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搏擊運動,諸如跆拳道、摔跤、拳擊、散打等體育競技項目,通常以將對方擊倒、打昏、喪失抵抗能力為取勝目的,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的現象非常普遍。由「腳鬥士創始人」吳彥達先生推廣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腳鬥士」卻是一項能將運動傷害降低到最小的搏擊類運動。下面,小編就詳細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跆拳道是現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之一,是一種主要使用手及腳進行格鬥或對抗的運動。
跆拳道實戰時,運動員快速的攻防轉換,移動閃躲等,均需要快速的改變身體的重心以及移動的方向。所以,損傷率最高的是關節扭傷,如膝關節和踝關節,其次是肌肉拉傷、挫傷和韌帶拉傷居中,骨裂和脫臼損傷最低。
摔跤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競技體育運動。兩運動員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規則,以各種技術、技巧和方法摔倒對手。
摔跤時要求運動員要在對抗中充分發揮自己的速度、技巧和力量,徒手接觸中使用各種抱、勾、絆、摔、擰、推、拉、帶等技術動作,對抗性極強。肌肉拉傷、軟組織挫傷最為常見,其次是關節扭傷、皮膚擦傷和韌帶拉傷等輕傷較多,部位骨折、關節脫臼等重傷佔極少數。
拳擊是戴拳擊手套進行格鬥的運動項目,被稱為「勇敢者的運動」。是要比對方獲得更多的分以戰勝對方或者將對方打倒而結束比賽。與此同時比賽者要力圖避開對方的打擊。
拳擊運動也是一項對抗程度十分激烈的運動。常見拳擊運動損傷包括腦震蕩、擊昏休克、面部擦傷、耳廓挫傷、鼻出血、眉骨部裂傷等。另外有研究表明:慢性創傷腦部病變是拳擊運動中很典型的一種大腦疾病,會導致記憶力和認知能力下降抑鬱、自殺行為增加、自控能力下降,易怒、以及帕金森和老年痴呆增加。
散打是一個新興的現代競技項目,是兩人在一定的條件下,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踢、打、摔為主要手段,進行鬥智較技的一種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性的競技運動。
散打運動對抗性強,競爭激烈,運動強度大,動作變化多端,具有動力性、非周期性的特點,決定了運動損傷的部位,通過跟蹤統計,主要有關節損傷、頭損傷、挫傷三類。其中,關節損傷以指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為多;頭部損傷以鼻子出血、眉弓部、唇部為多;挫傷以小腿、頭部為多。
腳鬥士運動在同樣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同時,其安全性的保障是對傳統搏擊項目的突破。腳鬥士運動的基本運動形式是以單腳支撐,單腿攻擊對方,以攻擊對方失去平衡為取勝目的。既能給觀眾帶來搏擊類運動的刺激和興奮,又避免了運動傷害。
在運動過程中,像拳擊類的運動主要會攻擊要害部位,腳鬥士比賽卻是單腿站立,因此在攻擊時看似兇猛,但一部分力量已經化解掉了。
項目研究初期,專家們以內蒙古師範大學腳鬥士運動隊28名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發現損傷以擦傷、挫傷等輕度、中度損傷多見,而肌肉拉傷、關節脫位及骨折的發生率較少。這種傷害發生率在搏擊類項目比賽中,是非常少見的。
長期參與腳鬥士運動,能有效鍛鍊身體平衡力、提高身體素質,減少運動傷害,因此特別適合8至35歲的青少年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