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去年10月至12月,2020年惠州市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在市委黨校舉辦,參訓學員53人。市委組織部結合正科級幹部精準「畫像」情況,首次實行「點名調訓」和「跟班考察」,專門派出跟班聯絡員全程參與教學培訓重要環節,近距離考察學員。培訓分「理論學習、黨性修養、能力提升、惠州實踐、異地教學」五個教學模塊,採取專題輔導、學員論壇、外出考察等形式,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惠州經濟社會發展等內容,提高理論修養、淬鍊黨性、提升能力素質。學員們結合工作實際,圍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主題,深入有關縣區、鎮村及企業一線實地調研,力求在調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並形成了5篇調研報告,現摘登主要內容,以資學習借鑑。
產業園區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是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產業集聚的主要載體。高質量的新型產業園區是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重要支撐。2020年市中青班第二組學員前往我市部分重點園區實地調研,試圖為「十四五」時期惠州高質量建設「3+7」千億級產業園,打造「2+1」現代產業體系提供理論梳理和實踐建議。
內生動力不足是制約高質量發展主要原因
存在問題主要如下:第一,體制機制創新不足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惠州產業園區管理雖具有事權集中、精簡高效等特點,但受制於行政管理體制約束,園區發展總體水平不高。一是管理體制不順暢。園區規劃缺乏持續性,聯動發展機制不健全。惠南科技園與三棟數碼園因管理主體不同,缺乏聯動發展思維。惠南、東江科技園為「飛地」園區,在徵地方面協調難度大,影響擴園提質;二是產業布局不合理。一些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較好的縣區,前期沒有實行工業企業進園的集約式、集群式發展方式,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化;第二,內生動力不足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惠州產業園區整體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明顯不足。一是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園區管理機構對科技創新重視程度不夠,未將企業項目的技術水平列為招商強制指標;二是整體水平不高。以仲愷高新區為例,全國高新區排名36位,除外向型指標佔優勢外,高企新增數量、企業智慧財產權等指標均低於排名;三是服務支撐和金融支持不足。園區科技服務體系整體水平及服務質量不高,直接融資渠道不暢。第三,軟硬體配套不足是制約高規格發展的直接原因。基礎設施薄弱是我市園區的共性問題,除大亞灣石化區等少數園區條件較好外,現有工業園區多以縣區、鄉鎮村及自發建設為主,綜合效益較低。
明晰各園區產業發展重點和方向,走差異化、特色化高質量發展之路
發展高質量新型園區,既要謀定而後動,更要敢抓又善成。特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強化可持續發展理念,打造引領型產業園區。科學制定前瞻引領性好、整體關聯度大、實際操作性強的發展規劃,堅持「一張藍圖抓到底」,穩定園區發展和企業投資預期。要以產業鏈為抓手精準招商,重點吸引生態引領性企業,聚集一批高端產業。
第二,強化產業空間布局,打造特色型產業園區。用經濟手段撬動產業布局特色化、區域發展差異化,使產業園區真正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引擎。「錯位發展顯特色」。制定全市「產業地圖」,明晰各園區產業發展重點和方向,走差異化、特色化高質量發展之路。仲愷、惠陽和惠城區是電子信息產業的主戰場,要加快轉型升級。惠東重點發展新材料、數據中心軟硬體配套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築體系」。
第三,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打造科技型產業園區。創新資源要相對集聚才能發揮更大效益,產業園區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集群發展創一流」。鼓勵各縣區抓住千億工業園建設契機,各打造一個科技資源相對集聚的創新高地,積極創建省級高新區,形成1個國家級帶動若干省級的「1+N」高新區集群;明確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產業,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推動園區企業提質增量。
第四,強化園區融合發展,打造聯動型產業園區。建立互補共融的區域合作,是有效提升產業聯動的重要手段。「融合發展強聯動」。支持廣東(仲愷)人工智慧產業園與惠陽(新圩)智能製造產業園建立跨縣區合作共建園區和項目利益共享機制。
第五,強化基礎配套建設,打造生態型產業園區。「基礎先行穩根基」。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推進5G布網和應用,積極打造「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示範園區;「完善體制降成本」。借鑑自貿區行政審批改革,探索建立「以準入後監督為主,準入前負面清單方式許可管理為輔」的投資準入管理體制,讓企業輕裝上陣;建設園區行政服務中心,提供「一門式一網式」服務,實現審批不出園。「融合互補促循環」。加快產城人融合步伐,積極發揮園區集聚產業、發展經濟等功能,集中建設功能配套的服務設施,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升級改造謀發展」。加大對老舊工業園區的改造,出臺改造獎補、老舊園區優質項目搬遷過渡補助等政策,為產業發展釋放潛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