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韋營鄉秋色正濃,田間熱鬧,在格桑花的簇擁下,記者直達了最南端的武家窯村。
眼前的武家窯村村委會樸拙莊嚴,掛在正中央的脫貧攻堅紅旗村獎牌令人振奮。
武家窯村易地扶貧搬遷點新貌
《思源賦》
緊靠村委會的是已建成併入住的武家窯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醒目的「德潤澤長」碑和鐫刻的《思源賦》引人入勝,一排排古樸大氣的秦漢建築風格安置房成了貧困群眾的幸福宅。
武家窯村村委會辦公陣地新貌
建檔立卡貧困戶駱佔海的妻子何臘秀正在廚房裡準備午飯,乾淨整潔的廚房裡,餐桌、油煙機、煤氣灶、電飯鍋等設備一應俱全,她輕聲哼唱著歌曲,雙眼裝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駱佔海則在離家不遠的地頭,正忙著同村主任張效成一起平整入冬後種植大蒜的土地。
駱佔海向記者指了指遠處就要拆掉的舊房子,一眼望去與現在的易地搬遷新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得破敗而落寞。
駱佔海家的舊房子
駱佔海家的新房子
駱佔海一家6口人,是建檔立卡未脫貧戶。2016年還是家裡主要勞動力的駱佔海外出打工時從高處墜落,致顱腦挫裂傷,目前還在康復期的他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家中兩位老人均年過七旬,兒子在外艱難務工,原本為全家生計發愁的駱佔海在脫貧攻堅中看到了希望。
如今,在外務工因缺技術四處碰壁的兒子駱俊峰經過培訓和介紹後,有了一份從事汽車維修的好工作。駱佔海得以在家門口從事輕體力務工,妻子一邊照顧家裡一邊也在務工,原本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逢人就誇,多虧黨和政府脫貧攻堅的政策好,讓全家搬進了現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實現了務工就業。
「搬進新房快3個月了,覺得還像做夢一樣。以前家裡在一口破舊窯洞裡湊合著做飯,住的也是舊平房和窯洞,現在你瞧瞧——這新房比樓房還要好!有了水衝式廁所,還能洗澡哩!」駱佔海說。
駱佔海向記者算了一筆帳,今年家裡種了2畝大蒜,為慎重起見,村裡動員農戶購買了旱澇保收保險,還都幫著賣成了錢,一畝地下來收入有2800元,他們兩口子都在家門口務工,每人每月收入2500元,今年幹了7個月,總共收入3.5萬元。流轉土地18畝,流轉費每年1800元,天津幫扶資金分紅6400元,還兼顧種了洋芋、蕎麥等莊稼,預計家庭總收入過9萬元,人均純收入超出16000元,今年有信心摘掉「窮帽子」,今後再也不會為生計發愁了。
「明年,我們打算在縣城或是蘭州開一家洗車房,兒子學到的汽修技術也能派上用場,家裡計劃還要擴大大蒜種植面積……」說到對明年生活的打算,駱佔海堅定的目光中透著期許。
脫貧攻堅的春風一經吹響,武家窯村徐自全、劉懷衛、劉明忠、王世豪等一個個像駱佔海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改變了脫貧落後的舊面貌,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46歲的徐自全是武家窯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兩個孩子分別在上高中和大學,還要贍養兩個年過80 的老人,因學因病致貧的他常常為錢犯愁。
今年在鄉村幹部的動員下,徐自全種了5畝大蒜,現在已由村委會對接全部賣出,總共收入了13200元。年初,他還承包種植了3畝村集體的大蒜,掙了900多元。
「務莊稼20多年來,我還是頭一回在家門口打了短工,實現了掙錢務地兩不誤。」徐自全高興地,家裡有27畝土地,加上租種別人的總共種了50多畝地,今年屬大蒜最好了。豆子、胡麻、洋芋、玉米合起來種了有40餘畝,加起來的收入還不到1萬元。
海拔高、乾旱缺水,以土豆、玉米種植等傳統農業為主的武家窯村,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滯後,貧困面較大。試種的大蒜產業點燃了這裡希望的田野,村集體還在今年試種了冬蘿蔔和大白菜等蔬菜,也獲得了豐收。
建檔立卡貧困戶史旭珍一邊摘白菜一邊說,「村委會讓我們大傢伙來村集體的地裡自行挖白菜,個數不限,一分錢也不用掏,咱今年吃的冬菜不發愁了,就連往年需要醃製的熟菜也不用花錢買了。」
搬入安置新房的史旭珍母女倆正在廚房忙活
迎著寒風走在深秋的武家窯村,不論是村委會嶄新的辦公陣地,還是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的易地搬遷安置點,亦或是鄉村幹部帶領村民們在田間地頭熱火朝天的幹勁,都讓人如沐春風,暖意洋洋,倍感振奮。
武家窯用這般的實幹勁兒告訴人們,只要帶著對老百姓的牽掛和感情撲下身子奮力去幹,沒有脫不了的貧,致不了的富。
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居住環境,武家窯村堅持把人居環境改善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閒置土地,對閒置的村小學進行再規劃再利用,新建安置點一處,安置16戶50人。縣鄉村時時安排專人監管工程質量,並吸引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安置點務工的同時監督工程質量。目前,安置群眾已全部搬入新居,武家窯村易地扶貧安置搬遷點成了全縣安置點中第一個建成和入住的點。
武家窯村還按照「建材統一提供,風貌統一設計,農戶自主改造」的方式,整體推進全村213戶農戶院落及附屬物改造,同步開展「六改三清」,引導落實「五淨一規範」,展現了武家窯村的新農村新生活新氣象。
武家窯村還堅持10個指頭彈鋼琴,在確保安置點高質量建設的同時,始終將如何幫助搬遷戶依託產業就近務工,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放在心頭,通過乘風破浪,大力發展大蒜種植特色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新渠道。
「我們村258戶、880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佔到了73戶,266人,按照「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今年村裡種植大蒜430畝,其中村集體種植340多畝,農戶種植80多畝,村集體經濟也是首次突破了『空殼』,達到了10萬元。」武家窯村黨支部書記徐友凡說。
武家窯村還十分重視黨建在脫貧攻堅和產業培育中的引領作用,成立了脫貧攻堅特別黨小組,在每月25日定期開展主題黨員活動,由黨小組、村兩委班子和黨員向群眾進行心貼心宣傳政策,並把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廣場,分成了黨員責任區和村兩委班子等責任區,充分發揮了黨支部在脫貧攻堅中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武家窯村還堅持把精準施策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務實之舉,重點在「住、扶、培、保」等方面精準發力,切實抓好20戶易地搬遷、6戶危房改造、8戶產業扶持、2戶勞務技能培訓、3名大病患者救助和12名學生上學補助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依託天津寧河區對口幫扶267萬元扶持資金,以資金入股甘肅康源農業有限公司年底參與分紅的方式,幫助14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4238元,真正使「一戶一策」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定心丸。
為了凝聚人心轉民風,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武家窯投資40餘萬元,新建文化牆1000餘米,製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群眾自力更生公益廣告牌80餘塊。大力倡導「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脫貧志向,積極引導群眾「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韋營鄉黨委書記石維向介紹說,韋營鄉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積極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在全鄉試種2500畝大蒜,從收益來看遠遠高於其他傳統農業,促進了全鄉產業發展,很多村村集體收入實現了5萬元,好的村則突破了10萬元。他說,韋營鄉會繼續以縣委、縣政府授予的脫貧攻堅紅旗村獎牌為動力,在帶領易地扶貧安置點群眾挪窮窩的同時,將大蒜種植培育成全鄉的主導產業,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讓昔日北部山區的「窮山窩」邁步走向黨旗紅、產業興、百姓富、村莊美的「幸福村」。(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