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韋營鄉武家窯村:產業發展鋪就幸福路

2021-03-05 榆中發布

深秋的韋營鄉秋色正濃,田間熱鬧,在格桑花的簇擁下,記者直達了最南端的武家窯村。

眼前的武家窯村村委會樸拙莊嚴,掛在正中央的脫貧攻堅紅旗村獎牌令人振奮。

武家窯村易地扶貧搬遷點新貌

《思源賦》

緊靠村委會的是已建成併入住的武家窯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醒目的「德潤澤長」碑和鐫刻的《思源賦》引人入勝,一排排古樸大氣的秦漢建築風格安置房成了貧困群眾的幸福宅。

武家窯村村委會辦公陣地新貌

建檔立卡貧困戶駱佔海的妻子何臘秀正在廚房裡準備午飯,乾淨整潔的廚房裡,餐桌、油煙機、煤氣灶、電飯鍋等設備一應俱全,她輕聲哼唱著歌曲,雙眼裝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駱佔海則在離家不遠的地頭,正忙著同村主任張效成一起平整入冬後種植大蒜的土地。

駱佔海向記者指了指遠處就要拆掉的舊房子,一眼望去與現在的易地搬遷新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得破敗而落寞。

駱佔海家的舊房子

駱佔海家的新房子

駱佔海一家6口人,是建檔立卡未脫貧戶。2016年還是家裡主要勞動力的駱佔海外出打工時從高處墜落,致顱腦挫裂傷,目前還在康復期的他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家中兩位老人均年過七旬,兒子在外艱難務工,原本為全家生計發愁的駱佔海在脫貧攻堅中看到了希望。

如今,在外務工因缺技術四處碰壁的兒子駱俊峰經過培訓和介紹後,有了一份從事汽車維修的好工作。駱佔海得以在家門口從事輕體力務工,妻子一邊照顧家裡一邊也在務工,原本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逢人就誇,多虧黨和政府脫貧攻堅的政策好,讓全家搬進了現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實現了務工就業。

「搬進新房快3個月了,覺得還像做夢一樣。以前家裡在一口破舊窯洞裡湊合著做飯,住的也是舊平房和窯洞,現在你瞧瞧——這新房比樓房還要好!有了水衝式廁所,還能洗澡哩!」駱佔海說。

駱佔海向記者算了一筆帳,今年家裡種了2畝大蒜,為慎重起見,村裡動員農戶購買了旱澇保收保險,還都幫著賣成了錢,一畝地下來收入有2800元,他們兩口子都在家門口務工,每人每月收入2500元,今年幹了7個月,總共收入3.5萬元。流轉土地18畝,流轉費每年1800元,天津幫扶資金分紅6400元,還兼顧種了洋芋、蕎麥等莊稼,預計家庭總收入過9萬元,人均純收入超出16000元,今年有信心摘掉「窮帽子」,今後再也不會為生計發愁了。

「明年,我們打算在縣城或是蘭州開一家洗車房,兒子學到的汽修技術也能派上用場,家裡計劃還要擴大大蒜種植面積……」說到對明年生活的打算,駱佔海堅定的目光中透著期許。

脫貧攻堅的春風一經吹響,武家窯村徐自全、劉懷衛、劉明忠、王世豪等一個個像駱佔海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改變了脫貧落後的舊面貌,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46歲的徐自全是武家窯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兩個孩子分別在上高中和大學,還要贍養兩個年過80 的老人,因學因病致貧的他常常為錢犯愁。

今年在鄉村幹部的動員下,徐自全種了5畝大蒜,現在已由村委會對接全部賣出,總共收入了13200元。年初,他還承包種植了3畝村集體的大蒜,掙了900多元。

「務莊稼20多年來,我還是頭一回在家門口打了短工,實現了掙錢務地兩不誤。」徐自全高興地,家裡有27畝土地,加上租種別人的總共種了50多畝地,今年屬大蒜最好了。豆子、胡麻、洋芋、玉米合起來種了有40餘畝,加起來的收入還不到1萬元。

海拔高、乾旱缺水,以土豆、玉米種植等傳統農業為主的武家窯村,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滯後,貧困面較大。試種的大蒜產業點燃了這裡希望的田野,村集體還在今年試種了冬蘿蔔和大白菜等蔬菜,也獲得了豐收。

建檔立卡貧困戶史旭珍一邊摘白菜一邊說,「村委會讓我們大傢伙來村集體的地裡自行挖白菜,個數不限,一分錢也不用掏,咱今年吃的冬菜不發愁了,就連往年需要醃製的熟菜也不用花錢買了。」

搬入安置新房的史旭珍母女倆正在廚房忙活

迎著寒風走在深秋的武家窯村,不論是村委會嶄新的辦公陣地,還是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的易地搬遷安置點,亦或是鄉村幹部帶領村民們在田間地頭熱火朝天的幹勁,都讓人如沐春風,暖意洋洋,倍感振奮。

武家窯用這般的實幹勁兒告訴人們,只要帶著對老百姓的牽掛和感情撲下身子奮力去幹,沒有脫不了的貧,致不了的富。

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居住環境,武家窯村堅持把人居環境改善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閒置土地,對閒置的村小學進行再規劃再利用,新建安置點一處,安置16戶50人。縣鄉村時時安排專人監管工程質量,並吸引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安置點務工的同時監督工程質量。目前,安置群眾已全部搬入新居,武家窯村易地扶貧安置搬遷點成了全縣安置點中第一個建成和入住的點。

武家窯村還按照「建材統一提供,風貌統一設計,農戶自主改造」的方式,整體推進全村213戶農戶院落及附屬物改造,同步開展「六改三清」,引導落實「五淨一規範」,展現了武家窯村的新農村新生活新氣象。

武家窯村還堅持10個指頭彈鋼琴,在確保安置點高質量建設的同時,始終將如何幫助搬遷戶依託產業就近務工,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放在心頭,通過乘風破浪,大力發展大蒜種植特色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新渠道。

「我們村258戶、880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佔到了73戶,266人,按照「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今年村裡種植大蒜430畝,其中村集體種植340多畝,農戶種植80多畝,村集體經濟也是首次突破了『空殼』,達到了10萬元。」武家窯村黨支部書記徐友凡說。

武家窯村還十分重視黨建在脫貧攻堅和產業培育中的引領作用,成立了脫貧攻堅特別黨小組,在每月25日定期開展主題黨員活動,由黨小組、村兩委班子和黨員向群眾進行心貼心宣傳政策,並把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廣場,分成了黨員責任區和村兩委班子等責任區,充分發揮了黨支部在脫貧攻堅中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武家窯村還堅持把精準施策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務實之舉,重點在「住、扶、培、保」等方面精準發力,切實抓好20戶易地搬遷、6戶危房改造、8戶產業扶持、2戶勞務技能培訓、3名大病患者救助和12名學生上學補助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依託天津寧河區對口幫扶267萬元扶持資金,以資金入股甘肅康源農業有限公司年底參與分紅的方式,幫助14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4238元,真正使「一戶一策」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定心丸。

為了凝聚人心轉民風,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武家窯投資40餘萬元,新建文化牆1000餘米,製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群眾自力更生公益廣告牌80餘塊。大力倡導「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脫貧志向,積極引導群眾「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韋營鄉黨委書記石維向介紹說,韋營鄉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積極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在全鄉試種2500畝大蒜,從收益來看遠遠高於其他傳統農業,促進了全鄉產業發展,很多村村集體收入實現了5萬元,好的村則突破了10萬元。他說,韋營鄉會繼續以縣委、縣政府授予的脫貧攻堅紅旗村獎牌為動力,在帶領易地扶貧安置點群眾挪窮窩的同時,將大蒜種植培育成全鄉的主導產業,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讓昔日北部山區的「窮山窩」邁步走向黨旗紅、產業興、百姓富、村莊美的「幸福村」。(嶽程)

相關焦點

  • 交通建設鋪就縣域經濟發展「幸福路」
    拉薩市尼木縣塔榮鎮至帕古鄉的公路作為拉薩市旅遊大環線,連接了318國道和303省道的主幹線,造福了一方百姓,鋪就了縣域經濟發展「幸福路」。據了解,尼木縣塔榮鎮至帕古鄉的公路是尼木縣首條縣道,建於17年前。
  •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四十五) ——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近年來,桃園村堅持以貧困戶脫貧為靶向,立足地方特色資源和產業特色,鋪就百姓脫貧致富路。
  • 小香菇鋪就幸福路 墊江三溪鎮發展香菇產業奔小康
    10年的平菇種植經驗讓蹇安海不僅積累了一定的發展資金,還練就了一手好技術。「如今,食用菌大多採用袋料栽培,種植方式大多相通,調配袋料的手藝至關重要。」蹇安海說,在種植平菇的近十年裡,他在調配菌棒袋料方面積累了經驗,考慮到市場需求的變化,和香菇耐儲運的優勢,決定嘗試種植香菇,開始了轉型之路。
  • 長沙縣:草皮產業鋪就村民「奔富綠道」
    「這叫馬尼拉草皮,已經在黃花村形成了產業,幫貧困戶鋪就了脫貧增收路。」黃花村第一書記彭思堯告訴記者,去年該村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通過大力發展馬尼拉綠化草皮產業,探索走出了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脫貧之路。   黃花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201人,絕大部分都存在缺勞力、缺資金、缺技術等共性問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也十分脆弱,只適合發展資金少、回報快、粗放型的產業。
  • 山西「80後」書記返鄉助民增收 特色產業鋪就致富路
    王敏供圖中新網長治12月24日電 題:山西「80後」書記返鄉助民增收 特色產業鋪就致富路作者 吳瓊 王強「作為一名村幹部,我就是想服務好老百姓,給大家辦些實事,盡力解決大家的難題。」24日,王敏向記者講述其紮根鄉村這些年的感受。39歲的王敏是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神泉村黨支部書記,對於神泉村的村民來說,王敏雖然年紀不大,但踏實能幹,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 【中國的脫貧智慧】「千年藥鄉」宕昌縣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金奉乾攝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  「我家以前除了種地幾乎沒有其他收入,自從到中藥材加工車間打工,我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工資。」初冬時節,位於宕昌縣哈達鋪鎮的甘肅琦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各生產車間內一派忙碌的景象,劉海霞對中外媒體記者說,通過在家門口打工掙錢,她家迎來了「好日子」。
  • 梅河口夏鳳君:產業鋪就脫貧路 愛心匯聚幸福泉
    2018年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市脫貧辦聯合授予夏鳳君同志梅河口市省級貧困村山城鎮保興村、雙興鎮雙興村「名譽村書記」職務,從此老夏正式邁入扶貧隊伍,除了企業經營和公益事業,還把兩個貧困村的發展和62戶122名貧困群眾的冷暖記在心間、掛在嘴上、抓在手裡、落在地上,聽民聲、察民意、解民憂,通過發展產業讓雙興村的小木耳變成全市最大的扶貧造血示範基地,通過資源開發讓保興村優質山泉淌出百姓致富的幸福泉
  • 固厚小洋旻村:產業扶貧 鋪就群眾脫貧致富路
    固厚鄉小洋旻村依託豐富的山林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臍橙產業,增強村民自身造血功能,鋪就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小洋旻村位於固厚、固村、長勝三個鄉鎮交匯點,全村土地面積11.4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034畝,林地面積14850畝。因地處偏遠,村民只能守著青山過苦日子,小洋旻村也被評定為深度貧困村。
  • 黑龍江:林下路鋪就林區發展新路徑
    近年來,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加大林下經濟節點對外連接道路建設,讓昔日因為偏遠而被「埋沒」的景點一一呈現,讓因路而生的林下產業帶鋪就在大地上。今年預計交工6項,一條條旅遊路、產業路正成為林區經濟轉型的增速器。
  • 「冀」往開來 特色產業興農鋪就致富路
    產業是村民脫貧的根本保障,是全面小康的基本依託。在農業大省河北,越來越多的鄉鎮、村落,結合本地資源特色,探索多元產業發展,堅持大產業「頂天立地」,小產業「鋪天蓋地」,走出了一條穩固的產業助民致富路。更值得關注的是,利民的模式、便民的位置、惠民的政策,讓不少夫妻檔共同加入這些產業,也讓在外打工的兒女不斷回鄉發展。
  • 農發行湘潭市分行:金融支持產業發展 照亮脫貧致富路
    作為服務脫貧攻堅的主力銀行,農發行湘潭市分行以初心助脫貧,以行動踐使命,通過支持產業發展,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進程中貢獻農發行力量。 數據顯示,今年1-11月,農發行湘潭市分行累計投放扶貧貸款13.64億元,其中累計投放產業扶貧貸款12.59億元,產業扶貧貸款餘額20.83億元。
  • 黃崗:打造幸福產業集聚區 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端州區委八屆九次全會提出,要搶抓「古端州·新活力」三年行動重大戰略機遇,打造「兩區一核」區域發展新格局。黃崗街道作為幸福產業集聚區主要承載地之一,表示將以「兩區一核」區域發展為路徑,加快建設幸福產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 南洞鄉葛根豐收鋪就脫貧致富路
    該基地是南洞鄉中藥材「十裡長廊」中的一段,由山聯村「十佳產業致富帶頭人」何燕清承包,種植面積達45畝,每畝產鮮葛根3000餘斤,畝均收入可達4200餘元。收穫的葛根將統一銷售給旭坤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根據品質進行分級銷售和加工。據悉,近年來,南洞鄉各村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流轉零散、閒置土地,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規模化、規範化產業發展體系,帶動周邊村民就地務工、增產增收,鋪就產業脫貧致富路。
  • 柴達木盆地百畝玫瑰「鋪就」牧民致富路
    柴達木盆地百畝玫瑰「鋪就」牧民致富路 2020-07-07 09:35:49 馬彩萍 攝  現如今的仁達合作社,依託國家產業和扶貧政策,正逐步走上一條健康規範的良性發展道路。  「玫瑰花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及季節性強的產業,為搶抓採摘進度,合作社充分吸收當地富餘勞動力到玫瑰園採摘,帶動更多牧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李國善說,據測算,今年,合作社的玫瑰花可以採摘2萬斤左右,預計可實現經濟效益近百萬元。
  • 「華山香菊」鋪就產業脫貧路
    近年來,為了實現產業脫貧,馮池村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圍繞「華山香菊」種植基地,建立了集菊花、花椒、核桃種植加工為一體的綜合農業產業示範園,帶領貧困戶積極發展菊花種植,通過土地流轉
  • 六師奇臺農場:鋪就幸福小康路
    鋪就幸福小康路 ——六師奇臺農場助力職工增收致富紀略 金秋時節,走進奇臺農場,處處都是豐收的景象。尚冰冰 攝 作為六師五家渠市農業大場和糧食主產區,近年來,奇臺農場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託自身優勢,通過技術創新、種植結構優化、合作社引領等方式,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將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進一步激發農業發展潛力,在全面小康的路上,走出了一條團場增效、職工增收的幸福之路。
  • 華夏幸福產業發展集團河南區域負責人到郟縣考察鐵鍋產業
    映象網訊(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劉雨澎)5月30日,在郟縣政協副主席楊凱,郟縣廣闊天地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關權威等的陪同下,華夏幸福產業發展集團河南區域總經理李學軍等一行,到郟縣考察鑄鐵鍋產業發展情況。隨後,考察團還通過與有關人員深入座談、觀看PPT展示等形式,深入了解郟縣鑄鐵鍋產業發展現狀。據有關人員介紹,通過此次考察,下一步,華夏幸福產業發展集團和郟縣有關部門將圍繞鑄鐵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從頂層設計、資源整合、資本注入等領域進行全面合作,推動郟縣鑄鐵鍋產業加快發展。
  • 小漁網大產業 鋪就農民致富路
    隨著手工漁網產品在市場上的走俏,當地的手工漁網加工產業蓬勃發展,村裡的婦女、老人在家就可以進行編制生產,既不耽誤農業生產,同時也增加了收入,年收入可達6000餘元。目前,手工漁網生產及電商銷售已成為馬家道口村的支柱產業,全村從事電商銷售人員有50餘人,手工漁網編織人員200餘人,年銷售額達2000餘萬元。
  • 金秋果香溢同官——銅川市產業發展鋪就群眾致富路
    近年來,銅川市因地制宜,圍繞「3+X」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果業、生態高效畜牧業、設施農業三大主導產業。同時,按照「發展精品農業、生產高端產品、主攻高端市場」的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我家之前種了花椒,但銷售是個大問題。如今加入合作社,再也不用發愁了。」文明塬村貧困群眾梁抗戰喜滋滋地說。
  • 小小獼猴桃 鋪就致富路
    農戶們在採摘獼猴桃 高李村地處秦嶺北麓,近年來,該村圍繞「村莊宜居、產業富民」的建設目標,在不斷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對村子產業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