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考古發掘中,一封木牘家書混同律法竹簡呈現在世人眼前。
這是一封來自秦朝的家書,主人公是名為「黑夫」與「驚」的兩兄弟。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翦與楚國戰於淮陽,黑夫與驚也在隨行軍士之列。行軍途中,他們給留守家中的大哥「衷」寄去了一封信。
黑夫木牘,睡虎地秦墓出土,
兩件計527字,中國迄今最早的家書實物。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驚別,今復會矣。」
今天是二月辛巳日。黑夫和驚恭祝大哥安好。母親身體還好吧?我們兄弟倆都挺好的。前幾天,我們兩個因為作戰沒在一起,今天終於又見面了。
「驚敢大心問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內同……以衷,母力毋恙也?與從軍,與黑夫居,皆毋恙也……」
驚現在大膽問候大哥,母親的身體好嗎?家裡內外有賴大哥操勞,母親過得可好?自隨軍出徵以來,我和黑夫住在一起,我們都很好。
看到這裡有沒有感覺到熟悉?這封2200年以前的家書,信首寫日期、問候家中長輩,也說明自己的狀況,和如今的信件結構如此相似。沿襲了兩千多年的家書,展現的是人們對於家人相似的關切。
「黑夫寄益就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今書節(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賤,可以為襌裙襦者,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其絲布貴,徒(以)錢來,黑夫自以布此。」
黑夫寫信來的目的,是請家裡趕緊給我們送點錢來,再讓母親做幾件夏天穿的衣服送來。收到此信,請母親留意安陸的絲布價錢,如果不貴一定要給我們做好夏衣,連錢共同送來。要是絲布貴的話,就把送錢來,我們在這邊買布做夏衣。
「……錢衣,願母幸遣錢五六百,布謹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錢矣,室弗遺,即死矣。急急急。」
錢、衣服的事,希望母親寄五六百來。布要挑選耐磨的,至少二丈五尺……我們借垣柏的錢都用光了,家裡要是再不寄錢來,就要出人命了。急急急。
問候過了家裡人,緊接著就是寫信的要緊事了。錢啊,沒錢啦!要生活費的既視感撲面而來。
說到士兵的錢、衣之事,就不得不提秦國的兵役政策。
戰國時期,變法後的秦國在民役上的繁重度堪稱七國之最,《漢書》有載,秦「力役三十倍於古」,兵役方面更是嚴苛——普通民眾的服役年齡在17到60歲,必要時如長平之戰放寬到15歲,服役年限視國家徵戰需要而定。徵戰時,士兵需要自備戰衣錢糧,這也是黑夫與驚在徵戰途中向家裡要錢和衣物的由來。
「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智(知)也,願母遺黑夫用勿少。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聞王得苟得……」
我們就要開始攻打淮陽了,不知道會持續多久,也不知道會不會有意外,請母親送給我們的錢不要太少。收到信後要回復我,告訴我官府有沒有把授爵的文書送到,如果沒到也請告知情況。大王說過軍中立功的文件不會遲誤……
秦國兵役嚴苛,相對的,其軍功制度也相當優厚。秦國士兵殺敵立功便可取得爵位、田地等獎賞,戰死的士兵家庭也會有豐厚的撫恤金,就當時秦國的整體制度而言,兵役立功是普通民眾身份上升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正是這樣的兵役制度,戰國時期秦國才能常年徵戰而國不傾。
「驚多問新負(婦)、妴(婉)皆得毋恙也?……聞新地城多空不實者,且令故民有為不如令者實……為驚祠祀,若大發(廢)毀,以驚居反城中故。驚敢大心問姑秭(姐),姑秭(姐)子彥得毋恙……?新地入盜,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
驚很惦念新媳婦和婉兒,她們都好嗎?……聽說新地城中的百姓大都逃空啦,而且讓這些原住民幹什麼他們也真的不聽招呼。……為我求神祭拜的時候,如果得到的是下下籤,那只是因為我身在叛逆之城的緣故,別想多了。問候姑姑,她和她兒子彥還好吧?新地城中有盜賊蜂擁而至,大哥一定不要去那裡。急急急。
訴說徵戰近況,掛念家中妻女,問候相好的親戚朋友,囑咐家人避開動亂之地,末尾甚至再次催促了寄錢。這樣一封家書,語言親切家常,是無數普通人的縮影。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但它也是特殊。它是一個普通士兵對戰爭直觀的感受,是秦楚戰爭的一點縮影,是秦國兵役制度直接體現,也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社會關係的表達。
參考文獻:
黃盛璋,雲夢秦墓兩封家信中有關歷史地理的問題
屈建軍,秦國兵役徭役制度試探
馮龍飛,戰國中期秦國的軍制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