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徽中間是什麼塔?」「吉祥物為啥不用兵馬俑?」「領跑的吉祥物朱朱為什麼不叫䴉䴉?」......
眼看十四運明年就要啟幕了,面對遊客們即將發出的靈魂拷問,作為熱情好熱又以文化底蘊深厚著稱的陝西人,能否接得住、答得妙成為每一個「東道主」的必考題。為了讓咱老陝人能對答如流,升級下知識儲備,坊上採訪到了「出題人」——十四運會視覺形象設計執行負責人、西安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張浩,一文帶你讀懂十四運的視覺設計內涵。
小設計,大寓意
從1959年創辦之時,全運會就擔負著中國體育發展的龍頭角色,真實記錄著中國體育的發展脈絡,生動反映著時代變遷的鏗鏘節拍,為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一代代運動員從這裡嶄露頭角,走向世界賽場,為祖國和人民爭金奪銀、增光添彩;全民健身熱從這裡獲得激情和動力,助推健康中國建設。而如今,體育的社會價值和多元功能被不斷開掘,大眾的體育需求持續上揚。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重要的賽事,陝西作為首個舉辦全國運動會的西部省份,如何通過視覺形象設計的廣泛應用,為國內各省市間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礎,提升全運文化和國家、舉辦地城市的美好形象?
如何把諸多想表達的東西放到一個小圖標裡,既能意會,又可言傳,既能引領體育價值,又能和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環境全面接軌,彰顯出全運的人文色彩和綜合價值,相當需要技術和創意。
初創時,設計團隊在方向上也有些「摸不準」。
「會徽中間的塔,原本設計的是大雁塔,但有建議說可以用延安寶塔山的元素時,我們茅塞頓開!」張浩興奮地告訴坊妹,視覺形象圖形要集中反映舉辦地的傳統文化、歷史風貌和發展成就,明年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的偉大時刻。「在這一重大歷史時刻,全運會的視覺形象設計,特別是會徽、吉祥物設計,若能發揮傳達出陝西革命聖地的紅色文化、周秦漢唐的歷史文化,以及表現出陝西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過程,展示發展成就的重要作用,那這個設計就有了時代感,有了高度。」
也就是這一「小小」寶塔元素的加入,讓設計團隊有了靈感,設計有了靈魂。正如張浩所說,全運會會徽、吉祥物設計通過由所處時代變化下產生的形式來承載這一時代賦予的內容時,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打破常規,致敬時代的會徽
若說視覺設計中哪一項會成為經典形象載入史冊,那非會徽莫屬了。作為全運會視覺形象設計的核心、靈魂,它不僅要有內涵信息的承載,還要在造型上具有簡潔的藝術美感與濃厚時代氣息。
縱觀歷屆全運會會徽,設計從尚不能規範製作的初級階段到具有風格特徵和時代風貌的高級階段,直接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國家經濟建設和體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表現出典型的時代烙印。
例如,第一屆全國運動會1959年在北京舉辦,會徽由跑道、麥穗、數字1組合而成,反映出建國初期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的基本狀況;十三運會會徽設計巧妙地將「13」、火炬、張開的雙臂組合成漢字「津」字,既體現出體育精神和地域文化,又寓意了奔向未來、承載夢想的主題。
本屆的會徽造型打破以往常規,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天之器的國寶玉璧為創意基礎,寓意美好吉祥,圓形的整體造型也體現出傳統文化形態象徵的「圓滿」之意,凸顯陝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正負形的同心圓點,不僅表現了陝西地處中國版圖中心『大地原點』的坐標特徵,還寓意著全運盛會回到中華傳統體育的起源地、紅色體育的發祥地。」張浩解釋道,玉璧中心的同心圓作為整個會徽的核心,為了打破其環狀中心「O」形「零」的歧義,運用剪影的設計手法將寶塔山、寶塔、延河橋、延河水、窯洞形象組合併藝術化處理,非常完美地融入在同心圓中。同時,寶塔山的造型也象徵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在黨的領導下中華體育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這也是我們對這個偉大時刻的致敬」。
坊妹注意到,會徽還有很多匠心的小設計,需要一層層「解碼」。例如,玉璧紋飾巧妙變形為點線勾勒的三個不同運動形態的人物,代表項目「遊泳、田徑、排球」,也表達出三秦兒女共築中國夢的熱情期待和勝利信心。
例如,會徽以明亮的黃、綠、藍、紫、紅漸變色為主色調,象徵了陝西有黃土高原鑄就的紅色革命聖地,有青山綠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有以發展硬科技為特點的高新科技藍海,以及定位為歷史文化國際化大都市的憧憬圖「紫」,文化、科技、時尚交相輝映,美感與實力並存。
獨出機杼,番位排布的吉祥物
一些坊友可能好奇,陝西老牌「代言人」兵馬俑為何會在吉祥物的評選中惜敗?象徵2021年牛年的秦川牛怎麼沒有藉機上位?多次成為國家發行生肖郵票的鳳翔民間泥塑「虎娃」資歷不也很深嗎?
「這些我們都考慮過,但總覺得高度不夠高、格局不夠大。畢竟吉祥物在全運會上極具推廣性、親和力,不但要體現全運會舉辦地的歷史內涵,也要反映出全運會的全新理念,緊跟時代潮流。」最終張浩的設計團隊將目光鎖在了「秦嶺四寶」上,「國家在發展建設中始終把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放在重要位置,提出『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在眾多方向的原型中最能體現自然生態的形象就是『秦嶺四寶』。」張浩解釋說,把陝西秦嶺四個國寶級珍稀動物的可愛形象作為十四運會吉祥物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能體現出陝西人民在自然生態保護方面所做出的成就與貢獻,反映出大美秦嶺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家園。
有趣的是,成為十四雲吉祥物的「秦嶺四寶」也有番位排布,要體現出主次、節奏等形式美感。
朱䴉作為陝西省獨有的珍稀鳥類保護動物,體型較小,具有展翅翱翔的能力,因此設計成高舉火炬引領隊伍向前的形象;
大熊貓是中國獨有的珍稀保護動物,在世界代表中國形象,設計成了「功夫熊貓」的模樣,有力地揮動著右臂;
羚牛是國家珍貴保護動物,它的造型要體現出力量與奔跑動感,它憨萌的「回眸」正是它在崇山峻岭上的習慣動作;
金絲猴則回歸了嬌小的身形,靈動可愛,讓它跟隨隊伍後面努力追趕,整個團隊顯示出的是一股團結向上,追趕超越的勁頭。
如此看來,各位坊友要記一下重點了:「秦嶺四寶」是一個整體,有著精密的主次順序(PS:其實關於十四運視覺設計的規範使用還有一本上百頁的指南)。
不難發現,全運會吉祥物形象從角色定位上摒棄萌化、兒童化,定位為十一二歲的少年形象,象徵著「少年強則中國強」,他們就如同鄰家男孩一般充滿活力。而名字也如鄰家少年一般:「朱朱」「熊熊」「羚羚」「金金」。別問朱䴉為什麼不叫「䴉䴉」,問就是「吉祥物名稱一定要簡單、通俗易懂」。
編輯: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