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檢驗醫學
案例經過
8月23日14:05分,體液窗口,一個女子大吵大鬧:「你們檢驗科幹什麼做的,為什麼尿液檢查我懷孕了,血液檢查沒有懷孕,我請假一天做檢查得出的是什麼結果,你們是不是把別人的結果錯弄成我的了」,邊說邊用力的拍打窗口。
「您先不要生氣,我們核查一下」,同事黃姐姐很耐心的解釋道。隨後,她查閱該女子的Lis信息,該尿液是早上8:10分核收到檢驗科的,是第一例陽性,姓名年齡條碼等信息全部都核對的上,排除了拿錯標本的可能性,叫該女子重新留取尿液,30s膠體金試紙條顯示兩條線,根據說明書,仍然是陽性結果,早上血液標本也重新做,β-HCG仍然是
患者血液和尿液檢查報告單如下:
真是一頭霧水,我們隨即檢查了羅氏發光儀器的質控、試劑,結果全部都是在控。緊接著病人找到了醫生,醫生說這種情況也是第一次碰到,不過文獻上有看到與此類似的案例,然後開了一個彩超和次日早上空腹抽取血液做甲功檢查的單子。
分析與心得
我們知道,血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是人類胚胎細胞最早分泌的分子物質之一、是妊娠時由合體滋養層細胞合成並分泌至母體血中的一種糖蛋白,由α、β兩個亞基組成,其中α-肽鏈與LH、FSH和TSH的α鏈相似,β-肽鏈則是特異的,其分子量約為4.7萬,主要存在於血液﹑尿液﹑初乳﹑羊水及胎兒體內。
其主要功能是刺激黃體,有利於雌激素和黃體酮持續分泌,以促進子宮蛻膜的形成,使胎盤生長成熟.HCG的產生直接與滋養體細胞數量生長有關,隨孕周增加,HCG可通過孕婦血液循環而排洩到尿中。因此,女性懷孕後,血液和尿液中都會含有HCG,血清HCG滴度逐漸增高,在停經8-10周(即受精的6-8周)達高峰,持續約1-2周,到妊娠160-180天時下降到最低點,此後稍又回升繼續保持到分娩;其臨床意義有早期妊娠診斷、流產診斷、異位妊娠診斷、妊娠滋養細跑疾病的診斷、腫瘤標誌物等。
尿HCG檢測中,用晨尿可以提高試驗的陽性率,其測試原理:在纖維素膜的特定位置,分別包被單抗鼠IgG抗體(對照線),單抗人HCG抗體(測定線),呈上下排列,另外,試帶上還含有均勻分布的膠體金標記人β-HCG單抗、膠體金標記的鼠IgG抗原,層吸作用尿液中的HCG與膠體金標記的人β-HCG單抗結合,移至測定線,形成金標記β-HCG單抗―β-HCG抗原―單抗人HCG抗體的雙抗體夾心式複合物,測試線呈現紫紅色。
同時,金標記鼠IgG抗原隨尿上行至單抗鼠IgG抗體,形成金標記鼠IgG抗原與單抗鼠IgG抗體複合物,對照線呈紫紅色,檢測線和對照線同時出現紅色反應線,則是陽性;僅是對照線出現一條紅色反應線,則是陰性;無紅色反應線出現,或僅在檢測線位置出現一條反應線,則實驗失敗或測試紙失效,需用先的試紙條。
尿的HCG不能客觀地反映病情變化的情況,受的幹擾因素較多;而血β-HCG,採用的電化學發光法,靈敏度和特異性都高。
兩者區別見表1:
表1 血和尿HCG的簡要區別
很多文獻都有報導尿HCG出現假陽性及假陰性的情況,因此在應用HCG檢測時需特別注意並區別以下情況:
1. 尿液的濃縮程度
其會影響尿 HCG出現假陽性,尿液貯藏越長,腎臟降解排洩到膀胱的游離亞單位、 B-c ore HCG累積得就越多,能試劑盒檢測,產生假陽性,該女子說前一天晚上8點前就沒有喝水且無排尿液,懷疑該尿液是否濃縮,但是下午重新留取的尿液沒有經過一晚的濃縮,所以此論據不充分。
2. 是否存在交叉反應物質
LH(促黃體生成素),FSH(促卵泡生成素),TSH(促甲狀腺素),這三種激素與HCG的化學結構相似,均是糖蛋白複合物、均由α和β兩個肽鏈亞基所組成,在化學、生物學、免疫學等方面具有相同特性,但LH在正常尿中含量很少,對妊娠診斷的影響小。
3. 其他疾病誤診
腦垂體疾病、甲亢、卵巢囊腫、子宮內膜增生、子宮癌等容易導致檢測HCG的試驗出現陽性反應,尤其異常妊娠時由滋養層中巨噬細胞分泌裂解HCG的酶異常升高,使降解產物分泌入尿液中增加所致有關。
此次事例中:該女子彩超結果為「子宮內膜增厚,宮內未見孕囊,建議複查」。
次日,重新抽血送至羅湖集團醫學檢驗中心,甲功報告如下:
把此結果電話告知臨床,臨床醫師詢問道「昨天的尿液你們有沒有用機器測量一下HCG激素水平」,哎呀!是我們遺漏了,但是尿液已經於當日下午被上夜班的同事清理了。最終的結論:該女子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受體內激素水平影響導致,建議該女子定期複查。
總 結
臨床上也多見因尿HCG假陽性(後查血HCG陰性)而將其他疾病誤診為異位妊娠的報導,單一用早孕紙條檢測尿HCG存在漏診或誤診的危險。作為檢驗工作人員,碰到諸如此類結果,一定要及時和臨床溝通,可以儘早提示臨床醫生關注病情進程。對患者診斷和治療婦科疾病時思維應開闊,根據臨床症狀、彩色超聲或血、尿HCG檢查或者治療不同婦科疾病患者,進一步結合臨床表現和停經時間做出鑑別診斷,以減少不必要的誤診。
來源:醫學檢驗資訊
編輯:朋
本文來源網絡,本平臺致力於信息分享,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