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陳慧君
丁國英,一位普通的傈僳族姑娘,從一名教師成長為一校之長,她憑著對教育和家鄉的摯愛,紮根山區學校,以發展鄉村教育為己任,默默耕耘,誨人不倦;她開創並堅持開展山區小學「整本書閱讀」活動,以此架起了貧困山區和發達地區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她是永平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縣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也是永平縣龍街鎮中心完小校長。
傾心教育撐起求學之路
永平縣龍街鎮貴口村第六村民小組位於大山深處,是一個40多戶人家散居的傈僳族山寨——「丁家山」,丁國英便在這裡出生。
丁家山的教育條件不好,僅有的一所小學只開設一至三年級的課程。丁國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再走40多分鐘的山路到達學校。學校條件簡陋,不能給學生們提供加熱飯菜的地方,因此,帶去的午飯也是冷著吃的,儘管如此,丁國英還是風雨無阻地堅持上學。最終,這個樂觀開朗、勤勞堅韌的傈僳族姑娘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理州民族師範學校。
2000年,丁國英從師範學校畢業回到永平縣,她主動申請到老家貴口村完小任教。從她當班主任那天起,她便在靈魂深處植入了一顆愛的種子。她常說:「像我們山區寄宿制學校的孩子多數從小就遠離父母,情感缺失,老師們應該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他們。」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2009年9月,丁國英接收一年級新生時,有個高個兒、髒兮兮的女孩引起了她的注意,通過詢問得知,女孩名叫小菊,家住龍街鎮邑俚村,已經9歲。小菊家裡比較貧困,父親已經去世了,靠母親一人維持家庭生計。
此後,丁國英就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小菊的責任,經常為她購置衣物、文具。
一天,丁國英得知小菊已經好幾天沒到校時,立刻趕到小菊家做思想工作,並積極為小菊爭取愛心資助,在丁國英的幫助下,小菊又回到了她所熱愛的學校裡。2018年7月,小菊順利考入無錫的一所職業技術學校。
教學改革點亮閱讀之心
2004年,丁國英調到了龍街鎮中心完小任教。而一場異地教學項目,讓丁國英的閱讀理念開出了花,結出了果。
2009年7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央電教館共同組織實施了「技術啟迪智慧」項目,龍街鎮中心完小列入了全國40所項目學校之一。在與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共同對小學語文學科開展遠程合作備課、合作學習的活動中,丁國英與揚州維揚實驗小學卞國湘老師相識,在異地兩個班級間開展起了整本書共讀的活動。
萬事開頭難,將整本書閱讀引入課堂,在龍街鎮聞所未聞。這樣行嗎?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家長質疑,社會上也有了不同的聲音,丁國英頂著壓力,堅持在班級裡推行整本書閱讀的活動。
「記得第一次把『整本書閱讀』帶到課堂上時,為了得到家長的支持,我先召開了家長會,在會上講述了親子共讀的目的與意義,接著當堂閱讀了書的第一部分,最後約定家長和學生在一個月內讀完此書,並寫出讀書心得。」丁國英回憶道。
在共讀中,丁國英和卞國湘約定兩個班的孩子互通書信。於是,兩地孩子開始了「鴻雁傳書」。「當我們班的孩子收到揚州小朋友寄來的圖書、信和禮物時,高興得又唱又跳。 」丁國英說。
再次召開家長會時,家長們爭著發言,大家紛紛反映「整本書閱讀」的良好效果。2014年,龍街鎮中心完小先後有12個班級和揚州維揚實驗小學相應班級一一結對,開啟了「整本書閱讀」活動的共享之旅。
丁國英的努力也結出了碩果,在第十一屆中國兒童閱讀論壇暨2015年度「閱讀改變中國」頒獎典禮活動中,丁國英獲評「年度點燈人」榮譽稱號,並作為雲南少數民族鄉村點燈人代表進行交流發言。「一份春華,一份秋實,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我將紮根山區,做孩子閱讀之路的點燈人。」丁國英說。
轉載請註明來源《民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