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泡泡瑪特的上市,直接衝擊千億市值讓不少投資人大跌眼鏡。這家靠賣「盲盒」出圈的潮玩公司,當年在新三板摘牌的時候估值也只有小几十億,三四年的時間裡估值漲了幾十倍,任誰都會面紅心赤。
如果看泡泡瑪特的業績成長,的確是如同坐上火箭般快速向上。
泡泡瑪特的盲盒到底是賭博還是潮玩,市場上眾說紛紜。u1s1,小愛看來儘管盲盒只是一種手段,和遊戲裡面的「十連抽」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但這到底是不是賭博?其實國家和行業已經有了明確的界定——只要不涉及官方代幣回收,就不能算是賭博。所以網易可以大搞「十連抽」泡泡瑪特也可以用盲盒。
不過人家泡泡瑪特也說了,我們做的是潮玩,是IP運營,盲盒只是手段,不是模式。
反對者也不少,你做的是潮玩,為啥還要搞一個「抽獎式營銷」?你既然是潮玩,那不應該一視同仁麼?說實話,這有點不講道理。泡泡瑪特的玩偶標價都是59-79,稀有款、隱藏款的高價是二級市場的炒作,泡泡瑪特並沒有介入其中。我賣東西還要管它的二級市場交易,那公司的責任未免也太重了吧?該去負責二級市場的上市公司,不也有那麼多不要FACE的麼。我一賣玩具的廠商,要做這個,這不是強人所難麼。
從泡泡瑪特的主力消費群體來看,年輕女性居多,受過高等教育,收入在8000到2萬元不等。說白了都是年輕漂亮的打工人。相比於傳統的營銷模式,盲盒更切合她們的心態——時尚,刺激,有趣。盲盒的千億市值不是靠簡單粗暴的砸錢砸出來的,而是年輕漂亮的女孩子實實在在的買出來的。
那麼多好的營銷套路,為什麼偏偏要用盲盒呢?
一言以蔽之:刺激。盲盒這個行為其實跟酒香菸香水咖啡,檳榔,pub,蹦迪都差不多,無非就是為消費者貢獻那短短一瞬間的多巴胺。有錢有閒的人們可以為了滑雪去阿克蘇買上一套房。年輕人為了開心一瞬間花上幾十塊錢買一個盲盒,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可能有人要問了這些年輕人,買點什麼不好,天天就想著遊戲啊,蹦迪呀,喝酒啊,為什麼就不能攢點錢幹點有用的事呢?說實話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還是要放在社會的大環境下思考。最願意跑馬拉松的人,肯定不是成績最好的,也不是成績最不好的。成績最好的人往往每年只選擇兩三場比賽,成績最不好的,頂多選擇一場湊湊熱鬧。那些成績可上可下的人才是馬拉松的骨幹——放在社會中就是中產階級。
活在國貿、陸家嘴、深南大道的人們,不能既要站在財富的制高點,又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說年輕人不願意努力,年輕人眼高手低,年輕人怎麼怎麼樣。把千萬年輕人向上努力夢想打碎的不就是一邊享受著房價上漲、時代發展的紅利,一邊指責年輕人人心不古的人們麼?這跟中國傳統文人最喜歡做的兩件事有什麼區別?
80 90年代出生的Z時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前輩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的生活簡單而實際:即便住在出租房裡,也希望每個早晨陽光灑在臉上元氣滿滿;願意為了健康瘋狂跑步,也願意享受一頓美食,不顧溢出屏幕的卡路裡;可以為了省錢,騎著共享單車,也能夠一擲千金,買下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用為物質而發愁的,他們更願意為了自己的精神,為了自己的價值而去追求去行動。
但是在他們成長以後,直接面對的就是世界的殘酷——高企的房價,昂貴的生活成本——如果沒有家裡支持,僅靠自己的努力,大家都會淪為打工人——有人會說,別叫我打工人,叫我無產階級!
B站,短視頻,王者榮耀,遊戲,音樂,密室逃脫……新時代自己的方式表達,有自己的方式來與這個世界共處。
很多人在新現象出現的時候,總是喜歡用自己的老思維去思考,認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其實何必呢?活在舊的秩序和世界裡,也很開心啊。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只會用現金的「老年人」並不應該被應該「終將被時代淘汰」。
北京既有繁華的CBD,也有安詳的小胡同。沒有誰對誰錯。同在一片藍天下,沐浴著同樣的太陽,呼吸著相同的空氣——財富可以有多有少,生活方式沒有貴賤高低。
盲盒也好,潮玩也罷,這就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最可笑的應該是,在泡泡瑪特成功之後從嘲笑變為無腦崇拜的人吧。王寧還是那個王寧,molly還是那個molly,泡泡瑪特沒有變,變的是整個資本市場對公司商業模式認同程度。
不過泡泡瑪特的千億市值,可能也有一定的壓力。題材變了,但是鐮刀們的套路一直都沒有變。泡泡瑪特從上市開始,就被鐮刀們當做「肉籤」來炒作,在暗盤交易之前,甚至有人喊話有網下投資者提前交易,公司以超過180%的溢價成交。這樣的事情螞蟻集團剛完成募資的時候也出現過。也不過是市場的炒作。
最終首日暗盤漲幅100%,眼看著就是套牢一些人。等到第二天高開低走,又有一些籌碼被套牢站崗。等到後來幾天公司股價基本穩定的時候,相比於發行價漲幅也就在80-100%。180%的天價,從來沒有見過。
作為一個韭菜的自我修養就是,自己做好判斷,遠離這些不切實際的聲音。有價值的終究會閃光。不要總想著火中取慄,很有可能那個被燒掉的就是自己。
說實話,要是有希望買得起房,誰會花那麼多錢買泡泡瑪特啊。
那得是有多少套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