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入門系列|實踐「八正道」

2021-01-07 重樓逾陀

十七、實踐八正道

向來說:大乘重於般若,小乘重於正見。因為大乘能隨於般若而行,可得到解脫,小乘能依正見而行,也可得到解脫。由此小乘人要修三十七道品的最後道品---八正道。八正道首為正見,正見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見,就不會妄修瞎行,徒勞無功。

說到八正道,非僅限於小乘人修八正道,因為八正道有世間和出世間兩方面:依世間的八正道去實踐,將可成為善人君子,依出世間的八正道去實踐,將可獲得生命的解脫,也即是小乘的最高果位,名為阿羅漢。

八正道第一是正見

即正確的知見,由聞四諦理,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苦、空、無常,是無一法能獨立存在,也無一法是永恆不變的。因此明了這短促人生,要保持純潔善良,不縱我役物,隨流惡染,速把偏執的思想,改正過來,步入正見。印順法師的佛學概論說:「正見,最先是聞慧,即對因果、事理、四諦、三法印等,從聽聞正法,而得正確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可知正見是要多聞佛法,根據佛法的真理,分別邪正,信善惡因果,三世業報等法理。不論任何佛教徒,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斷邪,培養正確的正見,這是進德修善的根本。

八正道第二是正思惟

又譯為正欲、正志等。正思惟是化正見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實現行動。是要深密思考,所謂三思而後行。為什麼又名正欲?因欲有善不善,不善欲是私心,有貪瞋痴慢疑不正見等煩惱;善欲是大公無私(離六根本煩惱)的欲,即正欲,換句話說,正欲是正當欲望的理想,凡人應該有此正欲理想,依著目標去做。唯事先須正確思考,精密計劃,立定意向,才能實踐理想,做到成功。至於正思惟又名正志,如經所云:「正志是分別、自決、意解、數計、立意。」這是說明正志的意思。也即正思惟、正欲、正誌異名而同一義為純正的思想。凡能實踐正思惟的,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惡業,免陷於煩惱苦縛。

八正道第三是正語

即語言要端正。言語是心聲,由內心而表現於外。內心不正,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便如刀劍刺入心胸,令人難堪,弄出禍串。要實踐正語,便戒止口四惡業,說話真誠,純潔有禮,言辭合於事理。

八正道第四是正業

即正當的行業,在家佛徒為了維持生活,人人都要有職業,但若犯殺盜淫妄的職業,就是不正業。如偷竊搶奪他人財物,為維持自己的生活,此乃罪大惡極。或賣毒賭博,妓館邪淫,騙取財物,都是不正業。要實踐正業,諸如教育文化機關之職工、商店的職務、醫院的護士或設辦不犯殺戒的事業,都是正業,均為自利利人的善業。唯佛制出家僧尼是以修持佛法,弘法利生為正業。那些高僧大德,把佛教真理,教化大眾,消除他們的苦惱,正像醫生給藥為病人治病。世間的醫生,只會治身病,而高僧大德是用佛陀的法藥,為大眾治理煩惱的心病。

八正道第五是正命

即是保持聖潔的生命,要以合法生活的正業來維持此生命。不可受人非法的賄賂,以那非法賄賂的金錢來維持生活,使生命被汙染不淨。這也是說要有合理的經濟生活。

八正道第六是正精進

即是離惡向善,勇猛精進的努力,叫做正精進。不論修哪一正道,精進,如果不精進,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反退。故必須具有勇往直前的大精進毅力,制止一切惡行,進修一切善行。

八正道第七是正念

即不生邪念,憶念正道。《遺教經》說:「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就是說正念要堅固,才能抵抗外境物慾的誘惑,倘然在五欲混濁的環境中,仍不為它所染汙。正念是要精進修持,方不使思想有不正念頭。

八正道第八是正定

即一心專注,不向外馳散,到達了無漏定,便可解脫自在。故小乘人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從定發慧,以達到目的證悟無生果位,是要在八正道最後的正定上用功。

佛陀開示實踐的八正道,已具備戒定慧三學的次弟增進。如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戒學;正念、正定,就是定學;正見、正思惟,就是慧學。而以正精進為策勵戒定慧三學的完成。八正道為聖者解脫的正軌,要求解脫,必須循著此八正道實踐力行。至於在家佛徒,如能實踐八正道,也可以淨化自己,推進而淨化社會,使大眾行正道,成為善的、安樂的、幸福的人生社會!

#佛學入門#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八正道」?
    學佛最終的目標,即是透過佛法的修學體證,達到解脫生死輪迴的「苦」,獲得涅槃寂滅的「樂」,這是人生最究竟圓滿的境界。因此,佛陀成道之初,即為眾生開示八種轉凡成聖,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修行方法,稱為「八正道」。  八正道分別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等,這是八條通往涅槃的捷徑。
  • 「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佛家八正道修行方法——戒、定、慧三學
    小乘從四諦用功,道諦中的八正道,就是戒、定、慧;大乘菩薩的六度,也是戒、定、慧。戒、定、慧三學說過釋迦的根本教法,是苦、集、滅、道四諦。我們既已知道人生是苦果,今生所以結成這苦果,是前生所造的業和煩惱聚集成功的。我們如果聽其自然,順著生生死死去輪轉,也就罷了,倘若要超出這苦海,解脫生死的苦痛,就不能不講修行方法。這方法就是四諦中的道諦,叫「八正道」。
  • 佛教:「八正道」說了些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門中常提到「八正道」這個概念。那麼,什麼是「八正道」呢?其實「八正道」,就是八種修悟成佛的方法和途徑,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種。也就是說,佛陀當年儘管傳了八萬四千法門,但歸類起來,不過是這八類,因此,佛門弟子所謂的修行,原則上是離不開這八類的。
  • 八正道?
    八正道?四聖諦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導致苦滅之道聖諦(也就是八正道)。四聖諦是一切佛陀教理的基礎。苦聖諦巴利文 dukkha 具有多種涵義。這個字通常被翻譯成「苦」或「不滿意」,包括了身、心的苦痛: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簡而言之,五取蘊 就是苦。
  • 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第八章---八正道
    第八章---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引導手冊》---雷迪尊者「道」(magga
  •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類編》:名相(7)
    (潘妙玄)  答:三十七道品之第七科,名曰八正道,若與正道相反,即是八邪耳。問:請簡解「佛教大小乘」之別。而佛之智力,盡能各別澈知,此名「知種種解智力」。一切眾生,於世間接觸種種之法,自然各有各得之境界,此各得之境界,亦是千差萬別,種種不一,而佛之智力,俱能各別微細澈知,此名「知種種界智力」。
  • 分享《釋迦哲理是什麼》第十五部分:中道和八正道
    佛學不是迷信,是人類本來就有的學問。分享《釋迦哲理是什麼》一書。正確中道行的實踐,不是懼怕任何外在超自然代理人,而是因為他本身就是正確:正當的行為,是一種自我要求,目的就是要自我淨化。中道行是一種有計劃的內心陶冶和內在進展的過程,若僅僅透過外在的膜拜和祈禱,決不能在正道和洞察智力上有任何真實的進步。
  • 福聖佛學共修第二十課
    在詩、詞、書、畫方面,歷朝人物中知名者眾多,例如:唐朝王維的「詩趣禪機」,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清末八指頭陀寄禪的「洞庭波送一僧來」一詩堪稱絕作;宋朝蘇東坡的「焰口召請文」,道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懷;東晉王羲之的行書《遺教經》;南唐李後主的詞章悽美,描述世事苦空無常,
  • 「聖經筆記」偏離正道的人,口中所講的是虛浮的言語
    「聖經」提摩太前書第2章——敬虔不是說出來的,實行出來的「自我治療」遠離黑暗與詭詐,與義人一同行走在光明之中「聖經筆記」愛,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懼怕,疏遠彼此之間的關係「聖經筆記」假師傅是無水的井,如同狂風催逼的霧氣是不會長久的
  • 佛學智慧|佛教的「八正道」是哪八種?
    佛教的八正道,又稱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八聖道,意思是指通往智慧的最高理想最高狀態,如佛陀悟道的境界,它是通往佛家最高果位的途徑和方法。所謂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八正道不僅學佛修行的人需要精進學習,日常生活中,所有人方可下功夫,對每個人都有極大的幫助。
  • 「佛學·拾捌」-兇手與日月星辰,「常見、我見、空見」
    在「佛學·拾柒」中我們知道了:被害者被殺害,歸根結底也是因果業報中的一環;同時人因為「四狂」放下的殺生罪業可以通過懺悔來減輕,希望您還記得「四狂」的具體是涵義是哪些。今天我們進入「佛學·拾捌」的內容,同樣是從一個問題開始。
  • 「佛學·拾柒」-「萬般皆空,因果不空」與「四狂」
    在「佛學·拾陸」中,我們提到阿闍世王殺掉了自己的父親,篡奪了國王的位置,還打傷了佛陀,犯下了兩個無間罪業。因此他本人非常的害怕死後會墮入無間地獄,於是請教了佛陀是否有補救的辦法,佛陀於是循循善誘對其進行了開導,並且告訴阿闍世王你不一定有罪。
  • 羅漢修行的出世間八正道
    修行佛法的人要實踐八正道,若口說而不行,是無法解脫的。所謂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在這八項事情其實是見、思維、語、業、命、精進、念和定,全都加上一個"正"字。為什麼呢?
  • 佛家八正道的弦外之音
    八正道是佛家的一個基礎概念,顧名思義八正道是匡正道行的八條準則,足以依憑的準則才是理想的準則,應當如繩規之線清晰而精準。作為準則只有清晰了才能沒有曲解才能沒有歧義。那麼八正道在你的認知中會是清晰的概念嗎?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沙門果經》佛陀教導「三學修持」 止息生命之「苦」
    它是人類自覺應該做的,不論有沒有佛出世,不論有沒有受戒,都有「尸羅」(如《大智度論》卷十三說:「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卷四六又說:「十善道為舊戒。十善,有佛無佛常有。」) 。《沙門果經》中的四清淨—身行清淨,語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命清淨」是中道的生活態度,如法的經濟生活,反對欲行與苦行。 )正是戒(尸羅)學的根本。
  • 高雄佛學會考 千餘信眾入法海
    【人間社記者宋滌姬高雄報導】為了督促信眾精進佛學,佛光山高雄區八個道場:普賢寺、鳳山講堂、寶華寺、小港講堂、高雄佛教堂、岡山講堂、旗山禪淨中心、
  • 佛學點滴be water,水與人生是何關係,水在佛學中究竟指什麼?
    所以筆者想集中從佛學的角度中,去談一談「水」到底有什麼含意。何為大千世界?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佛學的宇宙觀裡,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的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
  •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今天我們進入「王庶文講壇」「佛學·拾陸」的學習,我們將繼續圍繞「善不受報」的觀點展開討論。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佛學中判定殺生罪業的一個核心指標是「動機」,也就是心存了什麼樣的念頭進行的殺生。顯然這個富二代不但動機是壞的,行為也是可恥的,毫無辯護的餘地。
  • 中國禪宗始祖「菩提達摩」有多傳奇?
    「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菩提」本意為「覺悟」,「達摩」本意為「佛法」。他師從印度禪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在大乘、小乘佛法上均有造詣。後來到中國傳教,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或「達摩祖師」。在達摩年輕的時候,印度佛教大師佛大勝多將他的弟子分為六派,各派囿於己見,爭吵不休,互不相服。
  • 如何分辨惡知識法與善知識法,建立「 正知正見」 成就正道正智?
    佛陀曾開示阿難說「善知識是梵行全體」,換句話說,善知識就是清淨修行的全部助緣。佛陀繼而解釋,當修道人有善知識的伴隨,一同修學的話,這便可以預期,他必將修習八支聖道,必定會透過這八正道而趨向清淨解脫。是為: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這篇被稱為《聖道經》的經文,是佛陀教示弟子如何分辨八正道的,這就是要正知何謂邪道?何謂正道?從正知正見開始,了解正邪兩方面而起抉擇身口意等行為,達至整個八正道的建立。假若我們不懂分辨何謂邪正,便不能圓滿地實踐何謂正道了。