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關於接應位置,從排球界到球迷一直爭論不休。由於接應位置的戰略價值,這個位置的人選選拔和技術特點一直是焦點話題。看了三十多年排球,想從技術角度談談中國女排接應演變的前世今生。
陳招娣定義中國式接應的技術基礎
談到中國式接應,首先不得不提已經離世的陳招娣。作為1981年世界盃的冠軍成員,她那張在二號位扣球的黑白照片,是我這個老球迷心中一道難以忘懷的霞影。是她第把「接應二傳」這個名詞傳遍了全國。
當年的接應二傳,從名字上可以看出這個位置的主要職責是主力二傳的對角副手。在更早時期,世界排球處於「四二配備」時代,也就是說每個球隊都有兩個二傳手和四位攻手。到了陳招娣時代,中國女排完成了五一配備的轉換,突出了一位主力二傳手(孫晉芳)。而陳招娣這個位置的主要職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她在隊內的作用,定義了中國式接應的一項最基本的技術能力,那就是後排保障。
陳招娣當年的作用更多在地面保障,進攻基本屬於偷襲性質,「攻與守」的比重偏於守。那時候很多跑動進攻更多是由主攻和副攻來完成,包括右翼的一些戰術跑動。因此當年郎平張蓉芳時代的主攻手右翼強攻和跑動進攻能力相當出色。雖然那時中國女排每個隊員的一傳防守技術非常全面出色,但接應位置對地面一傳防守的要求最高。這也為中國式接應定下了一個戰術和技術基調,那就是接應的保障戰略價值。
之後,隨著本世紀世界女子排球高大化和分工化的趨勢,無論中國女排接應如何轉變,地面保障這一項技術要求沒有發生改變,反而一度更加強化了接應地面能力的戰略價值(如周蘇紅)。
鄭美珠和巫丹完善了技術型接應
「球仙」鄭美珠
1982年隨著福建女排「球仙」(記得是日本女排主教練小島孝治的評論)鄭美珠的橫空出世,中國式接應發生了較大的一次轉變,這個轉變體現在攻防的均衡。鄭美珠不僅地面能力隊內第一,進攻手段花樣和能力比陳招娣明顯突出。雖然身高只有1米72,鄭美珠垂直彈跳能力強,身體輕盈,滯空和空中移動能力出色,速度快,進攻節奏多變。能打各類眼花繚亂的跑動進攻如雙快一遊動等,還具有一定二號位甚至四號位的強攻能力。她的進攻風格以跑動戰術為主。她定義了中國式接應的以戰術跑動進攻為主的「技術流」。2001年「黃金一代」中國女排的接應周蘇紅出現,讓很多老球迷有種「昔日重歸」的感覺,因為周蘇紅打球風格類似當年的球仙,因此周蘇紅也被認為是「放大版」的鄭美珠。
鄭美珠之後的巫丹也基本符合中國排球技術型接應的理念,不過打法上巫丹已出現了一些變化。巫丹身高只有1米76,但彈跳和力量及爆發力和網口能力比鄭美珠更出色。記得有報導說,巫丹13歲的時候,水平垂直彈跳就超過了75公分,巫丹扣球力量大,端攔網不吃虧。
國青隊時期巫丹打主攻,進入國家隊後由於出色的攻擊能力而受到關注,後來由於肩傷1985年改為接應。巫丹的進攻火力更為突出,啟動快,進攻節奏變化多端,效率很高,各類跑動戰術快攻、調整強攻等都遊刃有餘,她出色的得分能力讓接應這個位置的戰略價值發生了質變。當年世界排壇對巫丹這種接應打法認為具有突破性,美國排球雜誌有專文分析巫丹接應的特點。對比現在的接應,巫丹缺少的就是後排進攻,其實以巫丹的身體素質打後攻沒有問題,但限於當年中國女排沒有後攻戰術,所以從來沒有打過。但在巫丹身上,已隱隱露出了一絲強力的色彩。
第一位中國女排強力接應
一說起女排強力接應,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歐美女排。其實女子強力接應很早在中國排球界出現過。中國排球界第一個強力接應色彩的隊員就是八一女排前主教練、前女排國手崔詠梅。崔詠梅身高1米81,在當時這個身高在世界接應都很高。八十年代後期在國內排球界,崔詠梅一開始便以出色的身體素質、前後排進攻、和成功率極高的男子化跳發球引起了關注。尤其是她的大力跳法和前後排強攻打法,和現在的強力接應如出一轍。甚至一度有媒體猜測她是否會成為郎平的接班人。這位左撇子接應的打法風格顛覆了一直以來的技術性接應理念。在國內大賽中,經常可以看到崔詠梅跳發破攻得分、以及在2號位和4號位的高點強攻,一位排球界人士說「她(崔詠梅)是唯一一位可以從前排扣到後排,從後排扣到發球區的女排隊員」。
在國內比賽崔詠梅打的是純粹實力球,也是中國女排第一個兼具地面能力保障而同時真正擁有強力接應打法的隊員。如果她出現在今天,她會是邱愛華與曾春蕾的結合體。但是從八十年代到新世紀的黃金一代,中國女排對接應的戰略要求依然是地面保障和跑動進攻,這樣更符合當時中國女排所強調的前排跑動多變的戰術體系,故而崔詠梅的後攻能力毫無用武之力,而她的前排強攻能力在國際比賽中沒有郎平當年的絕對實力,因此在進入過國家隊後,崔詠梅轉為跑動技術型接應,這也是絕大多數球迷眼中崔詠梅的打法風格。
和崔詠梅類似,黃金一代的周蘇紅剛出道的也是實力派打法,在浙江女排周蘇紅擔任主攻,強攻、跑動進攻、前後排進攻都有,當年周蘇紅的肩膀肌肉線條很明顯,網口火力和力量很足。但進入國家隊之後,由於當時世界女排的高大化和場上技術分工的深入,副攻一傳保障技術減少甚至消失(雙塔副攻戰略是要突出副攻網口能力)。歐美強隊開始了男子化打法,把最強強攻點轉移到了接應位置,主攻手的戰略地位和職能發生了轉變,雙主攻更多承擔地面保障,減少了強攻能力的要求。世界女排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強力接應(如義大利託古特)
陳忠和時代中國女排的戰術體系中,強攻依然由主攻手來承擔,黃金一代主攻手地面能力明顯不如五連冠時代。這樣一來,接應必須承擔比過去更多的地面保障任務,中國技術型接應的地面能力在全隊的戰略價值進一步提高。周蘇紅出色的地面能力,註定了她進入國家隊後轉型為技術流接應,更多是地面保障加跑動進攻,強攻明顯少了,跑動速度越來越快。
當時歐美隊伍也不全部採用強力接應,卡爾波利時代的俄羅斯就是例外,索科洛娃是最具代表性歐美技術流接應。周蘇紅和索科洛娃的攻防戰略價值在各自隊內是無法替代,她們的場上發揮決定了隊伍的整體實力表現。
國家女排的第一任強力接應
邱愛華是中國接應一次理念上的突破,她是中國女排歷史上第一個在國家隊主力接應位置上的強力型接應。她具有技術型接應的快攻戰術,但更突出的是她的1、2號位的右翼前後排進攻火力。當年女排主教練郎平利用了邱愛華,成功地建立了一個以主攻、副攻、接應左翼(主攻端)和右翼(接應)火力均衡的立體進攻體系,並在1998年世錦賽比賽中發揮了極好的效果並取得了亞軍。但這個理念對於國內排球來說實在太超前。很多人覺得這種打法適合歐美力量型隊伍而不適合技術流的中國女排。郎平無法讓這種戰術體系在中國生根。郎平離開國家女排後,中國戰術體系重新回到原有接應的角色定義。邱愛華也很快淡出了國家女排主力陣容。
從2001年黃金一代的周蘇紅到2011年世界盃的張磊,雖然中國女排在接應位置的技術能力選擇方便有所搖擺,但國家隊基本都沒有真正脫離技術流接應的特點。
未來中國接應 - 強力或技術流的重新定義
進入新千年後的中國聯賽開始發生改變,強力接應在地方隊伍先後出現,較早的張靜(在上海女排)兼顧主攻和接應位置,基本算是強力接應風格。而與黃金一代同期的白雲(八一女排)以及後來的陸倩(江蘇),都是以純粹強力接應的形象出現,在聯賽中,白雲、陸倩與眾不同的打法風光一時,受到球迷觀眾的關注和喜愛。但由於國家隊戰術體系使然,她們都先後無緣國家隊,雖然白雲儘量提升了自己的一傳保障能力,陸倩也嘗試一傳和背飛,但這些努力不足以讓她們達到國家女排對接應的攻防技術要求。遼寧女排主攻楚金玲,也轉身為國家隊和地方隊接應,同時擔當起強打和地面保障的責任,只是她的進攻幾乎看不到跑動進攻,戰術攻也僅限於交叉。
2008年後,蔡斌短暫執教中國女排,想把王一梅改為強力接應,讓技術全面的楚金玲打主攻,但由於戰術體系改動太大,隊伍成績下降而中斷。俞覺敏時代中國女排隊中,首次出現了張磊(技術型)和曾春蕾(強力型)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接應。這是由於世界女排立體化越來越普遍,進攻點增多,攔網能力越來越強,傳統亞洲跑動打法已經式微,中國女排戰術體系中對後攻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純粹靠前排跑動戰術贏球的時代已經過去。為了彌補中國女排的前排兩點攻弱輪,接應的強攻後攻能力的戰略價值越來越高。即便是技術流的張磊,在聯賽中也經常打一號位和六號位後攻。張磊和曾春蕾的打法已經和過去接應有了明顯改變,從另一方面也預示著中國女排戰術體系以及接應位置將會出現突破性的轉變。
俞覺敏教練一上任就面臨世錦賽、世界盃、奧運會的三大賽,因此他不敢全面改變幾十年來習慣的戰術體系。當時跑動進攻和地面能力較好的張磊擔任了主力接應。而強力型的曾春蕾由於地面能力明顯不如張磊擔任替補,但隨著比賽需要可以輪流使用。然而這種對接應猶豫不決的「混合」使用,加上沒有其他位置上的支援,直接影響了中國女排的一傳地面保障。2012年倫敦奧運會對日本女排的比賽中,日本女排最後正是利用發球攻擊了中國接應的這個體系軟肋,導致中國女排失去了衝入奧運前四的機會。
隨著世界女排的男子化發展以及雙主一傳和強力接應的廣泛使用。中國女排對接應和戰術體系的傳統定義受到了真正的挑戰。2013年郎平再次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並先後招入了曾春蕾和楊方旭兩位左手接應。她們一方面秉承中國接應必須有地面能力的特點,另外一方面,在進攻領域她們必須具有二號位強攻和一、六號位後排進攻能力,而且未來接應能夠二四號位不換位進攻,也就是說接應必須具有左翼強攻。可以說這是郎平教練把自己98年邱愛華擔任強力接應時期的戰術體系,進行再次的延續和改良,並最終改變中國女排界的戰術理念。
當然郎平也知道中國強力接應的火力在國際上還是不夠,因此雙主一傳加強力接應這種純粹歐美打法不適合中國。在郎平的中國女排戰術體系中,一方面要求兩位主攻要接一傳,形成雙主一傳體系。另外一方面要求接應具有當年邱愛華那樣,既有前後強攻又有戰術進攻,同時要求接應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中國式傳統接應的一傳防守能力,只是地面技術要求不像過去對技術型接應那麼高,攻防中的防的一段要求適當降低(而不是不要),攻的能力要求提高。這點與歐美接應有顯著不同(歐美接應是不負責一傳)。當進攻火力震驚世界的主攻手朱婷橫空出世後,郎平不斷在鍛鍊朱婷的一傳,也在於此。接應曾春蕾經歷了2013-14年聯賽鍛鍊後,一傳防守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而楊方旭入選國家女排也是因為既有前後排進攻又有六輪一傳。
2013年郎平的國家女排經歷了一系列磕磕碰碰和質疑之後,2014年在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郎平率隊第二次奪取世錦賽亞軍,也由此奠定了國家女排這個新的戰術體系。隨著新的排球理念和戰術體系在國家隊的樹立,中國傳統式的技術類接應得到了一次蛻變,一種綜合了傳統技術接應和歐美強力接應的新型中國式接應終於應運而生。
(作者:龍鳳劍客 球齡超過30年,資深排球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