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足「陽光」文章 繪就發展篇章
近日,攀枝花市服務業暨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召開。
大會指出:康養產業要按照「環境養身、文化養心、研學養智」思路,認真落實「一核一帶三谷」布局,深入實施康養旅遊產業「5115」工程,全力發展「康養+社區」「康養+鄉村」等「康養+」產業,加快安寧河流域綜合開發和金沙江沿岸農文旅融合發展,不斷壯大陽光康養產業集群,走一條全域康養、全民健康的攀枝花之路。
康養旅遊,已成為米易的一張靚麗名片。「康養+社區」「康養+鄉村」也在米易成功實踐,成為米易助力鄉村振興、探索基層治理的新途徑、新方法。
「康養+鄉村」 鄉村發展新引擎
初冬的米易,陽光正好,瓜果飄香。
12月7日上午,米易縣賢家村。一群群享受陽光的康養人們或在陽光下散步,或在打桌球,或在下棋……歲月靜好,生活怡然。
「今年受疫情和交通的影響,只來了3000餘人,比往年差遠了。」賢家村村委會主任王朝宗告訴記者,去年,賢家村1萬餘張床位供不應求,實現康養旅遊收入8100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000元。
8100萬元、25000元,兩個數據見證著賢家村從曾經的「收入偏低村」一躍成為如今的「陽光康養第一村」。「賢家村的成就,離不開康養產業的發展,更離不開『紅旗』引領作用的發揮。」王朝宗感嘆道。
曾經的賢家村,土地零散、坑窪不平,無設施農業、無經濟作物,全村人均純收入一度低於全縣平均水平。村子發展面臨「瓶頸」,當時的賢家村黨支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後經過專家調研、論證,找準了問題的根源,並通過黨員示範引領,賢家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
通過調整田型和新建設施大棚,賢家村順利從傳統農耕向設施農業提升,全村早市蔬菜畝產由0.5萬元提高到4萬—6萬元,村子邁出了發展的「第一步」。
經過田型調整的賢家村,有了一定經濟基礎,也順利趕上了全市康養產業發展的浪潮。2014年,攀枝花市選定了賢家村作為「康養示範點」,拉開了賢家村康養產業發展序幕。
「當時依靠設施農業,村民們賺了一些錢,但要發展康養,沒人心裡有底。」王朝宗仍記得,當時在村民會議上提出發展康養產業時,村民們頭搖得像撥浪鼓。
看著鼓勵村民發展康養行不通,王朝宗和村裡的另一名黨員商量後,決定自己動手幹,打造康養點位。
「當時我們心裡也都沒底,只能硬著頭皮幹。」讓王朝宗沒想到的是,第一年提供的140個床位,根本就沒有剩餘,而且前來諮詢的康養電話也打個不停。
團寶山、祥悅兩個康養示範點的火爆景象,如星星之火般,點燃了賢家村康養產業的燎原之勢。2015年,賢家村康養接待中心新增至20餘家;2016年,康養接待中心達230餘家……
「下一步,我們將對全村康養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運營,推動康養產業向『農文旅』融合發展延伸,打造集食、宿、旅遊、休閒、度假、養生等一條龍服務,使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王朝宗介紹。
賢家村的華麗蝶變,離不開黨建引領,更離不開「康養+鄉村」模式的落地落實。「康養+鄉村」模式,不僅讓村民們找到了致富奔康的「新法寶」,也讓賢家村找到了鄉村發展的「新引擎」。
「康養+社區」 基層治理新舉措
在米易,不僅有「康養+鄉村」的成功實踐,更有「康養+社區」的不斷探索。
當天,走進米易縣河西小區悠然南山日間照料中心,一路上處處是練歌、練舞的康養人群。而河西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桂燕,正盯著電腦,挑選著第二屆文化藝術節的節目。
「第一屆文化藝術節是無節目可選,只能找人、找節目,現在是節目太多了,選人選節目都搞不贏。」李桂燕臉上洋溢著自豪。而李桂燕的自豪,得益於社區「康養流動黨員之家」和米易老年大學社區分校的成立,通過建立「兩大平臺」,不僅成功實現讓康養人群融入社區,也讓社區的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資源整合難、居民參與度低、溝通交流少,曾一度是河西社區的治理難題。如今,河西社區通過以興趣為紐帶,成立舞蹈隊、書法隊、唱歌隊,把過去社區內一個個單一的個體,凝聚成為一個整體,並積極鼓勵引導他們在社區治理方面發揮作用。
「有了這些隊伍,就像多了幾十個社區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一下子就便捷、高效多了。」李桂燕說,下一步,他們將繼續引導康養人群參與社區事務,增強他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切實提升社區的基層治理能力。
「康養+社區」模式,在社區和康養人群間搭建起溝通、交流平臺,不僅助力康養人群實現從「異鄉客」到「主人翁」的轉變,找到歸屬感、成就感,也為提升社區基層治理能力找到了新方法、新途徑。
做足「陽光」文章,發展「康養+」產業,米易縣緊緊圍繞中央、省委、市委發展定位,全力打造國際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繪就發展新篇章。
(文章來源:攀枝花日報)
(責任編輯:DF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