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巧琢,刀筆生花——記玉雕匠人陳智越

2020-12-16 匠人百科

陳智越,1990年出生於福建莆田,玉雕師、工藝美術師、國家二級技師。多年來一直從事玉雕藝術的研究創作工作,創作出眾多優秀作品,作品特點鮮明,立意獨特,深受眾多藏家愛好者好評。

石之美者為玉。自古以來,國人便偏愛玉石,古人稱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形容男子品格高尚,姿態謙和, 像玉石一樣溫潤。「冰肌玉骨,冰清玉潔」則是形容女子高雅純潔。玉石文化與中國文化緊密關聯在一起,源遠流長。

玉雕更是我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玉石經過玉雕匠人的精心設計,反覆雕琢,最終成為一件件形態各異的工藝品。福建莆田的陳智越,便是化腐朽為神奇,點石成「玉」的玉雕師。

中國當代的玉雕工藝,總體可分為兩大流派,北派、南派。北派以北京為代表,特點是粗獷、氣勢。涵蓋遼寧、天津、河北、部分河南、新疆等北方各省市。南派則包括長江沿岸及以南地區,特點是細膩形象。

來自福建的陳智越老師自小便是在一個濃鬱的玉雕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身邊的人大部分都是學玉雕的,看著一塊塊頑石,在玉雕藝人的手下,經過反覆雕琢變成栩栩如生的各種藝術品,一顆種子漸漸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熱愛是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但是基本的技能還需要潛心學習。2005年,陳智越為學習玉雕技術,隻身去廣州呆了一年半,2007年又來到平洲繼續深耕、學習。從最基礎的的拿刀開始,到材質的講解,到創作的技法,一點點摸索,一點點探究。對於最初的求藝學習的過程,陳老師不願多說,其中的艱難肯定也是有的。遠離家鄉,孤身一人,奮鬥打拼的酸澀他嘗過,但是他最終堅持下來。玉石雕刻,也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精神寄託。不僅系統的掌握了雕刻的理論知識,同時熟練掌握了翡翠玉石的雕刻技法及創作技巧。憑著對玉雕事業的熱愛與追求,在創作過程中不斷鑽研探索,陳智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深入骨髓的熱愛與日益成熟的技藝,讓陳智越老師的作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漸漸打開圈子,業務也越來越多,最終陳智越老師在2012年創辦個人工作室《九九翡翠》工作室。

多年來,陳智越創作了眾多優秀的作品,備受業界好評,尤其擅長人物、山水、佛像等題材。其作品風格特點鮮明,立意獨特,深受古玩愛好者和收藏家們的喜愛。藝術源於生活,生活也是在不斷挑戰中自我成長的。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陳智越並沒有放鬆下來,他總結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雕刻技法,力爭讓手中的作品更加豐富多彩,在雕刻之路上,走的更遠,更久。

我們都說藝術源於生活,不如說藝術源於人對生活的感悟與體會,所以才有高於生活一說。每件藝術品的創作都凝聚著作者的思想、經歷與對生活的感觸。正是因為創作是一個凝聚升華的過程,是圍繞一個主題不斷發散,而又最終聚攏的過程。藝術的要求是有感而發,這就需要有更豐富的文化積澱和藝術素養對象是不固定的,每個人都擁有創造的能力,而能否成為藝術則取決於其感知力與掌控力。 陳智越在玉雕行業浸淫多年,對於當下玉雕行業的發展現狀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觸。

「零幾年的時候我們家鄉的雕刻氛圍挺濃的,但現在基本上是沒有了,現在很少有年輕人會選擇這一行業。但是藝術是無價的。做藝術最重要的還是要工藝求精,不斷創新。」陳智越有些遺憾又有些堅定的說道。

玉雕是一門老而彌新的藝術, 它承載著的不僅僅是創作的工藝,更是精神的寄託和文化的傳承。玉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不僅與歷史、文化、政治、藝術等有著密切聯繫,也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生生代代的觀念習俗。

在當下人們心浮氣躁,力求 「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之時,更需要像陳智越老師這樣兢兢業業,刻苦鑽研的工匠精神。期待看到陳老師更多更好的作品!

相關焦點

  • 匠心不改,傳承玉道——專訪蘇作玉雕大師林建平
    家鄉工藝文化和藝術傳統氛圍孕育了這位優秀的匠人,同時賦予了他一雙巧匠之手,生於1972年的林建平從小就在這樣的工藝文化和藝術傳統氛圍中成長,頗有天賦。林建平強調,雕刻什麼不重要,木雕也好、石雕也好、玉雕也好……這些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重要的是在設計雕刻作品時是不是給了作品靈魂,有沒有將情感融入其中。靈魂與情感是技藝的堅持,也是林建平作為匠人的堅守。
  • 玉雕大師——韓德曉
    韓德曉,男,1983年出生於玉雕之鄉——鎮平縣。湖南省玉石雕刻大師,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高級技師。1998—2001年,在鎮平縣工藝美術學校學習玉雕專業。2008年進入天津美院進修,取得結業證書。韓德曉老師認為美玉不琢,無以成器。
  • 「匠人面對面」謝玉:琢玉人,守藝人;工於形,匠於心
    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一位命裡和名字裡與玉結緣的工藝美術人;一位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雖不驚鴻,但清水芙蓉,不仰望他人,視己亦是風景的玉雕手(守)藝人;是一位時而伏案琢玉,時而吟詩作畫的徐州詩詞協會會員。
  • 「雕琢技藝、刀筆生花」25位雕刻藝術家競技浙江嵊州
    「雕琢」技藝、刀筆生花。據了解,此次比賽主題為匠心傳承守正創新,現場創作木料和創作需要的工具需自帶,組委會負責提供操作臺,木材尺寸不小於50公分,在規定的時間內創作完成。現場創作的作品由主辦方收藏,創作完成後,在嵊州文創主題館展出。組委會還將邀請國內行業權威人士對作品進行點評。據悉,此次大賽,現場創作為期三天。
  • 上天之石,溫潤如心——玉雕藝術家吳家峰
    每次看到各色各樣的玉雕作品時,都會驚嘆於玉雕師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豐富無窮的創造力。一塊塊大小不一,奇形怪狀的石頭在他們的巧手下,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匠人琢玉,一琢一磨,也大為不易,玉之堅,既堅強,又脆弱,須知輕、重、緩、急,亦要起、承、轉、合,相互呼應。吳家峰,1983年出生於福建羅源,自幼愛好玉石雕刻。
  • 記錄 千年琢一玉,揭開玉雕史上的塵封記憶……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古人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製作已經相當精美,有的器物上的圖案紋樣極其細緻規整在當時還沒有金屬工具,那麼如此精美的玉器是用什麼工具加工的呢?
  • 匠人面對面|朱金財:枘鑿工巧,萬物心生,時間與匠心的沉澱者
    枘/鑿/工/巧在被問及人生及藝術信仰是什麼時,朱老師說:藝術本身就是一種信仰、教育和奉獻;它是人生的一種責任、一門功課和精神世界。《紫氣東來》1989年的他應北京三星工藝禮品廠的邀請,北上北京,擔任該廠的生產管理及設計工作,他創新性的結合木工技藝對家具的不同部位予以配花,賦予家具的靈動和寓意,使家具富有文化內涵,從而使產品廣受歡迎。
  • 揭秘「摯愛鑽」頂級切工 | 以匠人之心,琢時光之影!
    然而想讓莫桑石能散發更奪目光彩,並非易事,根據光學原理,如同鑽石一樣,切面越多,反射光越強,光芒更加閃耀,但是要讓莫桑石切面完美增加,只有少數切工大師成功跨越。  摯愛鑽用大師級的頂級鑽飾切割技術,將原石變成寶石。
  • 玉痴王康的精彩人生——記中國玉雕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康
    湖南省玉石雕刻大師、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中國玉雕大師聯合會河南分會名譽會長、中國玉雕大師聯合會藝術總監、全國工美集入庫玉雕大師、工藝美術師、中國玉雕師評審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玉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康成長在中國玉器之都河南鎮平,對玉文化耳濡目染、充滿感情。師從國家級玉雕大師張保國先生,是張保國先生最為器重的愛徒。
  • 「無盡夏」的繡球花,真乃是「散作千花簇作團,玲瓏如琢巧如攢」
    唐朝詩人柳宗元被貶柳州的時候,看到當地壯族青年男女互相投擲( 「飛砣」形狀的繡花布囊,內充棉花籽、穀殼、谷粟等,並手工刺繡上一些吉祥圖案)娛樂時,據傳聞曾寫下了「男女分行戲打球」的詩句,明正德間桑悅在《記僮(壯)俗六首》中,也有 「親鄰相助歌迎鬼,男女分行戲打球」的詩句,以記述柳州一帶壯族人民拋繡球的習俗。
  • 揭秘古代"琢玉聖手",一代玉神的傳奇故事
    它們的名字,來自明末的一位玉雕神工——陸子岡。今天,我們來講一講陸子岡和他的宮廷玉雕故事。  嘉靖、萬曆年間,有一位玉雕藝人名叫陸子岡。《蘇州府志》記載,他雕的玉水仙簪,玲瓏奇巧,細如髮絲而不斷。  這件《百駿圖》扳指,只花了陸子岡幾天時間。他在小小的玉扳指上刻出重巒疊嶂的背景和一個大開的城門,馬卻只雕三匹,一匹馳騁城內,一匹正向城門飛奔,一匹剛從山谷間露出馬頭,好像萬馬奔騰,馳騁山城。陸子岡以虛擬的手法表達了百駿之意,在有限空間中以虛寫實,寓百駿於想像,妙不可言。
  • 翡翠玉雕的雕工是越複雜越好嗎?看完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我們都知道影響翡翠價值的因素有:種水色工,雖然雕工不是最基礎的,但它在翡翠玉雕中就會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好的雕工不僅可以遮蓋翡翠原本的瑕疵,還可以給翡翠創造出更多的額外價值。而越精湛越複雜的工藝,其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成本就更多了,而這樣的翡翠玉雕成品價格自然也不會低。那翡翠玉雕是不是越複雜就越好呢?其實還真不一定。翡翠玉雕並不是越複雜就越好,而是不管是未經雕琢的天然美,還是巧手雕琢的工藝美,一切都應追求與玉石的完美契合為佳。
  • 琢玉人的2020年:有人黯然離場,有人奮勇當先
    來自玉雕大師藝術網 作者:大師兄寫作組都說商場如戰場,可以解釋為,雖然沒有硝煙,但是卻關乎生死。只一個「死」字,就讓人不寒而慄。但不要忘記,「死」字的前面還有一個字:「生」。其實,生與死,原本是指人生。而商業領域的「生」與「死」,同樣是特別的重要。
  • 蘇州玉雕大師張壽宴:難捨《鴻鵠之志》,不忘玉人初心
    玉雕作品溫潤細膩,通透光澤,人物、花鳥、山花、瓶爐,種類繁多,從禮器御用到民間私藏,世人趨之若鶩,名流奉為圭高。能工巧匠們以師徒傳承方式入行,蘇州玉雕大師張壽宴便是其中一員。1998年,張壽宴16歲,主做紅木雕刻,在為玉雕擺件打造紅木底座時,被玉雕作品細緻精巧所吸引,轉而投身改做玉雕。
  • 老蘇州才知道的琢玉人與事
    史料記載,吳維鑲祖孫四代全在宮中供職(琢玉)。「常以藝諮事」則說的是乾隆皇帝與蘇州琢玉名匠姚宗仁論玉的事。姚宗仁父子均是專諸巷琢玉高手,姚宗仁是一個仿製古玉的高手,其父授予「染玉之法」(做舊),連乾隆皇帝也難辨其真偽,「雙嬰玉杯」即為姚宗仁所琢。
  • 玉石雕刻,指尖上的傳承|中國匠人大會工藝美術大師特輯
    #中國匠人大會#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國度,上下五千年,時間的流逝,朝代的更替,文明的興衰,歷史長河滔滔,匠人代代相傳,繼承與發揚,不變的是歷經磨礪的匠人精神和匠人人格!
  • 騰衝玉雕大師楊樹明:賦予石頭生命
    楊樹明作品《魚龍》 從普通農民到著名的玉雕大師,楊樹明花了二十餘年的時間。如今的他對玉石的價值判斷已經輕車熟路:「玉石的價值構成主要分成種、水、色、底、工五個部分。 玉雕改變了楊樹明的生活,甚至改變了他的性格。楊樹明介紹,年輕時候自己有著活潑好動、擅長表達交流的性格。從事玉雕工作以後,慢慢地,自己靜了下來,變成了現在更喜歡安靜,少言少語的性格。當問起更喜歡什麼樣的自己時,楊樹明說:「現在沉得下來,安靜的性格更適合我,適合鑽研玉雕,因為作為一名玉雕師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 西安:以「匠心」傳承藍田玉雕 用「文化」代言文創產品
    7月13日,縣委常委、副縣長田華帶領省內眾多知名媒體人、網絡大V探寶藍田玉雕基地,而這些精美的玉雕作品出自藍田玉雕技師之手,玉雕技師中,有年近8旬的非遺傳承人,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也有年輕的玉雕新秀,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他們的玉雕故事。
  • 大國匠心節目組講述:品味時光的白茶匠人
    (原標題:大國匠心節目組講述:品味時光的白茶匠人) 茶葉起源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