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越,1990年出生於福建莆田,玉雕師、工藝美術師、國家二級技師。多年來一直從事玉雕藝術的研究創作工作,創作出眾多優秀作品,作品特點鮮明,立意獨特,深受眾多藏家愛好者好評。
石之美者為玉。自古以來,國人便偏愛玉石,古人稱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形容男子品格高尚,姿態謙和, 像玉石一樣溫潤。「冰肌玉骨,冰清玉潔」則是形容女子高雅純潔。玉石文化與中國文化緊密關聯在一起,源遠流長。
玉雕更是我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玉石經過玉雕匠人的精心設計,反覆雕琢,最終成為一件件形態各異的工藝品。福建莆田的陳智越,便是化腐朽為神奇,點石成「玉」的玉雕師。
中國當代的玉雕工藝,總體可分為兩大流派,北派、南派。北派以北京為代表,特點是粗獷、氣勢。涵蓋遼寧、天津、河北、部分河南、新疆等北方各省市。南派則包括長江沿岸及以南地區,特點是細膩形象。
來自福建的陳智越老師自小便是在一個濃鬱的玉雕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身邊的人大部分都是學玉雕的,看著一塊塊頑石,在玉雕藝人的手下,經過反覆雕琢變成栩栩如生的各種藝術品,一顆種子漸漸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熱愛是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但是基本的技能還需要潛心學習。2005年,陳智越為學習玉雕技術,隻身去廣州呆了一年半,2007年又來到平洲繼續深耕、學習。從最基礎的的拿刀開始,到材質的講解,到創作的技法,一點點摸索,一點點探究。對於最初的求藝學習的過程,陳老師不願多說,其中的艱難肯定也是有的。遠離家鄉,孤身一人,奮鬥打拼的酸澀他嘗過,但是他最終堅持下來。玉石雕刻,也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精神寄託。不僅系統的掌握了雕刻的理論知識,同時熟練掌握了翡翠玉石的雕刻技法及創作技巧。憑著對玉雕事業的熱愛與追求,在創作過程中不斷鑽研探索,陳智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深入骨髓的熱愛與日益成熟的技藝,讓陳智越老師的作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漸漸打開圈子,業務也越來越多,最終陳智越老師在2012年創辦個人工作室《九九翡翠》工作室。
多年來,陳智越創作了眾多優秀的作品,備受業界好評,尤其擅長人物、山水、佛像等題材。其作品風格特點鮮明,立意獨特,深受古玩愛好者和收藏家們的喜愛。藝術源於生活,生活也是在不斷挑戰中自我成長的。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陳智越並沒有放鬆下來,他總結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雕刻技法,力爭讓手中的作品更加豐富多彩,在雕刻之路上,走的更遠,更久。
我們都說藝術源於生活,不如說藝術源於人對生活的感悟與體會,所以才有高於生活一說。每件藝術品的創作都凝聚著作者的思想、經歷與對生活的感觸。正是因為創作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是圍繞一個主題不斷發散,而又最終聚攏的過程。藝術的要求是有感而發,這就需要有更豐富的文化積澱和藝術素養對象是不固定的,每個人都擁有創造的能力,而能否成為藝術則取決於其感知力與掌控力。 陳智越在玉雕行業浸淫多年,對於當下玉雕行業的發展現狀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觸。
「零幾年的時候我們家鄉的雕刻氛圍挺濃的,但現在基本上是沒有了,現在很少有年輕人會選擇這一行業。但是藝術是無價的。做藝術最重要的還是要工藝求精,不斷創新。」陳智越有些遺憾又有些堅定的說道。
玉雕是一門老而彌新的藝術, 它承載著的不僅僅是創作的工藝,更是精神的寄託和文化的傳承。玉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不僅與歷史、文化、政治、藝術等有著密切聯繫,也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生生代代的觀念習俗。
在當下人們心浮氣躁,力求 「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之時,更需要像陳智越老師這樣兢兢業業,刻苦鑽研的工匠精神。期待看到陳老師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