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美蘇冷戰達到高潮,兩方攀升核武器成為了重要的一點,越來越大當量的核彈被蘇美兩國建造出來。每次試爆都是對對方的震懾,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蘇聯引爆了世界最大當量氫彈。
這枚世界上最大的氫彈,當量達到了驚人的5000萬噸,名字叫做「沙皇炸彈」。就是曾經是準備直接上1億噸當量的,但是找到不到合適的試驗場地。儘管氫彈的當量被削減了一半,但是威力依舊是驚人的,引爆後測出實驗地區達到7.9級地震。
1961年10月30日早上,重26噸的「沙皇炸彈」氫彈被裝進了1架戰略轟炸機。飛機從距離試驗場1000公裡以外的摩爾曼斯克奧列尼機場起飛。上午11時32分,「沙皇炸彈」在試驗場上空爆炸。
考慮到安全因素,決定將引爆高度定為4000米高空。飛機以最快的速度離開了投彈地點,並在爆炸前飛出了250公裡,可是爆炸產生的劇烈的衝擊波來勢更快,巨大的轟炸機被一會兒拋上一會兒拋下,像在驚濤駭浪中一般。其身後形成了一個新地島居民乃至世界上所有生命誰也未曾見過的恐怖萬分的蘑菇火雲,迅速膨脹並盤旋上升。熱核反應所產生的電磁擾動3次傳遍全球,通紅的蘑菇雲高達70公裡。世界上至今為止最劇烈的一次核爆炸產生!
在爆心地帶,厚3米、方圓15-20公裡的冰層被升華,修築在爆炸地進行試驗的工事消失得無影無蹤,坦克的炮塔被毀。那些被用來做實驗的動物,已根本找不到影子了。在距離爆炸點500公裡範圍內的動物大多全身脫毛,然後痛苦地死去。
在4000米高空爆心的下方地面,被來自空中的巨大的衝擊能量隔空砸出一個直徑超過3公裡的大坑,爆炸後,整個新地島已經被夷為平地。
由於太過恐怖,對環境破壞太過於嚴重,威力過度沒有意義,從此以後世界各國再未進行過如此瘋狂的核試驗。
以下是該次爆炸的理論計算:
1.如果投放在莫斯科上空,會造成以莫斯科為中心半徑500公裡內的所有城市毀滅;
2.如果投放在紐約,從紐約到費城相距700公裡半徑內的所有城市都將不復存在;
3.如果投放在美國東海岸,則會造成高達1000米的超級海嘯。
與原子彈、氫彈相似的還有中子彈
氫彈是利用核聚變(熱核反應)的原理製作而成的。它的主要原料是氫元素的同位素氘、氚。但是熱核反應必須在超高壓和超高溫(幾萬甚至幾億攝氏度)進行。而人們在試驗中發現,原子彈爆炸時的溫度和壓強正好滿足核聚變的要求,所以在氫彈中還有一個小型的原子彈,起到相當於火柴的作用。
氫彈的原理是:裡面的小型原子彈被引爆後,使其溫度和壓強達到核聚變的要求,這樣外面的氘、氚等小質量的原子核原子核就會發生聚合,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起到殺傷作用,而且其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可大致幾千萬噸級TNT當量)。而且它還可通過設計增強或減弱其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其戰術技術性能比原子彈更好,用途也更廣泛。
但氫彈的保存相當困難,原因有二:1.含有氚的氫彈不能長期貯存,因為這種同位素能自發進行放射性蛻變。2.熱核武器的載具,以及儲存這種武器的倉庫等,都必須要有相當可靠的防護。對於每一個核國家來說,如果要研製氫彈,原子彈這一關必須要過。
中子彈的原理和氫彈基本相同,但TNT當量要小得多。可以說,它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的低當量小型氫彈。另外,一般氫彈由於加一層貧鈾(鈾-238)外殼,氫核聚變時產生的中子被這層外殼大量吸收,產生了許多放射性沾染物。而中子彈去掉了外殼,核聚變產生的大量中子就可能毫無阻礙地大量輻射出去,同時,卻減少了光輻射、衝擊波和放射性汙染等因素,這也是氫彈和中子彈的不同,中子彈在爆炸時,可以釋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和γ射線、χ射線,雖然對建築物的破壞很小,但高能中子可以像倫琴射線一樣穿透物體,大量殺傷敵方人員,因此,它是一種「殺人不毀物」的核武器。
1964年我們偉大的祖國也擁有了原子彈,從此成為威懾各國的終極武器。三年後,我國核武器取得飛一般的進展,1967年6月17日8時,羅布泊沙漠腹地。徐克江機組駕駛「轟6」進入空投區。但聽一聲驚天「雷鳴」,萬裡碧空升騰起熾烈耀眼的火光,一朵蘑菇雲頂天立地……
我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東方巨響震驚世界。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無不以淚洗面。
狂風,沙暴,酷熱,饑寒;
休克,便血,脫水,失眠;
堅守,奮戰,無私 ,奉獻……
英雄,不輕言止步,只因國之使命在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烙印。所有的歲月安好,都是有人為你在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