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成消費者最關注的手機要素 曠視科技提出以AI重新定義光感知

2021-01-16 金融界

來源:時刻頭條

隨著5G與視頻社會化時代的到來,手機影像性能成為了消費者的關注焦點。艾瑞諮詢《2020中國人工智慧手機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消費者最關注的手機要素是「拍攝」,佔比29.2%。各大手機廠商正發力手機影像性能,通過自研或與外部算法公司合作,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拍攝體驗。經過在計算攝影領域的持續投入與技術創新,人工智慧企業曠視科技也正將AI能力融入影像算法,助力提升手機拍攝能力、拍攝功能與使用體驗。

針對消費者的拍攝需求,曠視科技基於深度學習神經網絡能力打造了「AI+CV」超畫質技術,通過AI對高畫質數位相機的成像特性進行學習,還原景物原有的細節紋理,使畫面品質得到整體提升。具體來看,曠視科技超畫質技術主要針對全局和細節兩方面分別進行優化處理:在全局優化方面,涵蓋了畫面細節增強、動態範圍提升、降噪效果提升等;細節優化方面則包括閉眼融合修復、天空噪聲優化、揮手鬼影優化等。此外,曠視科技還搭建了自己的光學實驗室、圖卡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以提升超畫質的實際表現。

圖:曠視科技打造超畫質技術,整體提升畫面品質

基於曠視科技自研的AI生產力平臺Brain++的能力,超畫質技術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已經迭代到3.0版本,研發及交付效率提升了6倍,提供的功能超過100種,並已應用至多款智慧型手機之中。《白皮書》數據顯示,國內主要廠商新發布或已發布的高端安卓手機系列中,約有75%應用了曠視科技AI算法或與曠視科技合作AI算法;在目前相機評測機構DXOMark排行榜TOP 10的國產手機中,70%應用或與曠視科技合作開發基礎畫質相關算法。

圖:曠視科技AI算法在安卓智慧型手機中的覆蓋率

多種技術應用之下,手機影像功能不斷豐富,不過在性能上仍存在提升空間。《白皮書》指出,智慧型手機的光感知系統主要由晶片、屏幕、算法和攝像頭構成,在智慧型手機關鍵部件中的價值佔比高達46.6%。但目前光感知系統的局限性也很明顯:智慧型手機受限於光學元器件大型化與成像品質的「兩難」選擇,「光感知」三大領域硬體元器件成本高昂,同時傳統的調校只是將光學系統、感知系統和計算系統進行簡單的參數調整,三大系統是孤立存在且各自優化,信息單向傳遞並且幾乎不產生交互。

推動AI算法在「光感知」系統中的協同作用與進化融合成為了行業共識,其中,曠視科技是率先提出這一理念的公司,希望通過AI算法,在各硬體之間搭建了一個類似神經網絡的連結,從最優影像效果出發,形成更有效的全局優化。事實上,在AI領域深耕多年的曠視科技已成為全球AI+光感知產業圖譜中的的核心組成,未來也將助推「AI重新定義光感知」從理念轉化為實際,賦能更多智慧型手機,為更多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拍攝體驗。

相關焦點

  • 合刃科技:突破感知邊界、重塑機器視覺
    合刃科技核心創始人王星澤表示:「光作為視覺信息的載體,其所攜帶的信息並沒有被當前的視覺系統所充分利用。事實上,幾十年來,圖像傳感器是為人類審美而設計的,其所記錄的是三原色的光強信息。未來的機器眼將會是功能驅動的,可以獲取更豐富的信息,具備更強大的、更適合應用場景的視覺感知能力。
  • 關注AI正向發展 曠視科技與人民智庫發起2020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評選
    為呼籲全社會對AI技術正向的發展產生關注,讓高科技真正為大眾造福,曠視科技AI治理研究院與人民日報權威智庫機構——人民智庫聯合主辦了「2020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網上評選活動,最終將篩選出在2020年人工智慧技術對國內外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十大事件。
  • 落子「天元」瞄準新基建 曠視發力AI基礎設施建設
    重新定義AI基礎設施 用無限算法創造無限價值會上,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對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給出了新的定義,他認為只有AI晶片平臺和AI生產力平臺能夠被稱為AI基礎設施。其中AI晶片作為AI的硬體計算平臺被稱為基礎設施毋庸置疑,但是人工智慧產業尚無AI平臺級的產品出現,而曠視將這樣的平臺級產品定義為AI生產力平臺。
  • 重新定義Vlog拍攝三要素的手機什麼樣?上手使用性能真不錯
    但是用普通手機拍攝Vlog時會存在畫面不清晰、收音效果不好等問題,於是入手一部適合拍攝Vlog的手機成為了很多人的需求。而且為了將華為nova8 Pro打造成一款Vlog專業手機,華為也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其擁有了100°超廣角、超級防抖、3Mic立體收音這三大Vlog手機要素,解決了普通手機拍攝Vlog時存在的"畫幅小、畫面抖、聲音雜"多個痛點。為了感受這部Vlog神器的拍攝效果,我們也在第一時間拿到手機之後進行了體驗。
  • 曠視科技最艱難的IPO之路有感
    曠視又出來闢謠了。自從曠視科技決定衝擊人工智慧IPO第一股之後,進程可謂坎坷,其故事性或者可與其精湛的科技力量相媲美,也難怪周圍的人都齊呼——「這是一條最艱難的路」。可以簡單回顧下:2019年8月,曠視科技正式向港交所提出申請,擬在香港主板上市,融資規模預計為10億美元,力爭11月初舉行上市聆訊;2019年10月,美國商務部將包括曠視科技在內的28家中國機構和公司列入美國出口管制「實體名單」,上市進程受阻,港交所上市委員會要求曠視對此作出解釋並補充相關材料,出師不利讓聯想創投、創新工場等股東已經贖回優先股並退出了股東行列
  • 曠視IPO在即,看清「AI第一股」的商業真相
    被資本界譽為「AI第一股」的曠視科技即將登陸港股交易所,招股書中最開始是CEO印奇寫給投資人的信函,最開始便說到「深度學習是曠視的核心競爭力」。深度學習?這似乎與書中提到的四個指標都不太相符。以曠視為代表的AI公司,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而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必須先理解他們的商業模式究竟是怎樣的?於是我一口氣想到了以下幾個問題:AI公司是軟體公司嗎?
  • UNTOUCH未動科技 2020CES「重新定義」駕艙體驗
    車內空間的形態也正在經歷如同功能手機到智慧型手機的角色過渡,從最早的出行工具變成一個移動的「第三空間」。而在經歷了市場困境之後,車廠在關注技術的同時也更關注其可落地性和可量產化。技術是否符合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如何能夠快速推向市場,實現商業化落地是車廠和技術企業思考的重點之一。
  • 2021年,手機拼什麼?
    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手機廠商早就幫我們算好了時間。 我們日常用手機,最直觀的體驗就是屏幕、拍攝、系統、續航這幾點,事實上,手機廠商們的精準刀法基本都切在了這幾個方面。數據顯示,消費者換機周期正在延長,平均換機周期超過33個月。
  • 曠視科技:摘下獨角獸面具-虎嗅網
    2011年,23歲的印奇和清華本科同學唐文斌、楊沐一起創了這家「聰明」的公司,但公司和創始人聲名鵲起一直要等到2018年,當年,印奇成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之一,中國進入了AI產業化最熱鬧的一年。
  • 呼和浩特市政府、和林格爾新區與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籤署三方...
    曠視與中國移動籤署戰略合作協議,2019年9月,曠視與中國電信籤署戰略合作協議,2019年7月,曠視在行業首發《人工智慧應用準則》,倡導科技向善,2019年5月,完成由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BOCGI)、阿布達比投資局(ADIA)旗下全資子公司、麥格理集團以及工銀資管(全球)有限公司參與的7.5億美元D輪融資,2019年4月,北京智源-曠視智能模型設計與圖像感知聯合實驗室揭牌,2019年4月,曠視與海澱區東升鎮達成戰略合作
  • 曠視「萬象」系統,讓城市從治理走向「智」理
    一、智慧城市時代,AI+成城市管理利器在這次博覽會上,如何利用AI技術,以更智慧的方式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是與會各界都在討論的議題。而曠視科技帶來的萬象平臺,一亮相就受到廣泛關注。二、為城市精細管理而生的曠視「萬象」城市管理系統在人工智慧AI技術研發和應用領域裡,早已被公認為引領企業之一的曠視科技,向來對智能化城市管理極為關注。他們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如果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像繡花,那人工智慧就是一枚擊穿和縫合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鴻溝的「繡花針」。
  • ECCV 2018 | 曠視科技奪獲人工智慧頂賽Wider Challenge人臉檢測冠軍
    前人臉檢測基準 FDDB 由於數據量小且簡單退出之後,Wider Face 晉級為人臉檢測領域最科學、最權威的基準數據集,同時今年還進行了一些優化標註甚至是重新標註,堪稱是人臉檢測能力比拼的最佳平臺。顯而易見,比賽難度也加大很多。
  • 曠視、百度、大疆等入選中科院人工智慧白皮書全球AI企業TOP20榜單
    以入選榜單的曠視為例,依託強大的科研團隊,曠視自主研發了人工智慧算法平臺Brain++,並以此為基礎打造人工智慧驅動的全棧式解決方案,落地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場景,助力企業成為這些領域的領導者,先後獲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年50大聰明公司」榜單、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等行業重磅獎項。與此同時,曠視亦在專注人工智慧技術的創新與提升。
  • AI三劍客:依圖科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
    李開復曾經評價過AI四個獨角獸:依圖科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和雲從科技。由於它們的產品比較特殊,所以大眾接觸的比較少,對它們並不太了解。一、人臉識別的獨角獸經常有一種說法,下個十年是AI的十年,如果說AI行業是皇冠,那麼四個獨角獸所從事的領域—人臉識別,就是皇冠頂部的鑽石。代表AI技術實力最高水平的,是人臉識別技術。
  • 曠視科技啟動科創板上市輔導 「AI四小龍」三缺一
    來源:獵雲網依圖、雲從以及曠視相繼奔赴科創板,唯獨商湯科技尚未有確切信息傳出。作者丨王非1月12日晚間,北京證監局備案公告顯示,曠視科技(下稱:曠視)正在接受中信證券上市輔導,擬以公開發行中國存託憑證(CDR)的方式在科創板上市。截至目前,依圖科技、雲從科技以及曠視相繼奔赴科創板。
  • 從算法爬坡到 AI 基建,曠視「天元」開源背後的 AI 生產力破局
    更大的數據,更大的模型,更好的算法,深度學習興起之後,這些因素就成了 AI 公司最重要的考量。尤其對於語音、NLP、計算機視覺等應用,海量數據與精確算法支撐下不斷提升的應用,是 AI 企業建立外部認知的最重要載體。在技術爬坡、訂單獲取上,算法是基礎。
  • 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回溯 曠視正式成立AI治理研究院
    2020年1月8日,曠視宣布成立AI治理研究院,並回溯了全球十大AI治理事件,引發關注。該文盤點了近幾年尤其是剛剛過去的2019年內,人工智慧領域十件最具爭議和代表性的熱點事件。人工智慧技術顯著的幫助了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時也讓人類生活變得更加舒適便捷。
  • 李開復「口誤」背後 曠視科技是家什麼公司?
    隨著科技的發展、AI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在人臉數據方面,尤其受到關注。李開復捅的「馬蜂窩」就在這個話題上。9月12日,李開復在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上表示,曾在早期幫助曠視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夥伴,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並在隨後的摸索過程中找到了幾個有價值的商業化方向。
  • 曠視、合刃科技、啟函生物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家聰明公司...
    6 月 29 日,百年科技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揭曉 2019 年 「50 家聰明的公司」 (TR50)榜單。聯想之星3家被投企業曠視、合刃科技、啟函生物入選。聯想之星是國內最早系統布局人工智慧和醫療健康方向的早期投資機構。上榜的曠視、合刃科技是聯想之星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代表項目。
  • ECCV 2018 | 曠視科技包攬COCO+Mapillary四項世界第一,中國公司成最大贏家
    曠視科技研究院在院長孫劍博士的帶領下遠赴盛會,用心用力,推動全球範圍計算機視覺的技術交流與產品落地。COCO(& Mapillary)是當前物體識別領域最為權威、最具標杆作用的數據集之一,也是繼 ImageNet 之後最有影響力的競賽平臺之一。COCO 是英文 Commen Objects in Context 的縮寫,並有同名論文發布。COCO 數據集針對全場景理解而設計,意在促進物體檢測研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