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所獨有的禮樂文化源遠流長,到如今也形成了厚重的音樂歷史。從原始的骨笛,到精妙的編鐘,無不奏響美妙的華夏之聲。然而,在漫長的音樂史中,也有諸多的空白和缺憾,不過好在考古專家們曾在一座古墓中,發現了一件神秘樂器,不僅填補了歷史的空白,而且還佐證了史料的記載。究竟是怎麼神奇的樂器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那就讓小編來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專家們在研究音樂歷史時,不免要翻閱大量的史料典籍,如《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記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取竹於嶰(xie)谿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次制十二筒……以別十二律」。其中的伶倫,他是黃帝時期的宮廷樂官,更是被稱之為中國樂器的始祖。因此,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黃帝讓伶倫製造樂器,於是伶倫就用崑崙山上好的竹子,製造了一件十二筒樂器。
後來,專家們經過研究和討論,確定「十二筒」或許就是一種排簫。另外,在周代的《詩經》中,也有提到排簫,即「簫管備畢,喤喤厥聲」,甚至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專家們也發現了排簫的記載。不過可惜是的,商周時期的排簫雖有記載,但卻無實物出土,而當時最早的排簫,卻是唐代的壁畫。因此。專家們也就納悶了,最早的排簫究竟是什麼樣呢?難道真的是竹子做的嗎?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專家們對於「排簫」的話題,始終都各執己見,最後到1997年的一次考古發現,才最終確定了最早排簫的形態。是年6月,河南鹿邑縣的考古專家們,正在清理太清宮遺址,即漢代祭祀老子的殿廟遺址,然而專家們在遺址東側幾百米的地方,還意外發現了一座大型古墓。
幾天之後,專家們對古墓進行了保護性發掘,根據墓葬的形態和結構,確定其年代為商代晚期,距今約3000多年。另外,在墓葬的清理過程中,專家們還出土了1000多件豐富的隨葬品,如各類玉器,青銅器和陶器等,不過最令人感到驚奇的,則是發現了一些奇怪的骨管,他們色澤如玉,而且大都保存完好。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忙碌,專家們總共清理出來13根骨管,其長度參差不齊,最長的約33釐米,最短的約12釐米。後來,專家經過科學的鑑定,確定這些骨管是鳥類的腿骨。那麼問題來了,墓主人用它來做什麼的呢?專家們思來想去,將骨管按照高低順序排列一致,然後在音樂專家的鑑定下,確定它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即骨排簫。一時間,出土骨排簫的消息眾人皆知,同時也引起了學界專家們的廣泛熱議。
要知道,在以前的時候,音樂專家們還有一個爭議,即古代排簫是同徑管,還是異徑管,也就是一件排簫,隨著管子長度的依次遞增,管子的直徑是保持不變,還是一樣也依次遞增,或者是依次遞減。通過對太清宮古墓出土的骨排簫進行測量,發現當骨管長度增加的同時,骨管的直徑也在增加,因此可知古代排簫為異徑管。除此之外,排簫的管長和管徑之間,還有符合數學中數列的規律,故此排簫的音律也極其精準。
專家們經過研究和總結,確定太清宮古墓出土的骨排簫,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排簫實物,不僅揭秘了最早排簫的形態,而且還將排簫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幾百年,即填補了歷史空白,也佐證了史料的記載,因為骨管嚴重變形,骨質開裂疏鬆,音位不準等等的原因,這最早的骨排簫,已經無法發聲了。千年時間倏然而過,骨排簫難以再奏響古樂,但我們卻依然可以在腦海中去想像它那動聽的旋律。
考古事業是偉大的,不僅能探明歷史的真相,揭開那些未解之謎,同時還可以通過歷史反觀我們現在,甚至是探究未來。因此,在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不去了解那些偉大的考古發現,或許在某時某刻,它們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