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2020-12-23 古典文學與詩詞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

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可是,你知道嗎?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

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

這首詩就是李太白的《把酒問月》。

《把酒問月》

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李白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想像力豐富,多有驚人之作。

自然萬物,在李白筆下,都是可以對話的對象。

這首《把酒問月》,根據詩前小序來看,應是作者應友人之請而作。

我們來試著翻譯下這首詩:

青天上的明月呀,你是何時出現的呀?我今天暫且停下酒杯,來問你一問。

對於明月,人類自不可得,可月亮行走卻與人緊緊相隨。

明月皎潔如飛空的鏡子,照著宮闕,雲靄散盡時,就發出清冷的光輝。

只看見夜晚時它從海上升起,誰能知道早晨它在雲間隱沒。

月亮裡的白兔,從春到秋的搗藥,嫦娥孤單地住在月亮上,誰是她的鄰居?

現在的人,沒有看過古時的月亮,今天月亮曾照耀過古人。

現在的人和過去的人都像流水一樣,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樣的。

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酒杯裡。

這首《把酒問月》,是李白對月亮的疑問,更是對歲月,對人生的疑問。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覆覆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

李白這首詩,上承屈原《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因為詩中對明月的疑問表達。

屈原在《天問》中,向蒼穹發問,向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發問。李白在此處「問明月」的靈感可能來自屈原。

對於李白的問月,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奇想自天外來。圓活自在,可謂筆端有舌矣。(「但見宵從」二句下)。

屈原啟發了李白,李白啟發了蘇軾。

面對著悠悠萬世懸於天空的明月,李白浪漫風神發揮到極致,他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天上的明月,你是何時出現的呀?我今天放下酒杯,且問你一問!

面對人生離合,蘇軾在《水調歌頭》中,起首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

李白和蘇軾的「問月」何其相似。鄭文焯評《東坡樂府》: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

在李白心裡,明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像他的一個朋友一樣,他且停杯一問之。那麼親切,那麼可愛。

李白停杯問明月,蘇軾舉杯問青天,兩位大文學家,在詩中神會。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

這樣奇逸想像力,在李白面前也不遑多讓,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

在詩的最後,李白說: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他希望月光能長久的映照在酒杯裡,這和蘇軾詞的結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意思也頗為相似。

千百年來,文人墨客仰望月亮,吟詠月亮,感慨它超越時光的永恆存在。

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從屈原到張若虛,從李白到蘇軾,我們可見中國文學的傳承。

古人們,對自然,對人生,有太多的疑問和感悟,徘徊在心間,傾吐在筆端,而留下這一篇篇的佳作,成為文學史上的財富。

相關焦點

  • 蘇軾|中秋佳節,明月高懸,把酒問青天,起舞弄清影
    中秋佳節,明月高懸,把酒問青天,起舞弄清影文/雨小荷(河南)中秋佳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深受人們的喜愛。那天,團圓的人們會共同賞月,吃月餅、石榴等。而未團圓的人則會望月思念親人,遙寄祝福。每當中秋佳節,月兒格外的明。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首詞竟然是「抄襲」一個人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首詞竟然是「抄襲」一個人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歲月長河中,誕生了很多明珠般閃耀史書的人物。有縱橫沙場,忠義傳天下的關羽、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有斷案如神的包拯、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等,除了這些名臣,武將、皇帝外,還有一些人,他們雖然沒能在仕途上,或者是王朝的建設上留下功績,但是他們用了另外一種方式留下了自己的痕跡,比如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詩仙李白等,這些人物,小亦稱之為「文化名人。」
  • 蘇軾流芳千古的詩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點評:這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來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的絕唱。它構思奇拔,獨闢蹊徑,神話與現實、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通觀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髙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青天有月來幾時
    把酒問月                   唐  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000萬嘉人與任嘉倫千裡共嬋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000萬嘉人與任嘉倫千裡共嬋娟。西安嘉人:聽秋風說,你來過,又揮別了西安的雲朵100個人心中,就有100個西安。都說西安美,最美是秋天。西安的秋天是五彩斑斕的。千年古都,魅力西安。
  •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啥關係
    比如少年讀書時代,很熟悉作者的一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也很熟悉他的一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後來便想著去找這兩句詩詞的出處。原來,這兩句都出自一首現代詞,題目是《水調歌頭·遊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首詞圍繞明月展開想像,表現了詩人極其複雜的思想感情;但不管怎樣複雜,其熱愛親人、熱愛友朋與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是永遠不變的。二、再解釋詞中的部分詞語。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任太守。2.子由:蘇軾的弟弟名轍,字子由。3.把酒:端起酒杯。把,這裡是動詞,可譯作「拿」或「端起」。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那年十七八,我們在讀這些詩
    ——佚名《蒹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 明月幾時有(原創散文)
    在東坡先生的所有詩詞中,除了那首氣勢磅礴、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外,筆者最喜歡的莫過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豪放又兼有婉約和傷感的詞作了。詩云: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
  • 蘇軾和辛棄疾都跟李白學了一招寫成千古名詞,和李白比水平如何?
    再有一個月,就是中秋節了。提到中秋節,就不能不提蘇軾的代表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據蘇軾自己在詞前寫的小序,我們知道這首詞是蘇軾在1076年的中秋節寫的,那天晚上他喝了一整夜的酒,喝得酩酊大醉。因為中秋是團圓的日子,而蘇軾被貶謫在密州,中秋之夜,孤身一人,想起他與弟弟已經7年沒見面了,一股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 中秋賞月思親詞: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何以孤篇蓋全宋?
    公元1076年,蘇軾還在山東密州任職,這年中秋,他無法和家人團圓,只能對月思念遠方的兄弟蘇轍。此時的蘇轍正在濟南任職,兩人相距甚遠,只能借月抒懷。大文豪蘇軾,歡飲達旦,大醉之後,心中思念之情倍加,即興寫下這首名垂千古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讚美中秋的終極之作?
    可是後來卻戛然而止了,再也鮮見這些感天動地的名句了,這是為何?那都是因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橫空出世。此詞一出,冠古絕今。這年八月,京城傳出消息,蘇軾將離開密州,遷任汝州知州。汝州緊鄰汴梁,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消息一出,蘇軾心中自然竊喜不已。這年中秋節的晚上,蘇軾在密州超然臺上飲酒賞月,酒後懷著對胞弟近在咫尺卻無緣相見的遺憾,和祝願天下人都有美好生活的祝願,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詩酒中李白與蘇軾跨時空對話你知道嗎?
    在密州的時候,蘇軾一直等待著他的「馮唐」,儘管兩鬢微微發白,他絲毫不在意,一直想著有朝一日引弓而發,大破北遼,重拾幽雲十六州。在對待官職的態度上,他和李白不同的是,他只想做事,不想做官,因而多次請求外放。可是最終和李白一樣,在密州這個地方,蘇軾終究沒有等來他的「馮唐」,這也只能是一個想像。
  • 學詩計劃|《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就是盛唐的月亮,用他的詩歌照亮著長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把酒問月》。把酒問月李白這首七言古詩《把酒問月》,李白通過「問」,將「酒」「月」這兩種意象糅合在一起,其創作手法是極其高明的。 問月,從屈原就開始了。《天問》說:「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本詩第一句問明月何時才有,其實跟屈原的這種追問一脈相承:問天和問月,都是一種對源頭的追問,也只能從哲學意義上去回答。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與翻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李白愛上了月裡嫦娥,求而不得最終投河?蘇軾張九齡聞聽也要爭奪
    自古以來都是,英雄難過美人關,詩仙李白雖然是詩才出眾,但遇到美妙天仙也難免喜歡。李白對月裡嫦娥的鐘愛,從李白的詩中可見一斑。據《全唐詩》統計,李白的近千首詩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 400 多首。3、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