
但從各大劇院官方平臺和第三方售票平臺數據來看,目前劇場演出的數量、頻率、熱度遠不及影院。這意味著仍有許多演出場所選擇不復工或者小規模復工。北京某小劇場經理王女士坦言,戲劇比電影更小眾,線下演出停擺這麼久以後,觀眾的觀演習慣被打破了。目前觀眾進劇場的意願還不太好把握,暫時沒有復工排戲的計劃。
同樣沒有復工計劃的北京繁星戲劇村則有著成本方面的考量。相關負責人稱,戲劇不同於電影,電影拿到密鑰就可以全國各地同步放映,戲劇演出則需要臺前幕後各工種全部到現場,單場演出的成本很高。對小劇場來說,平均上座五成才能夠保本,七成以上才有賺頭。「上座率放開到50%,我們雖有壓力,但也有了信心,8月打算進行一些演出前期的宣傳籌備,陸續復工復排,希望9月能夠開始演出。」該負責人說。
大劇場同樣有一筆帳要算。陳睿介紹,對大劇場演出來說,55%到60%的上座率是保本區間,如果是名家名團的演出,上座率要更高才有可能賺錢。以往,廣州大劇院演出的上座率能輕鬆達到70%以上,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幾乎能賣滿。但疫情期間,安全肯定要排在第一位,劇院積極按照規定控制演出頻次和上座率。
的確,戲劇演出涉及舞美設施的運輸安裝、人員的安排協調等,成本比電影數字硬碟、密鑰的寄送、分發高得多。陳睿表示,受疫情影響,部分演出的成本比平常還要高。「有的作品原計劃全國巡演,交通運輸等費用就會由不同地區的劇院分攤,但疫情導致一些巡演變成了廣州大劇院單站演出,成本自然就提高了。」陳睿說,「受疫情影響,贊助商的日子也不寬裕,這期間給演出拉冠名、贊助也比較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劇場上座率限制上調到50%,對於劇場經營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上座率50%,劇場的經營壓力就減輕了許多,文化演出市場的恢復,真的是未來可期了。」陳睿說,廣州大劇院正根據新規,對劇場座位等進行調整,為演出做好準備。
從因疫情叫停線下演出後,就有不少劇院把目光投向線上演出,同時開展藝術普及與付費觀看。然而,線上演出的收益還無法與線下演出相比。至少在現階段,劇院劇場對線下演出的依賴是顯而易見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劇場經營者面對新規有「喜大普奔」之感。
影院:頭部影片觀望,壓力動力並存「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自7月20日全國疫情低風險地區電影院復工以來,復工影院數逐日增加,截至8月11日,共有8060家影院復工,復工率達71.03%。首都電影院副總經理於超說,電影與觀眾暌違了半年之久,影院復工初期,票房收益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喚起觀眾的觀影熱情,重新建立觀眾對影院、對電影的信心。然而,不少影院眼下也面臨實實在在的經營壓力,內心十分糾結。
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今年5月發布的《電影院生存狀況調研報告》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影院平均運營成本為117.9萬元,而平均收入僅為18萬元,收支懸殊、入不敷出,一旦復工運營成本還要增加。不售賣食品飲料,影院收入就少了一大塊。復映影片,片方不參與分帳,即便有免稅、免專資等政策優惠,影院此時開張仍難免「賠本賺吆喝」。北京一小型影院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影院一直沒有復工,因為「開不起」。
對於已經復工的影院,觀眾的觀影熱情如何,也是一個問題。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影院上座率普遍較高,甚至出現「滿座」的情況,但是就全國總體情況來看,情況並不樂觀。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8月12日,全國影院場均觀眾僅為2人次。相隔不遠的8月8日、9日為周末,場均觀眾也僅為8人次。
「報復性觀影現象」至今沒有出現。專家分析,主要的原因是新片吸引力不足,缺少具有市場號召力的頭部新片上映。對此,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中國影協原秘書長饒曙光所說,沒有頭部影片的帶動,大規模觀影就很難出現。
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目前,觀眾呼聲很高的影片有《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奪冠》。7月中旬,《唐人街探案3》定檔8月14日的消息傳出,很快,該片導演、編劇陳思誠就在個人微博闢謠:「假的。」近日,記者詢問負責該片宣傳的「黑馬營銷」相關負責人,她表示至今沒有接到《唐人街探案3》定檔的通知,還要再等等。
不過,成都、上海的影院上座率放寬到50%,片長超過2小時的影片也不再需要中場休息,這些新規還是為電影行業、市場釋放出積極的信號。記者發現,在「淘票票」等電影購票軟體上,上海、成都的影院8月14日以後的購票頁面,已經在按照50%上座率售票了。這不僅讓影院管理者感到興奮,熱愛電影的觀眾也為電影市場的逐步復甦開心不已,有網友表示:「太好啦,一點點放寬到全國,大家還是要做好防護,影院消殺工作一定要到位。」還有的網友已經「點名」自己期待的影片了,在網上「喊話」迪士尼:「《花木蘭》搞快點!」
演出場所復工進入新階段,經營者雖然仍面臨一些壓力,但限制的逐漸放寬給行業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和堅定的信心。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更有針對性、更精準、更靈活地推動文化復甦發展,需要依靠多方形成的合力來探索。
記者:
羅群責編:
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